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955

曹永和(1920-2014)《曹永和院士訪問紀錄》

$
0
0
台灣歷史學界的一代宗師——曹永和(1920-2014)

「台灣島史觀」的原創者
最近以94高齡仙逝的台灣歷史學家曹永和院士,可以說是台灣史學界的一代宗師,同時也是台灣學術界的傳奇人物,他是台灣史的活字典。他是中研院院士中,除了錢穆之外,唯一靠刻苦自學而沒有讀到大學者,但是他對台灣史的全面了解與掌握,則沒有任何一位院士能勝過他。他通曉十多種語言,從台大圖書館職員,做到台大榮譽教授,並且是國際知名的台灣史權威。他最大的貢獻是率先提出「台灣島史觀」,建立超越既往的獨特史觀:「以時間為座標,以生息於台灣的人民為主體。從史前時代一直到現代,不同的族群在不同的時期來到台灣,他們在台灣所創造的歷史都是台灣史。」
在1980年代,曹永和率先提「台灣島史觀」這個觀念,他是原創者,並廣為各界認同。他以「人、時間、空間」這三個因素,建立獨特的台灣史觀,超越政治史的限制,朝向人民的歷史與區域的歷史。因此曹永和的台灣史,不是統獨的史觀,也不是漢人的史觀,不屬於「中國五千年史」,也不屬於「台灣四百年史」,而是包括「史前時代」一直到現代的完整台灣史,在時間的座標上,至少涵蓋六千年的台灣史。
生命中的第一個貴人:張若華
1920年出生於台北士林的曹永和,雖然是一位偉大的學者,但求學之路,十分曲折不順,從小喜愛閱讀的他,考運卻甚差,他之所以能成功,除了自己苦學努力之外,他一生都有貴人相助。
曹永和雖然出身士林有名的書生門弟,世代皆以教書為業,祖父曹天相信設私塾授業,父親曹賜瑩畢業於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任士林八芝蘭公學校訓導,他的弟弟曹永坤也是台灣樂壇知名的資深樂評家。但曹永和考中學落榜一次,報考高等學校又落榜二次,所以他沒有讀過大學,最高學歷是日治時代的台北二中(現在的成功中學),由於考試失利,身為長子的他壓力極大,家裡又要他攻讀醫科,失落之際,一時也曾有出家避世之念,所幸在台灣總督府的附設圖書館逃避家人與升學時,體驗到閱讀之樂,而成為一生愛書之人;又結交同樣好學有理想的友人而互相鼓勵扶持,進而結識了後來的妻子張若華。而張若華可以說是他生命中的第一個貴人,沒有以前的張若華就沒有今天的曹永和。
張若華出身萬華富貴人家,她先後畢業於台北第三高女與台北女子高等學院,在校是風雲人物,也是勇敢自主的摩登新女性,她的父母兄長認為嫁給醫生才能幸福,但這位千金小姐不但沒有與醫生結親,反而下嫁落第的秀才曹永和,戰爭彷彿是上帝派來的媒人,本來父母反對他與曹永和的婚姻,但因戰爭後期,母親去世,大哥以軍醫身份戰死沙場,而當時曹永和沒考上醫學院,兵役檢查也不合格,因此沒有被派上戰場,終於在1945年5月,在台北最邀烈轟炸背景下,女方家長放棄反對,讓擔任士林合作社書記的曹永和與在台北帝大文政學部擔任職員的張若華,苦戀而終成眷屬。
曹永和婚後,由士林搬到台北,遠離「士林協志會」活動,順利迎接終戰,沒有捲入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而替戰後的台灣史研究留下人材,他雖然沒捲入政治災難,卻生了一場大病,沒有他夫人的細心照顧,也許他也無法安然脫險;病癒後如果沒有他夫人的辛苦工作幫忙家計,照顧三位子女成材,曹永和也不可能專心投入學術志業,成為一代宗師,因此張若華是曹永和心目中永恆的女性,她引領他的學術心靈向上提昇,進而開創一片台灣學術的新天地。
曹永和生命中的另外二位貴人是楊雲萍和陳紹馨,由於他們二人的合力推薦,曹永和才有機會在1947年3月,進去台灣大學圖書館工作,這個時候也正是台灣大學文學院長林茂生,被國府政權殺害的時刻,(林茂生是台灣人第一位美國博士,是美國哲學家杜威在哥倫大學的得意門生,也是當時台灣人最博學的學者之一。)他在這裡整整如魚得水地工作了38年,才在1985年從台大圖書館的工作退休下來。
作為圖書館專業人士,曹永和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從古老文獻打造學術殿堂。」他除了幫助整理台北帝大自世界各地蒐集而來的珍貴資料外,還受邀去荷蘭萊頓大學資料中心協助整理古荷蘭文檔案資料。就圖書館學的立場而言,資料只有進了目錄才有被研究者利用的機會。荷蘭與台大有很多資料因為欠缺分類整理而無法被學者運用,以致於更新更正確的知識不能被建立,這些整理除了仰賴圖書館學分類方法,更需要判讀資料的學術專業與語言能力,而博學兼懂得多種語言的曹永和正是這文面的長才,祗有他才能把台大圖書館的古老文獻,打造成世界性的研究荷西時代的學術殿堂。
台灣的曹永和之所以懂得十種以上的語言,主要是得力於台大圖書館的藏書和他個人所下的苦功夫,因為十七世紀的台灣史料,大多以非英文方式存在,經常出現荷蘭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等,而台北帝大時期的資料,以日文最多、德文、英文、法文也不少,因此為了全面掌握歷史資料,曹永和立志下苦功夫,除了漢文和日文外,他也開始慢慢瞭解以上六種語言,一本本破舊的圖書資料,被歸類上架後,經過曹永和的解說就變成貴重的文獻珍寶,台大圖書館的同事們常說:正是曹永和賦予這些史料生命力與再利用的機會。
曹永和生命中另一個貴人是岩生成一,沒有岩生成一的知遇之恩,可能就不會有曹永和的 學術成就,他的學問能如此紮實並廣為國際所知,與台灣史(尤其是荷蘭治台史)權威岩生成一的傾心教導 有密切關係,1960年代他將自己的論文大家寄去東京大學給岩生成一,受到岩生賞識,他甚至為此來台灣與曹永和見面,並為曹永和爭取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獎學金,可以讓他到東大的東洋文庫研究一年,並正式成為岩生成一的私塾弟子。當時的岩生己自東大退休,卻特別到東洋文庫為曹永和一人講課,並介紹他去東大史料編纂所研究,為曹永和的古荷蘭文與台灣史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並介紹他一些日本學界的知名學者:山本達郎、長岡新治郎、永積昭等。
岩生成一疼惜學生的作法,也深深地影響了曹永和,學生留學海外都因他的介紹信,而被當地的教授特別關照,曹永和桃李滿天下,不只歐美,包括海峽兩岸都有學生,他對學生不分立場都給予指導,曹先生雖有本土意識,但他不藏私的治學精神更值得敬佩,胡適向來自視甚高,晚年在台灣任中研院院長時,不論學術和政治問題都是他講給別人聽,唯獨台灣史問題,胡適會自動來 請教曹永和,因此台大歷史系教授黃富三說:大家都稱曹永和是「活的百科全書」、「活目錄」,正因為他有求必應,對圖書典籍如數家珍。
蘇東坡曾說:「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勉人治學務在深厚,而發表務在謹嚴。在學問上,曹永和就是「厚積薄發」的典範人物,默默耕耘三四十年才開始著書立說,他非常重視著書立說應該有利於後學,必須能丹青照世,因此他在59歲(1979年)才出版第一本著作(台灣早期歷史研究),接著80歲(2000年)才結集出版(台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書中每篇都是擲地有聲之作,也是當時台灣史拓荒的里程碑之作,至今仍然經常被學術界所引用。他最早的一篇論文是(近世台灣鹿皮貿易考),1982年他的(東亞的胡椒貿易),是台灣第一位學者,在國際最重要的漢學期刊(通報)發表論文者,而1980年代後期發表的兩篇論文(環東亞海域的國際交流)和(台灣島史的概念)更是震撼國際史學界的開山之作。
1985年他從台大圖書館退休之後,台大才延聘曹永和為兼任教授,開授台灣史課程,台大學生才有機會在課堂上親炙曹永和的風釆,1985年,他在研究所開授「台灣史專題研究」課程,他以此研究班為場域,培養不少新生代的台灣史研究人才,成為台灣史教育陣容的生力軍,協助終結國民黨政權將台灣史當成地方史或中國史的一部份的屈辱局面。1987年他的得意門生張隆志發起成立「台灣研究社」,邀請曹教授擔任指導老師,發起學生擔任義工整理台大圖書館內留存的日治時期資料,將之編目整理公開,這個活動使台大學生認識過去被刻意隱藏曲解的歷史,而逐漸形成本土認同,並使台灣史研究者能大量利用日治時期的研究資料和成果,奠定後來台灣研究的基礎。1990年台大歷史系成立台灣史教研室,由曹永和、黃富三、吳密察等歷史系教授組成,並在台研社學生支援下,召開第一次台北帝大學術研討會,這是台大第一次校史研討會,並促使陳維昭校長決定開始編寫台大正式校史與各院院史。
曹永和38年的公務員生涯,祗得到40萬台幣的退休金,而他一生的薪水大部份都花在買書和幫助學生身上,幸好夫人張若華善於理財管家,才有可能在1999年,他捐出一千萬成立「財團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會」來推動台灣史的教育研究事業,基金會與知名的遠流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一系列的史學名著,終於使荷蘭時代的台灣史變成了顯學。我很榮幸地在2002年台南文化局長任內,在台史館長劉峰松策劃下,有機會與曹永和教授一起,在台南市政府合作舉辦,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荷蘭時代台灣史的學術研討會」,我個人也獲益良多,我們文化局出版的江樹生翻譯的蘭學巨著(熱蘭遮城日誌)也有曹先生的心血在裡邊,我為了主編的「廿世紀台灣代表性人物」,我曾三次拜訪他那藏書豐富的溫馨的家,雖然他是飽學之士,為人非常謙虛與客氣,外表木訥寡言,但提起台灣史問題,他卻滔滔不絕地回答你的問題,因此每次訪問他,都有滿載而歸之感。
他確實是一位大器晚成的一代宗師,1998年(78歲)他才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2002年(82歲)他是台灣人中第一位榮獲荷蘭女王碧翠斯頒授奧倫治.拿索勳章,2009年(89歲)那一年才獲得台灣大學名譽博士,2012年(92歲)才榮獲日本政府盼發的全球性的「旭日中授賞」。他為人的謙虛,可以從他當選院士後的感言看出:「我的古荷蘭文還沒出師。台灣史的研究,現在才真正要開始建立而已。」他大概做夢也沒有想到,他所專長的荷西時期的台灣史,今日已經變成熱門的顯學,我個人特別期待,他的眾弟子能聯合起來,集體創作一部,從南島語系的台灣原住民觀點,符合曹永和的「台灣島史觀」,一部完整的「台灣史」,相信那時他就會含笑于九泉之下。
想要進一步瞭解曹永和的生平事蹟與思想歷程,可以參考三巨冊的「曹永和院士訪問紀錄」?,以及給青少年看的一部勵志書:「曹永和傳記(自學典範)」(曹銘宗著),在此書的序中,科學大師的李遠哲,給曹永和這位歷史人文的一代宗師,寫了一段公允的評價:「據遠哲所知,台灣由於地理位置與歷史發展過程的影響,使台灣的歷史風貌不同於大陸文化,而獨具海洋文化 與本土的特殊性,台灣歷史發展的獨特性所孕育的本土特性,在於一方面源於閩?的東南沿海文化,但同時因歷代政權、族群、商貿活動等因素所交織作用,而形成台灣島特有的文化內涵。為了研究這種豐富而特殊的本土文化,曹院士身體力行,倡導於先,利用古荷蘭文、英文、日文及中文化等多種語言文字,而成就了他今日作為台灣史研究的先驅與大師的地位,在台灣史研究的領域中,建立了優良的典範。」
註:林衡哲寫於南加州亞伯蘭市2014.9.30,此文參考廿世紀代表性人物(二)
~~~~
書名 / 曹永和院士訪問紀錄(口述歷史專刊5)
出版日期 / 2010-10-01
作者 / 鍾淑敏、詹素娟、張隆志
類別 / 口述歷史
出版商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版次 / 二版(修訂再版)
ISBN / 9789860248173
16K 軟精裝 350 元
內文頁數 / 279
~~~~
曹銘宗《自學典範:臺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台北:聯經,1999 (3個月3刷)

一九五六年生,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 (1980級,22屆),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聯合報鄉情版、文化版記者、主編、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

 然而,不管是呈現歷史或報導新聞,總是會有自己的立場。「我一開始就決定要採『台灣島史』的觀點。這是中研院士曹永和先生在1991年提出的概念,我自己很喜歡。」歷史不脫政治,但從政治去切歷史,難免會有爭議。「如果採用中國史觀,一定會從長江、黃河開始,台灣只成為附屬於中國的島嶼;而採台獨史觀,就是漢人觀點,被討論的台灣歷史只剩四百年。可是台灣的歷史絕對不只四百年。」「台灣島史」是由土地入手,從島嶼自海面探出頭來,所有生物族群與這塊土地的互動,都是台灣的歷史。「這是比較中性、比較能夠跳脫政治的角度。」也唯有台灣島史的觀點,方能更客觀地照應到所有族群,不再只是一貫的漢人中心思想。--《台灣史新聞》曹銘宗:我成為歷史上任期最久的總編輯!-人物專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955

Trending Articles


EASY COME, EASY GO


UPDATE SC IDOL: TWO BECOME ONE


Pokemon para colorear


Sapos para colorear


Love Quotes Tagalog


Two timer Sad tagalog Love quotes


Top 7 Lies of Boys


Re:Mutton Pies (lleechef)


Ka longiing longsem kaba skhem bad kaba khlain ka pynlong kein ia ka...


Vimeo 10.7.0 by Vimeo.com, Inc.


FORECLOSURE OF REAL ESTATE MORTGAGE


HOY PANGIT, MAGBAYAD KA!


Girasoles para colorear


Presence Quotes – Positive Quotes


Long Distance Relationship Tagalog Love Quotes


Tropa Quotes


“Mali man na ikaw ay ibigin ko, akoy iibig padin sayo”


RE: Mutton Pies (frankie241)


Hato lada ym dei namar ka jingpyrshah jong U JJM Nichols Roy (Bah Joy) ngin...


Vimeo 10.7.1 by Vimeo.com,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