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44

資中筠《財富的責任與資本主義演變:美國百年公益發展的啟示》

$
0
0


《財富的責任與資本主義演變:美國百年公益發展的啟示》

作者 : 資中筠ㄩㄣˊ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副標題:美國百年公益發展的啟示
出版年: 2015-9-1 頁數: 592 定價: CNY 88.00 裝幀:精裝ISBN: 9787542653017
內容簡介 · · · · · ·

◆茅于軾、吳敬璉、張維迎、任志強推薦

◆財富是人類不平等的起源,還是社會更合理、更公正的動力?這取決於我們如何認識財富、使用財富。

◆營利與非營利相結合的新公益,可能孕育著一種資本自覺的革新之道,其核心就是改變資本“唯利是圖”的本性,讓資本為每個人逐利。

◆社會力量中最大的是資本的力量,要利用資本的力量讓每個人可以平等的競爭。

◆由於“我”的緣故,要讓這個世界得到改變。

◆你們來到世上,是為了使這個世界更富有。如果忘記了這一使命,就是陷自己於貧窮。——伍德羅·威爾遜

================================================== ============

人們通常認為,資本主義經濟有利於財富的創造但不利於財富的公平分配。資中筠先生的這本書告訴我們,在自由、公正和法治的環境下,創造財富的人也更願意通過慈善公益事業與他人分享財富,使得財富的分配變得更為平等。本書還告訴我們,公益的新趨勢是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到“改變漁業生態”,也就是以企業家精神從事“創投公益”,通過推動創業和就業的經濟社會環境的改善,提高低收入階層創造財富的能力。資先生不僅是公益事業的傑出研究者,也是新型公益事業的積極實踐者。她為這本書的付出讓我們所有人受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金光經濟學講席教授張維迎



資中筠先生原來在中國社科院美國所的時候,她是我的領導。她的專長是國際關係和中外歷史。十幾年前偶然涉足到非政府組織,寫了一本書《散財之道》,介紹美國公益組織的發生、組織、籌資、運行。當時正值中國的公益組織蓬勃興起,這本書受到極大的歡迎。現在,資先生又根據近年來的研究和親身實踐,更新和擴大了內容,不但補充國外這類組織的新發展,更討論了中國的公益組織。資先生不僅著書立說,還親身參與到公益組織的活動中。中國各方面的進步得益於先進國家的經驗。這本書對國外經驗有充分的介紹。我們做公益事業的人不可不讀。——天則經濟研究所榮譽理事長、北京樂平公益基金會創會理事長茅于軾


早在十多年前,資中筠先生就開風氣之先,出版了《散財之道》,全面評述美國近代公益基金會的發展,為剛剛發軔的中國公益事業提供了難得的借鑒。現在,資先生又根據近年來親身踐行公益慈善事業和在國內外深入調查研究的心得體會,更新了內容,在本書中專門介紹目前正在西方世界勃然興起的新型公益事業。這種被稱作創投公益(Venture Philanthropy)的新公益形式用社會企業家精神做公益,不但更能針對近二三十年在許多國家凸顯出來的貧富分化等社會矛盾,而且更具有規模效益和提高了影響力,因此特別值得熱心中國公益事業的人們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吳敬璉


中國從貧窮跨入中產的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貧富差別,正在思考的是如何實現“共同富裕”。資老師用大量財富的歸宿的案例告訴我們,只有在一個充分用法律保護公平、公正的競爭,並給人以充分自由的社會,“人人享有平等的權利”的觀念,才會引導不斷創造財富並富起來的人群,用社會公益的方式,幫助弱勢群體共同分享和擁有“富裕”的機會。——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會長任志強

================================================== =============

《財富的責任與資本主義演變》是第一本由中國學者撰寫的綜合介紹和分析美國公益事業發展的著作。作者探究美國一百多年來公益事業與公益基金會組織的起源與發展,深入本源,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話題:如何把資本引向對社會有益的事業,為“唯利是圖”的資本找到有效的駕馭和引導之道。作者根據最新的考察和研究,發現一種新的公益模式正在興起,主要是利用資本的特性,寓公益於商機,不僅授人以漁,而且要掀起一場漁業革命;不再視窮人為單純的捐助對象,而是潛在的創業夥伴。毫無疑問,這種“致力於改變遊戲規則的革新”的成敗,不但是對美國以及資本主義制度自我糾錯的革新機制的考驗,而且將對全球產生深遠影響。

本書為《財富的歸宿》最新增訂版,除了美國最新公益趨勢之外,更增加了關於中國公益事業的起源與發展的內容,是中國讀者了解和研究美國與本土公益的極佳讀本。

作者簡介 · · · · · ·

資中筠ㄩㄣˊ,1951年清華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畢業。國際政治及美國研究專家,資深學者、翻譯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所長、《美國研究》主編、研究員。

參與創辦《美國研究》雜誌和中華美國學會,創立“中美關係史研究會”並任第一、第二屆會長。

主要著作:《追根溯源:戰後美國對華政策的緣起與發展,1945-1950》、《戰後美國外交史:從杜魯門到裡根》、《二十世紀的美國》(主編《冷眼向洋:百年風雲啟示錄》之一)、《資中筠集》(學術論文)。隨筆集:《斗室中的天下》、《錦瑟無端》、《讀書人的出世與入世》、《學海岸邊》(與陳樂民合集)、《資中筠自選集》(五卷),《美國十講》、《老生常談》等。

翻譯有巴爾扎克(法國)、薇拉•凱瑟(美國)、阿蘭•德波頓(英國)等人的著作。




目錄 · · · · · ·
第一部歷史與概況
第一章概論
第二章慈善公益事業源遠流長

一、美國獨立前的公益事業先驅及其思想011
二、獨立以後到南北戰爭的一百年017
三、南北戰爭期間及其善後工作021
四、現代基金會的早期雛形023第三章現代基金會的興起與發展

一、時代背景025
二、20世紀後半葉的特點029
三、社區基金會同時興起033
四、運作機制035
五、基金會行業組織和學科的出現043第四章基金會與政府的關係

一、補充和配合051
二、稅法的調控作用054
三、爭議與摩擦057
四、“公私合營”的運作模式066第二部各類基金會剪影
第五章20世紀初期三大先驅

一、拉塞爾·塞奇基金會077
二、卡耐基基金會087
三、洛克菲勒基金會104第六章20世紀中後期的後起之秀

一、福特基金會124
二、凱洛格基金會140
三、大衛與露西·帕卡德基金會144
四、索羅斯系列基金會147
五、麥克阿瑟基金會157MacArthur Foundation The 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 is the 12th-largest private found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Based in Chicago, the Foundation support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approximately 50 countries. Wikipedia

六、威廉·賓基金會161
七、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164 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第七章社區基金會

一、發展歷史177
二、個案例證182第八章運作型基金會

一、塞奇基金會(後期)202
二、卡耐基國際和平基金206
三、查爾斯·凱特林基金會212第九章國際工作

一、概況231
二、美國國內的國際項目234
三、海外工作241
四、後冷戰時期250第十章與中國的關係

一、洛克菲勒基金會270
二、福特基金會284
三、魯斯基金會300
四、亞洲基金會312
五、凱特林基金會319
六、麥克與莫琳·曼斯菲爾德基金會322第三部思想動機與效果
第十一章捐贈的動機與哲學理念

一、志願精神330
二、“財富的福音”331
三、基督教傳統加平民主義壓力339
四、代表美國精英的理想342
五、具體捐贈領域所體現的思想347
六、來自各方面的批評353第十二章客觀效果評估

一、教育361
二、科學研究366
三、幫助弱勢群體375
四、緩解種族矛盾376
五、文化藝術379
六、可持續發展381
七、與美國政治氣候的互動382
八、國際影響384
九、爭議386第四部新公益
第十三章時代與創新

一、新公益的時代特點399
二、新公益新在哪裡?402
三、非營利捐贈者的重要作用412第十四章人物與組織舉要

一、DRK基金會420
二、阿育王社會創新者與比爾·德雷頓426
三、洞察力基金428
四、企業社區夥伴431
五、社會創投夥伴433
六、新利潤436
七、影響力工作坊438
八、勞拉與約翰·阿諾德基金會442
九、老樹新花—洛克菲勒基金會444
十、承前啟後—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448第十五章政府·法律·前景

一、政府的角色459
二、法律與監督463
三、理想·理念·現實意義·前景468第五部中國公益
第十六章近代歷史沿革簡述

一、從晚清至民國的中國公益理念和實踐479
二、1949年至80年代483
三、90年代以後的蓬勃發展485第十七章企業公民公益的興起及新趨勢

一、企業界創建的基金會503
二、個人企業家典型504
三、新概念、新趨勢505
四、中國特色的困難曲折和展望517後記:對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一些看法

一、中國公益慈善事業概況524
二、慈善事業的本質是民間的、自願的、自主的525
三、公眾習慣思維的誤區526
四、企業社會責任528
五、困難和問題530
六、加強監督,提高透明度532
七、卡耐基《財富的福音》的啟示533附錄一美國基金會百年大事記535
附錄二作者曾走訪過的基金會機構與採訪過的人物554
參考書目558
索引564




~~~~




資中筠:首先要感謝大家來參加這個活動。另外,也要感謝出版方和樂平基金會為組織這樣一場活動費心費力。恰好也是在這樣一個時期,又是閱兵前後,組織一個活動要經過很多曲折的過程,他們很辛苦。要謝謝所有為此出力的朋友們。

我希望可以跟大家有更多的互動時間,也請張維迎老師發表一些意見。我儘量簡單的跟大家交代一下我寫這本書的過程和想法。

正如剛剛劉蘇里先生給我概括的,十二年來,有了三個書名,確實是代表了我對這個領域認識的深入。美國的公益基金會最初不是從公益慈善的角度出發,也不是為了給我們國家引進一個經驗,希望我們國家也發展公益慈善事業。我當時完全沒有這個想法。當時的想法是研究20世紀的美國。我發現有一個領域是我們都不大注意的,就是美國的現代公益基金會,從20世紀初期開始發達起來,對這個社會的影響非常大。

另外一個角度,我本來是想研究美國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我去了洛克菲勒基金會的檔案館,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我發現中國部分多得不得了。中國20世紀上半葉所有教育文化事業都有洛克菲勒基金會的影子。我們的第一代的院士,在他研究工作的關鍵時期都得到過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這使我大吃一驚。但是,中國部分只是一小部分,後來我就發現這個基金會非常了不起。再進一步發現,還遠不止這一個。

在這個過程中,我的思考成熟和收集資料是10年的過程,我最先注意的是從1992年,到2003年才出書。這10年里,我還幹了好多別的事,但這個過程是我對這個領域認識的過程。

2003年出的書叫《散財之道》,主要是說人能聚財,怎麼能最好地把錢花出去。美國的這些基金會給我們做出了榜樣。我沒想到這本書出版以後對國內的影響這麼大,正好是當時國內的公益基金會開始發展起來的時候。剛剛任志強先生講阿拉善基金會。阿拉善第一次開會就拿我這本書,我當時感覺很高興,居然能起到這樣的作用。後來我們國內這方面的事業就蓬勃發展起來。

後來到2005年出第二版,我又換了一個名字叫《財富的歸宿》,我的想法是取之於社會,還之於社會。財富的積累不管是通過什麼途徑,聚累了這麼大的財富,應該回歸社會。回歸社會的途徑是什麼?其中有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就是公益基金會。

在這之後,我就想擱筆了。因為做時政性的研究工作是非常累的。對於我這樣一個衰朽的人,我的精力和時間都夠不上了。我就想以待來者。因為我們國家已經注意到這個領域了,以後一定會有很多研究出現。後來我發現確實有些專家們在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還沒有我能夠想像的對於最新的發展的系統著作。

去年,正好樂平基金會去美國考察,他們問我要不要一起去。我覺得很累,本來不想去。後來我想還是去看看吧,結果就去了。去了以後,確實非常累,一天四場座談會,走了四個城市。但是,對我來說是大開眼界,覺得啟發很大。對於現在的所謂新公益是怎麼回事,我開始有了認識,也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認識的。

我發現我自己有這麼一種敏感性,我覺得現在實際上在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當然,以美國為代表,但絕不是美國,包括歐洲很多國家,他們的社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上一個時期的變化是100年以前,歐洲實際上是在19世紀中葉開始,各種社會主義思潮、社會改良思潮開始發展的時候。在美國是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20世紀之初形成的進步主義運動。這是我在《20世紀的美國》這本書里提到的。沒有那種大的改革,美國不可能有20世紀的繁榮富強。這個大的改革,其中一部分是資本家拿出錢來做公益,大財團帶領了所謂捐贈文化的方向。當然,還有別的,其中一個就是反壟斷、政府出台一些可以規範經濟的法律。

我現在感覺到的資本主義又進入了新的階段,它又發生了很多矛盾。我們常常說美國興衰的問題,是不是美國衰落了。我過去曾經講過,美國是不是衰落,其中有一個指標,就是看世界的優秀人才的自然流向是不是還是到美國。如果還是這樣,不管它的經濟有多麼困難或者發生什麼曲折,它不會落。我是在80年代說的這句話。經過20多年來證明它又進入了資訊時代,並沒有衰落。我現在看過很多專家的文章,好像把美國一定要衰落作為不容置疑的前提,以後美國就是會衰落,中國就是會崛起了。我覺得現在優秀的人才還是在往美國流動。但是,我還想加一個指標,就是它的精英們能不能認識到社會的弊病,它的糾錯機制是不是還存在,能不能主動進行比較深刻的改良。我發現新公益的出現確實是很重要的改良途徑。

以前我還沒有注意,實際上這個新的思想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經過二三十年的試錯,經過慢慢的淘汰,發展到今天,已經相當成熟,規模相當大。什麼叫做新公益?它是非常複雜的,概括起來講,過去的公益認為是純粹的無償的捐贈,有一些人把錢捐出來,完全是非盈利的,做一些對社會有利的事情,或者是扶貧,或者是做環保。但是,現在的新公益覺得這樣是不夠的,要用市場的機制把盈利和非盈利放在一起,以做企業的辦法做公益事業。而且是各種人聯合一起,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有智慧的出智慧,會管理的教給大家怎麼管理,這是非常大的聯合體。還有就是五花八門,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想到的,它的創新機制非常之強。

它的社會背景是什麼?在上一本書里管它叫現代公益基金會,在這一版里我把它叫做傳統的。原來的是工業化的產物,原來最最古老的慈善是農業社會的產物,工業社會的產物是現代基金會,是用企業的辦法來做的。現在是信息化社會的產物,是後工業社會產生的新的公益。具體的操作只有請大家看書,第十三章到第十五章是專門講這個內容的。

總而言之,我現在要講的是它對社會的意義。社會的意義就是對資本主義的改造。他們自己用的就是資本主義的演變。還有一個詞是包容性的資本主義,資本是非常強大的東西。在我們國家,如果你問什麼力量最強大,我們一定回答是黨和政府的力量最強大。但是,在他們的社會,什麼力量最強大?就是資本的力量最強大,資本可以做很多很多好事,促進社會的繁榮。但是,資本如果不能規範,你不能駕馭它,它也會肆虐,出現很多很大的問題,泡沫、危機。他們自己意識到必須用比較好的辦法駕馭資本。

在貧富懸殊如此擴大的情況之下,金字塔尖1%的人也沒好日子過,他的好日子是行之不遠的。因為沒有整體的社會購買力,不能靠少數富豪買奢侈品和豪宅來支撐市場。必須是大家都有購買力才能支撐起這個市場。所以要共富共榮。共富共榮並不是有錢人拿出錢來救濟窮人。第一是要把窮人變成消費者,他能夠消費得起,買得起東西。第二,要把他變成創業者。什麼叫包容性資本主義呢?就是把資本主義擴大。也就是把當資本家的門檻降低,很廣泛的人都能夠創業,都能夠變成企業家,小企業變成中企業,中企業變成大企業。當然,它有很多途徑和做法,創投公益、影響力投資等等。還有SAP,就是創業夥伴的觀念。我剛剛說的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的觀念。

這個深遠的意義就是資本主義將要面臨一次深刻的改造。改造的動力其實是全社會的動力。第一次美國進步主義的時期,最早是工會的勞工運動,從底層罷工開始。然後是知識分子提出各種各樣的理論。然後是開明政客被選進議會以後出台一些方案。還有像老羅斯福這樣的開明政治家。最重要的是揭露社會弊病的輿論。

現在的動力也是上下結合的。但是,更加體現在社會精英的覺悟上。前年的占領華爾街運動是底層的一些表現,就是表現我不滿,讓上層的人都知道現在底層有這麼多的不滿。這比以前的運動要弱得多,它沒有組織、沒有綱領、沒有領導,沒有真正的具體訴求,起不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它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使得那些既得利益的人意識到社會有這麼多的不滿。他們自己再想辦法進行改良。

我們常常認為既得利益階層是不願改良的。其實他們是深刻的意識到社會危機,而急切的認為需要改良的。我看到他們在一起開會,提出各種各樣的方案,像英國的查爾斯王子、比爾蓋茨、巴非特、英格蘭銀行的總裁、國際貨幣基金的總裁拉加德夫人、羅斯查爾德,他們很深刻的批判這個社會,尖銳程度遠遠超過我們國家最左派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我們說到的,他們都知道,而且他們有數據,有很科學的分析,覺得這個社會如果這樣下去是不行的。給我最深的印象是他們自己覺悟到必須改革,他們知道可以運用資本的力量進行改革。

這種改革是非常細緻的,不是大而化之的,不是既賺錢又做慈善。它是非常艱苦的細緻的,要一點點的修改法律,比如英格蘭銀行的總裁提到英國現在正在修改《金融法》。對於一個銀行總裁的職責現在都有改變,它有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金融業不能離實體經濟太遠。2008年的金融危機有一個原因是金融衍生品跟實體經濟的距離越來越遠。另外一點,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不能再忽悠老百姓,要有一定的規矩,要對普通人負責。他們定出很具體的規定,現在正在改。《企業法》、《公司法》也有改革的內容。

他們的動力是成熟的公民社會。成熟的公民社會有一個特點,就是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主人,除了問題,除了我自己想辦法以外,不能指望別人。不是說向華盛頓提出意見,讓歐巴馬出台一個法令。當然,不是說完全不必要的。但是,他們有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在做。我們在研究外國、研究美國的時候,不能眼睛專門看著華盛頓和華爾街。它的每一個州、每一個市,他們自己都各自為政,正在進行各種各樣的五花八門的改革。但是,它的方向是向著平等、向著共融、共同發展,向著多一點人可以發財的方向來發展的。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啟示。

這完全不是從道德方面來說大家大公無私。應該說他們這些人很有遠見,他們的生活都過得非常好,但以後要怎麼辦?他要想好幾代人。所以他們還提出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代際公平。就是說你不能拼爹、拼媽。你是「富二代」,你也不能享受特權,一定要有一個機制使得每代人都有同樣的起點。他們提出在財富分配方面相對平等,機會方面絕對平等。財富的絕對平等會使社會失去活力,它一定是有差距的,但差距不能太大。但是,「富二代」的機會不能永遠都比「窮二代」的機會大很多,這會形成惡性循環。他們是他們想提出的社會改良機制。這些機制體現在他們發明的各種各樣的新公益中。這種新公益是要用企業和市場的辦法,不是用無償捐贈的辦法。公益事業可以賺錢,可以盈利,這是非常大的改革。但是,一定要有很多規矩,有很多認證,有很多標準。並不是一句話,既可以賺錢,又可以做慈善,絕對不能這樣理解。

我從美國回來以後又看了大量的材料,幸虧現在從網上查資料比較方便,不像以前得一家一家的檔案館、圖書館的查書。現在有很多材料可以從網上查得到,而且非常豐富。這本書里查到的案例也是掛一漏萬的。我特別希望有人用更加豐富的材料寫出更多的著作來。我這也僅僅是拋磚引玉。我自己知道精力確實不夠了。最早一本書的時候是用了10年的時間收集資料,這一版只用了不到1年的時間收集資料。另外,也不能否認無償捐贈的公益事業,這還是完全必要的。不能說從此以後就不要了。因為新的公益事業其中有一部分是靠無償捐贈的,比如比爾蓋茨的基金會,可以投資到一個社會企業,三年可以不讓這個企業還錢。這個被投資的企業應該去賺錢,應該自己造血,自己循環。最開始的無償捐贈還是必要的。卡耐基、洛克菲勒這些人的思想還是一以貫之的。

現在我們國家引進外國的東西是相當快的,我發現很多報刊中都提到創投公益、創客室,我在書中叫做工作坊,有人投資,讓一些願意創業的青年到這裡來創業。我的擔心是沒有按照嚴格的規範來做這個事情。這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美國非常成熟的公民社會,有非常嚴格的法律,法律是非常規範的,冒名頂替不是那麼容易的。在我們這個社會不是說做不成,也有人做成,比如樂平基金會也在做SVP。但是,這些都是挺艱難的,不是那麼容易的。

剛剛講到逼捐的問題。現在很多民營企業家是很願意做公益的,他也積累了很多財富。但是,我們要明白一點公益事業有幾個特點。第一是民間性,政府的不算。不能把錢拿出來,又歸回政府變成政府財政的一部分,這是倒過來的。我們常常說你捐錢捐給政府吧,那個完全是本末倒置的。第二是自願性,無論他賺了多少錢,他不想捐,你不應該逼他,他有權利不捐。一般說起來,假如你有很多財富,現在大多數人都願意捐出來。他要是有理由不願意捐,或者他就是一個吝嗇鬼不願意捐,或者他需要這些錢做其他的工作,我覺得不應該逼他。任何群眾和政府不應該是逼捐的。第三是自主性,他捐出來的錢,我想做成為,我要看到它的效果。不能像捐給好多官辦基金會,我不知道你拿著這些錢去幹什麼。那個時候李連杰掛靠在紅十字基金會,他要看捐款人的手印。後來人家告訴他手印也可以是假的,根本沒辦法核實。

這幾點在我們國家比較難以做到。可是,我們的公眾們有這樣習慣的思維。一個習慣思維就是剛剛說的逼捐,看到誰有錢,你必須捐出來。你捐給誰、怎麼做法、通過什麼途徑,他不管,反正你捐了就行了。他只注意什麼人捐出多少錢,不注意這些錢花到哪兒去了、它的效果是什麼。

另外,就是均貧富的觀念。公益事業是對社會的回饋和改良,使更多的人能夠自力更生。我們比較熟悉的小額貸款,在我們國家已經比較普遍了。你是窮人,在大銀行貸不了款,我可以貸給你很少的錢,讓你去創業,並不是說你去消費掉。

還有就是做這件事情的志願者。並不是大家餓著肚子,什麼都不要。社會組織是很複雜的,跟企業是一樣的,它的工作人員的素質應該是比較高的。因此,他應該是有報酬的,是全職的工作人員,不是說大家業餘時間貢獻幾個鐘頭。真正的公益組織是提供就業機會的。美國的NGO組織是很大一部分的就業場所。我們的基金會法規里提到只有10%的資金可以用於行政開支,這是行不通的。其結果就是很多人用別的方法來報帳,又是逼著做手腳。這個理念是不對的,不要以為公益組織是不要發工資的。我們國家對公益組織有很多誤區,以為大家應該大公無私,誰有錢了就拿出來給大家分分。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大家一點啟發,糾正一些誤區,並且認識到現在的外部社會正在發生非常深刻的有長遠意義的變化。雖然我們現在已經改革開放很多年,每年出去幾十萬的留學生,但我們的主流觀念還是非常封閉的,比如外國的基金會就是要和平演變我們。其實他們是和平演變自己。還有各種各樣陳腐的觀念還是很多。實際上外面正在發生著非常深刻的變化,希望能夠引起更多人注意。中國這麼大的國家,不能脫離整個世界潮流而單獨存在。不管有多少特色,必須匯到世界潮流的發展中。新的公益事業並不是慈善公益而已,它是代表著社會發展的趨向,而且是占領制高點的那些精英們的深刻覺悟。

我就先這裡,謝謝大家!

任志強:資老師通過自己的研究,對美國和國際上的公益活動和公益事業有了充分的認識,書里做了大量的解說。同時,我們參加國內的公益事業,也有自己的體會和看法。張維迎老師也是專門研究企業、社會和公益的專家,請張維迎老師談談自己的看法。

張維迎:首先非常高興有機會參加資老師的新書發布會。我和資老師在專業上沒有什麼交集,能走在一起就是因為公益。我們兩個人都是樂平基金會的常務理事。我們在開會的時候會經常討論慈善問題,不僅僅是怎麼做,還有對慈善的理論認識。最初的分歧比較大,慢慢的收斂,現在變得比較接近。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都可以從別人身上學到好多。

現在中國人關於財富、資本主義的概念都是從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那裡來的。因為這些經典作家強調的是階級鬥爭,他們認為財富就是萬惡之源,資本主義一定會導致富的越富、窮的越窮。我們知道很大程度上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資老師的書對我們正確認識財富、認識資本主義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她給我們講了100年來的美國富人怎麼花他們的錢,而且是與中國相關,像洛克菲勒基金會和協和醫院,我們的受益是非常大的。好多人看了這本書以後覺得資本家並不是原來想像的那麼可惡,還有很可愛的一面。

我和資老師在認識上還會有一些分歧,還要繼續交流。這個書名是《財富的責任與資本主義演變》,資老師特別想強調最近的包容性資本主義。在我看來,資本主義沒有一個固定的形態,資本主義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今天的資本主義不是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而是原來的窮人變成富人,原來的富人變成窮人了。資本主義沒有階層的概念,階級這個概念本身就是固定的特權身份,好比封建的貴族。如果你的祖先不是貴族,你不可能變成貴族。當然,你可以用錢買。但是,整體上來說,階級是不變的。我覺得資本主義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是由於你有特權而獲得財富,而是你有能力獲得財富,之後才有一定的特權。但是,你的特權沒有制度的保證。這是我理解的資本主義的變化。批評資本主義最多的人,好多都是資本家,恩格斯他本身就是資本家。

下面結合這本書,談談我自己的感受。

第一,我覺得慈善是人的本心。慈善是不求直接回報的對他人提供幫助。但是,不是不求間接匯報,好比說我幫了你,我養了個白眼狼,我心裡很不舒服,也不會再幫你的忙。我們人類都在追求幸福,幸福不過多的與物質財富,個人享受的吃穿住行聯繫起來,這就決定了人類有一部分是物質財富,另一部分是非物質的,這一點就是別人對你怎麼看,你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是什麼樣的,這是非常重要的。你吃得再好、穿得再好、開再好的車,人家見了你都瞪白眼,都鄙視你,你會幸福嗎?不會幸福。也可能你的行為不好,罵你一句,你一晚上都睡不著覺。決定一個人的幸福很大程度上是與其他方面相聯繫。

我們生活在社會中,怎麼得到別人的尊重?就是我們能為別人做什麼,而不是我們從別人那裡拿到什麼。人類自古以來就有慈善之心,我們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現在的富人做慈善也好,幫助別人也好,也是他追求自己幸福的一種方式。當然,也有很多守財奴。守財奴之所以守財不是因為他們自私,而是因為他們無知。真正有知的人,真正理性的人,他不會變成守財奴。因為你不可能把財富帶到棺材裡。你一定希望以最好的方式把財富花出去,現在很多人把財富留給孩子,孩子以後不幹活都可以活得很好,這是愚蠢的人。凡是把財富留給孩子,讓孩子不努力就可以活下去的人,有什麼好結果?而是把財富花出去,讓孩子靠自己的努力活得像個人,都活得比較好。我們經常誤解這個人自私,不願意跟別人分享。我覺得並不完全是這樣,而是因為他很無知。

第二,資本主義是可以使人類的慈善之心得到最大發揮的體制。人類自古以來就有慈善,到了資產階級以後,這個慈善發揮到了最大的程度。資老師說它還在演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就是建立一種生態。資本主義確立了私有財產制度,我們認為私有財產是萬惡之源,私有財產使人變得自私。其實亞里士多德在2000多年前就講到,一個社會沒有私有財產,人就不會有慈善之心。資本主義是人類創造財富,當人類的財富越來越多。人的偏好和需求是有層次的,如果社會財富只能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真的很難有慈善之心。我們在上高中的時候,打飯用勺下去攪一攪,如果我的飯稀了,我就很不舒服,這個時候就很難有慈善之心。他吃的有限、住的有限,怎麼能夠使他活得更有意思?更受人尊重呢?財富的增長擴大對慈善是非常重要的。

我還有一個觀點,財富取之於社會用之與社會。我認為真正的資產階級下,財富是人創造的,如果你做一個企業,你生產的東西別人不喜歡,你怎麼可能富有?你不可能富有,你一定破產。當一個人富有以後,他沒有什麼可害羞的,這是他靠努力而獲得的,而不是說太愧疚了,社會給我這麼多財富,我怎麼回報它。財富本身是人創造的。如果是偷來搶來的,他是為了漂白,也不是出於慈善之心。

心理學家和人類學家有一些研究實驗發現社會的市場化程度越高,人們越願意給陌生人提供幫助。在市場經濟發展不高的情況下,人們有部落慈善之心,就是一個家族,或者是在一個村裡面,大家互相幫助。只有在資產階級下,人們有跨部落的慈善之心。資產階級是和陌生人之間的合作,慈善是陌生人之間提供幫助。中國發生地震了,美國、日本、歐洲、英國都會給我們提供幫助。同樣的,日本發生海嘯,我們也給他們提供幫助。這在傳統的非市場經濟國家是真的不可能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恰恰是人的慈善之心發展到了最高的經濟。

第三,在自由、公正和法制的環境下,創造財富的人更願意通過慈善公益事業與他人分享財富。一個人多大程度上願意跟人分享財富,財富是靠他的能力賺來的,像比爾蓋茨,他更願意跟別人分享財富。如果財富是在不公正的情況下得到的,或者是你不應該得到的財富,或者你沒有得到應該得到的財富,人們都不太容易有慈善之心。這也就是回答了第二個問題,真正的市場經濟下人們更有慈善之心。這個社會是公平的、公正的、法制的社會,就會有很多願意幫助別人的事情。凡是法制國家,慈善事業就比專制國家多得多。這一點對於我們思考中國的問題是非常有幫助的。我們中國怎麼建立真正的自由、法制、公正的社會。當我在做生意的時候,受了各種委屈,被各種人欺負。即使他賺錢了,心裡也是很不舒服的。我寧可把它糟蹋了,也不會給別人。這種憤恨不滿的情緒就會影響他做這些事情。

第四個觀點,資老師在書中沒有特彆強調,我想強調的是人的意識形態的認知對人的慈善行為有重要影響。在美國進行過調研,在意識形態概念當中,越是擁護大政府,越是希望政府通過稅收來解決收入分配的人越不願意給別人提供慈善幫助,包括捐款、志願服務。反倒是那些主張小政府、政府小干預,主張每個人靠自己的努力去發達的人,他給社會的捐獻和提供的志願服務更多。我覺得這是非常有意思的現象。

對於主張大政府的人來講,他們認為幫助別人是政府的責任,不是自己的責任。他自己有困難,也希望政府幫助他。對於主張小政府的人來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這是一種個人的責任,他就更願意幫助別人。

從對研究經費的捐款就可以看出來,美國的基金會有左中右,哪些基金會得到的支持最多,我們發現靠右的基金會得到的資助最多,靠左的基金會得到的最少。可能有一個原因,靠右的這些基金會,創辦基金會是出於理念,他認為社會就應該這樣運作,他願意為自己的理念提供資助。靠左的基金會都是希望別人出錢,不願意自己出錢。總體來說,美國的基金會有這樣的特點。

第五個問題,當我們強迫別人做慈善的時候,這可能是最大的不道德。基金、慈善一定是自願的,愛心是不能強迫的。只有法律的責任是可以強迫的。慈善是不完全的責任,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幫助別人。但是,不等於說我不幫助你,你就可以告我、你就可以批評我。慈善和商品交換、市場交換不太一樣。

需要強調一點,我們做慈善的目的是什麼?資老師在書里講的是建立慈善生態。我們怎麼使得每個人活得更有尊嚴,這才是最重要的。傳統的慈善做法,簡單的給別人施捨,我覺得不是真正的慈善。有些人天生好吃懶做,他願意當乞丐。但是,大部分人不是。人活得幸福就是要活得有尊嚴,活得有尊嚴就需要靠自己的努力,一個手腳不殘、腦袋不殘、精神不殘的人,他應該靠自己的努力活下來,而且還要活得像個人樣。這才是有尊嚴的。現在慈善使好多人覺得活得越來越沒有尊嚴了,我覺得這是問題。不要以為把錢給別人就是幫助他。中國人還有一句話「救急不救窮」,這句話應該是我們做慈善的指導思想。一個人遇到了特殊的災難,那需要我們救助,好比地震災難、家庭出現重大疾病。這個人老是讓我們養活他,除非他天生不具有自己工作的能力,否則是不應該的。看起來我們的慈善很發達,其實大家活得都沒尊嚴,應該自己養活自己的人,不自己養活。

我跟資老師進行過討論,市場的正常交換買賣,我借用亞當斯密的比喻,它類似於房子的柱子、牆。如果房子沒有柱子、沒有牆,那是不能住人的,糟糕頭頂了。慈善充其量是牆上掛的畫,沒有這個畫,我們可能覺得不太舒服,但仍然可以住人。我們不要過高的估計了慈善本身。我前面講慈善是依賴於財富的創造。如果你沒有創造產生比爾蓋茨的環境,不能批評人家不像比爾蓋茨一樣把財富捐出來。

最後一點是關於政府和慈善的關係。我們在這個問題上有太多的誤區。我自己曾經打一個比方,剛剛資老師說做慈善要自願。比爾蓋茨拿出幾百億美元,不是看誰窮就給誰,他是為了挽救人類,他發現花錢比賺錢還難。為什麼難呢?是因為他要找到值得資助的項目。並不是說像中國有的企業家拉著車去到處撒票子,真的不是慈善。我們的體制有這樣一個特點,就是我歡迎你做慈善,古代還有施粥。現在我們提出的是你要施粥不可以,你可以把米給我,我熬了以後施給他們。我們不願交出來,我把米給你以後,你自己喝了,我為什麼給你?所以應該是真正民間性的、自願性的,才是真正的慈善。

資本主義本身是不斷的自我調節、自我演化的機制,不是固定的狀態。但是,貫穿整個過程的,資本主義不僅是創造財富的機制,也是讓財富的所有者能夠更好的使用這些財富。我甚至願意用這樣的觀點,在真正的市場經濟當中,財富的所有者創造財富,其實也是整個社會財富的託管者,他是替別人託管財富。你可能有300億美元的財富,它是一個工廠,是一個運輸公司。為什麼是由你託管呢?因為這些才的真正受益人是普通大眾。比如我有一個工廠是300億美元,我自己把它用一把火燒了,我變成窮人了,是不是更道德、更高尚了?不是,因為你不僅用一把火把自己的財富燒了,也把很多人的飯碗燒了。資本主義的財富不是說我有多少財富就是多少財富的享受者,如果他的財富是真正靠能力和智慧創造出來的,我覺得他就是為社會管理財富而已。你能不能拿到錢,依賴於人家相信不相信你能把這個事情管好。我們的理念和管理體制都是非常重要的。

資中筠:張維迎老師是很有見解的,他的絕大部分觀點我都同意,只是想做一點補充。資本主義本身和自由市場是創造財富的,我絕對同意。過去認為富人就一定是罪惡起家,這些都是錯的。但是,有一點,在現實社會裡,自由市場這個規律本身並不是像理想的幾何的點面線一樣,線是絕對沒有面積的,面是絕對沒有體積的,沒有那麼純而又純的自由市場經濟。我剛剛說的代際的公平常常是會被打破的。因為在現實社會,在接力賽的起點是一樣的,第一棒的人跑得特別快,接第二棒的人就占便宜了。雖然第二棒的人跑得慢,但第一棒跑得快,他的起點就不一樣了。在現實社會裡,過了幾代以後出現了並不是由於公平競爭而產生的差距,這是需要補足的。

大部分人發財是由於他的努力,由於他的聰明,由於他的機遇。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財富和他的努力都是相稱的。我經常引用巴非特的一句話,我覺得非常精彩,他說模範教師培養了很多優秀的學生,他得到的報酬是家長的感謝信。一個在戰場上冒著生命危險救了戰友的士兵,他回來得到的報酬是一枚勳章。有一個人從不同的證券定價中看出了毛病,得到了好幾百億的財產,那就是他自己。他覺得這不公平。人家付出這麼多的代價就得到這麼點回報,可是他只是靈機一動,忽然就得到這麼多的財富。他感覺自己得到那麼多錢不是太公平。所以他把90%的錢都捐出來。他是從這個角度出發,他覺得自己並不是從非常公平的情況下應該得到的,相比模範教師和士兵,到底誰的貢獻大,這個很難說,可是他一下子得到那麼多的錢。我的意思是說,在一個自由市場,並不是所有收入都是公平的。

另外,我也同意不能培養懶漢。一個家族裡有一個人特別有出息,發家致富了,所有那些吃喝嫖賭的家族都要靠他,覺得他理所應當的應該幫助我,這是中國最大的陋習,我是很同意的。但是,並不是所有願意努力和非常優秀的青年人都能夠有機會找到合適的職業,特別是在失業率比較高的情況下。在這種情況下,公益事業給他提供幫助是必須的。在現實社會裡,並不是說只要有了市場經濟、只要有了資本主義,一切就都公平了,這是不可能的。

我比較反對社會達爾文主義,自然界的達爾文主義,條件是完全一樣的,一場暴風雨、水災過去之後還能生存下來的物種就是適者生存。但是,在人類社會,一場暴風雨來了,有的人已經蓋好房子了,有的人沒房子,後果有不一樣。生一場病,有人能看得起,有人看不起病,這又不一樣。在人類社會裡,社會達爾文主義是不太能夠站得住腳的。在這種情況下,外界的干預,政府適當的制定一些法律、規則還是必要的。也就是說,社會發達到這個程度,放任自流的經濟都沒有了。計劃時期的干預已經完全失敗了。

我知道張老師是完全反對福利國家,但我覺得開始還是起到一些作用的,在改良社會,而不是造成社會革命。那種暴力革命推翻原來的制度,建立計劃經濟,這已經證明完全失敗了。民主主義的福利社會在開始的時候還是起到好的作用的,但現在已經弊端叢生。只有像瑞典、北歐這些國家已經造成了一種文化,人的心態就跟別的國家不一樣,它就是非常安靜。法國工會的力量實在太大了,使得政府寸步難行。舉個例子,法國郵電工會就不允許快遞的出現。

新公益里就有這樣一條,過去有很多造成社會不公平的原因,治理方式有很多,現在都已經到了效率不高的地步,所以要出現新的公益。但是,它的前提是承認在資本主義社會之下是有不公平的,不是說自然而然就一定永遠公平下去。

任志強:張教授和資老師從兩個角度說明了一些問題。第一個是從人性的角度出發。孔子有句話「人性是相通的」。也就是你要做惡人,別人也會把你當做惡人,他也會從惡的角度看問題。你從善的角度出發,別人也會從善的角度出發。

我們的社會中出現一個很奇怪的事情,老太太摔倒以後沒有人敢扶。本來是很簡單的事情,現在已經變成非常複雜的問題。總要有人監督,或者是照相,於是出現新的行業叫「碰瓷」。說明什麼呢?本來孔子說人性是相通的,你如果這樣,社會也是這樣,變成兩部分了。一部分人的心態完全倒過來了,好吃懶做。另外一部分的心態是積極向上的。兩個部分出現了觀念上的衝突。公益在觀念的衝突中面臨很多問題,比如均貧富。你有財富,必須得分給我一部分。你不分給我,就說明你良心大大的壞了。這個概念是不對的。

為什麼不對呢?均貧富大部分是一種私享。這種私享的概念就是你的東西必須拿過來分給我,我自己私人來分享。實際上資老師說的更多的是共享。公益實際上就是把我的和你的用於共享。這就帶出來第二個問題,就是公益和社會制度的衝突。在什麼樣的社會制度下,公益可以發展,而且能夠共享。在什麼樣的社會制度下,公益不能發展,而且不能共享。

在我們的社會發展過程中,第一個最基本的慈善概念就是授人以魚。過去古老的粥棚,給窮人一碗吃。名義上把我的東西捐給你,實際上是誰在那兒,誰就分享。排隊在後面的人就沒,因為每天就施這麼多粥。第二個授人以漁,我教給你打漁的方法,變成知識的分享,你去勞動獲利。僅僅靠給你一條魚吃是不夠的,教會你打漁,讓社會發展更為重要。

洛克菲勒在中國進行的是大量的救濟和教育,不是把錢分了,而是一種共享。結果這種共享還仍然達不到社會的滿意度。也是剛剛兩位談到的,你會不等於你能去,因為有第一棒的問題。比如我跑馬拉松很棒,你得去申請報名。如果社會制度就是不讓跑得最棒的人參賽,跑得差的人在一起參賽,得到冠軍的並不是跑得最快的人。於是就出現一個新的問題,就是社會公益在推動社會制度的進步,這本書中也談到了。財富變成一種責任,它在進行公益活動過程中,更多的是創意的一些東西,讓社會進步,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共享。

共享是一個專有名詞,不是把它變成私人的一部分。推動社會進步的過程中,就是讓所有人都可以分享這樣的過程,比如樂平基金對保姆學校進行教育的時候,並不是你能來,而他不能來。沒錢怎麼辦?沒錢以後再付錢,先進行培訓。剛剛提到的小額信貸是所有人都可以共享的,並不是只能我享受,你不能享受。這種專享和共享跟均貧富是相對應的,不是用均貧富的概念把它變成私享,而是變成每個人都可以有共同的機會,可以共同分享一個概念。

於是,推動社會進步在現代社會裡越來越多的體現在公益活動中,比如資老師在書中講到的關於社會企業的問題。已經不僅僅是我給你捐一分錢,或者我已經有了財富給你捐一分錢。捐錢可能是輸血的過程。企業社會變成造血的過程。公益活動一定需要你自我造血。第一次給你輸血,比爾蓋茨給你捐第一筆錢,以後還需要你自己創造財富,變成造血的功能。有了造血功能,公益活動才能持續下去。這就面臨一個問題,社會是不是允許公益活動存在,是不是減免稅費,是不是給予公平發展的機會。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之後,我們明顯看到美國社會發生了很多比較大的變化。1%的人在幫助80%的人。就像我們現在的企業家,馬雲說的我們要製造一個過程,讓沒有難做的生意,讓所有人都可以做生意,所以建立這樣一個網站。而不是說建立這個網站是為了從你們手裡拿錢,而是幫助大家從窮人變成富人。公益活動相當一部分就是讓已經有財富的人和在創造財富的人都變成讓所有的人可以共同分享的,不僅是慈善,而是公益過程。當然,這裡有各種各樣的爭論,至少在目前中國的現行法律中還沒有爭論清楚。所以我們的《慈善法》還遲遲沒有出台。

但是,我想在社會實踐中,它已經越來越多的表現在我們已經看到的內容上,比如政府在某些問題上沒有充分認識,或者沒有力量彌補,社會公益組織會可以彌補這些不足,讓社會更加美好。如果單靠政府,政府工作出現很多不到位的地方,大家就會覺得這個政府怎麼這麼壞,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公益組織可以彌補這些社會漏洞的時候,社會就相對和諧。中國的問題恰恰是公益組織不夠發達,而美國很多都是以這種方式解決,比如社區的義工、各種基金會,基金會比我們多出幾十倍,捐的錢也比我們多出幾十倍。不管是社會不公平問題、教育不公平的問題、醫療不公平的問題,都可以用這種方式彌補。政府應該做的,社會也應該去做,兩方面共同做,這個社會就會變得更好。

我們早期看到的是資本主義是最壞的制度,它變成帝國主義,最後會自我腐朽。你不救它,它也會死。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它沒有死。因為它在自我的修復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推動社會進步的制度變化和演變的過程。資本主義是演變的過程,並不是過去說的無惡不作。馬克思說的每一分錢都血淋淋的,資本家都是騙子。資本家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如果要獲得市場,必須誠實,不誠實只能騙一時,不能騙永久,沒有辦法擴大產業,讓產品更受消費者歡迎。於是,競爭的過程反而讓欺騙的行為變成更誠實的行為,每個人都要用自己的企業精神和誠實給這個產品背書,才能讓產品迅速流轉到全世界。於是資本家的思維換了,社會制度也換了,公益也是這樣。我們沒有認識到這樣,以為只有捐了多少錢才是公益,其實不完全是這樣。

阿拉善主要是做環保為主,我們發現當你不遵守紅綠燈,迫使汽車踩一腳剎車的時候,大概要花1毛7分錢,它排出的尾氣相當於走10公里,你是不是也在破壞環境?你遵守了交通規則的紅綠燈,可能就對環境產生了巨大的保護作用。這跟錢沒有關係,而它實際上對公益和環保起到積極作用。

延續到現在網上的很多現象,比如在泰國,因為飛機晚點,大家唱國歌鬧事,我們覺得很恥辱。每一個生活環境都和我們的公益行為有關,這就回到了人性的問題上,它是一種制度的變化,也是因為制度而產生的人性變化。孔子有一種說法,魯國出了一個政策,在國外有一些奴隸,如果誰把國外的奴隸買回來,魯國會給你一些錢。資產階級有錢,他們把奴隸買回來以後,並沒有到政府那兒拿錢。有人說這是給國家節約了錢,是不是一種公益?孔子認為正是相反。如果這樣做,給社會造成的風氣就是沒有人敢把剩餘的奴隸買回來。因為我不敢領錢,我去領錢就會被人家批評。所有人就說我只好不去救。就像我們今天沒有人敢到大街上扶摔倒老太太是一個道理。如果公益的宣傳活動和理解正確的話,社會就會正常運轉。如果把公益理解為對社會的責任,而不是出於自願的責任,就會變成強迫行為,就是誰有錢必須得做公益,如果不做就是不道德。

行善源於本心,你自己心裡有善,才能做到善的初衷。這是我們今天面臨的問題,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以及對慈善觀念的衝突。過去我們沒有理解好,今天也沒有理解好。所以需要通過社會各界和世界各國的經驗來清清我們的思路,比如中國為什麼到今天沒有《慈善法》,就是因為我們過去對慈善公益事業沒有充分理解。今年,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後才明確提出要立法,對慈善問題要有正確的理解,以支持中國社會和民間NGO組織的蓬勃發展。確實,現在面臨巨大的問題。

之所以把社會財富公益的問題和社會制度問題聯繫在一起,恰恰是資老師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問題的引子。僅僅靠學雷鋒是變不成公益的。更多的社會公益向哪兒去呢?在2003年左右,大概是40億左右的社會捐助,到去年大概有1000億的社會捐助。恰恰是公益組織、公益活動、公益信念被社會普遍接受的過程中迅速發展起來的。

阿拉善2004年6月份成立的時候就是拿著資老師的書。很多人不知道應該怎麼做慈善。大多數企業家當初做慈善就是為了給公司做宣傳。現在慢慢發生變化了。阿拉善是企業家集群,是所有企業家都在共同做的一件公益環保事業。資老師的書給了我們很大的影響。今天這本書通過補充,再次出版,也對整個社會重新認識公益活動有了更新的概念。

資老師談到的主要是修改的這個部分,主要是因為2008年以後出現了新的變化。單純的公益已經和社會制度的進步、美國的經濟發展密切聯繫在一起。張老師特別提到社會制度、人心兩向都對公益發展起到極大的作用。

如果這本書可以在中國得到廣泛的推廣,對中國未來《慈善法》出台以後公益事業的發展會有巨大的幫助。

任志強:感謝各位的參加,今天的活動到此結束,再次對大家表示感謝!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b9jpm.html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