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46

《吳新榮 全集》/《吳新榮傳》/《吳新榮日記全集 11卷》

$
0
0

《吳新榮日記全集 11卷》由台灣文學館出版 可惜沒索引等
----

".......《吳新榮全集》,第四冊為《南台灣采風錄》,裡面保存了許多台灣諺語,75頁,第111則:

「脫赤腳的逐鹿,穿鞋的食肉。」

這一句話的原文是:

《汾陽無德禪師語錄》卷1:「師云:『赤脚人趁兔,著靴人喫肉。』」(CBETA, T47, no. 1992, p. 607, a1-2)......" --張良澤主編,遠景出版社,《吳新榮全集》

***

多照片

吳新榮傳-臺灣歷史名人傳
I S B N:9570242965
I S B N 13:9789570242966
作 者:施懿琳
精平裝: 平裝本
出版社: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出版日:1999/06/01







吳新榮 全集
台北 遠景 1981


1 亡妻記
2 琑琅山房隨筆
3 此時佌地
4 南台灣采風錄
吳新榮全集4 "南台灣采風錄"(台北:遠景 1981) pp.223-28 "歐汪地誌考"一記為"漚汪地誌考" -吳新榮畢業於將軍莊漚汪公學校

5 震瀛採訪記

6 《 吳新榮日記》戰 (前)
1935.8.11 參加台灣文藝聯盟 創會
台中地理優勢 人才輩出  所以文化運動政治運動的地方
1935.11.16楊逵來訪 新文學社非文藝聯盟的對立

1945/6/6.....有警報兒無敵機來襲.....想到東洋的未來 便非讀中國的政治思想和文學思想不可 ...藏書中有中山全集胡適文存便著手研讀....


7 吳新榮日記 (戰後) 1958/3/12: 琑琅山房二三千本的藏書......竟有胡適 梁啟超 陳獨秀 郭沫若 魯迅的書....讀魯迅熱風一書 我並不感覺有什麼稀奇


8 吳新榮書簡







2009/1/30

****

吳新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吳新榮(1907年10月12日1967年3月27日),字史民,台南縣將軍鄉人。台灣的醫師與政治人物,也是有名的文人。號震瀛,台南市人。 1927年赴日留學,1928年加入東京台灣青年會,1932年東京醫科大學畢業,9月旋即返台接替其叔於台南佳里鎮執業。自許「醫學為本業,文學為情 婦」,開始積極文學創作與活動,1933年與郭水潭等發起佳里「青風會」,為「鹽分地帶」前身。後參與台灣文藝聯盟、《台灣新文學》、《台灣文學》、《民 俗台灣》等文學文化雜誌社。
戰後初期積極介入地方文化與政治事務,擔任三民主義青年年團台南分團北門區隊主任,1946年當選台南縣參議員;「二二八事件」時出任二二八事件處 理委員會南縣北門區支會主任委員,因而被污入獄百日。後因台北郭水泉醫師、郭再強、「山水亭」王井泉先生等人做保,方得簽署「盲目附和被迫參加暴動份子自 新證」出獄。
出獄後除行醫外轉入台灣地方文史工作,擔任台南縣文獻委員會編纂組組長,主編《南瀛文獻》季刊12卷18冊(1952-1966),主修《台南縣志稿》13卷(1955-1965)。
資料參考來源:吳新榮,《吳新榮回憶錄》(台北:前衛,1991)。

[编辑]著作

  • 震瀛回憶錄
  • 震瀛隨想錄
  • 震瀛採訪錄
  • 震瀛詩集
  • 吳新榮日誌
  • 亡妻記
  • 金唐殿善行寺沿革誌
  • 南鯤鯓代天府沿革誌
  • 台南縣誌稿
  • 吳新榮書簡
  • ******

舊香居

《震瀛四書作者:whisly

看著展示櫃中,大紅底色燙金的精裝本,雖然因時光的流逝先人的撫玩閱讀失去原本的大紅大金之全新貌,但歲月的風霜則平添一股沉穩厚重感,仔細看了一下,原本用大金燙上之書名《震瀛採訪錄》五個大字映入眼簾,不禁倒抽了一口氣,請示古本屋女主人後,取出觀之,版權頁上寫著琅山房出版,原來真的是它啊。琅山房正如姜貴早期出版的旋風由春雨樓出版一樣,並非一個正式的出版社之名,而是一個人的書房之名,而琅山房之主正是吳新榮先生...吳新榮字史民,號震瀛,台南人,曾用過史民、兆行、延陵生、夢鶴等筆名發表文章,而書房取名琅山房是因取佳里之舊名蕭壠之音字,吳新榮是日治時期有著作豐富的文人醫生,最著名之作品「亡妻記」(發表於《台灣文學》第二卷第四期以日文發表,副標題-逝去青春的日記)內容寫著十分動人,記述著和亡妻 毛雪芬 女士的恩愛生活,被同時期的文人黃得時稱為台灣的《浮生六記》。

但是光復後因政治的因素,過起起伏伏的生活,至民國五十五年時,他平生最著名也是滿意的「亡妻記」林春成 先生翻成中文,一併將隨筆、詩歌、民俗方面的文章,以
琅山房之名,自印了一本《震瀛隨想錄》,限量二佰本,以慶祝其花甲之年及行醫三十年。造化弄人此書於民 國五十五年十一月印成,吳新榮親筆題簽後再寄送給各方友人,但吳新榮於次年的三月因病逝世,許多友人在收到書的同時或是不久後,就收到其訃文,好似上天向 他開了一個大玩笑,雖然如此,玩笑中包含著善待他的成份,讓他與心愛的亡妻在同月同日去逝,這個彷彿宿命的巧合,讓人更加深吳新 榮 先生對亡妻深情之象。
台灣文學的先張良澤 先生,因整理一些先輩文學家的資料時,認識蔡瑞洋醫生,因他而結識吳新榮的續弦夫人吳英良女士,當時雄心滿懷的 張良澤 先生 向吳 女士表示想整理吳新 榮 先生的遺稿,而吳女士表示這些遺稿, 是由吳新榮的三子吳南圖先生保管,她無法做主,而吳南圖先生正巧在軍中服役,次年吳南圖先生退役回鄉後,某日帶著一批水漬斑斑的日記,請託張良澤好好整理 並願提供金錢上之援助,張亦不負其所望花了三個月將日記整理出三十多本的巨冊,並影印了兩份,一份留存,一份連同原件歸還給吳家。

斑斑水漬代表著當這一批日記遭遇過經歷,光復初因時局的敏感,和吳新 榮 先生同一時期有第一才子之稱的作家 呂赫若 先生因思想嚴重左傾,其家人怕因呂之手稿、創作、日記等落人把柄,將大量的這些相關事
澆上水埋入土中,而讓後世研究者,少了許多第一手的參考資料。

同樣的,吳新 榮 先生雖不如 呂赫若 先生一般左傾,但是也受到十分大的困擾,後亦不幸的被捲入二二八事件餘波中,為了避禍,吳女士將吳新 榮 先生藏書、剪報、文稿等大量的投入爐灶中銷毀,只有其日記,因不忍而以玻璃袋包裝埋入土中,至時局較平穩些才拿出來,可惜
的是,就算包如此緊密,也因久埋土中而導致水氣滲入,而使部分文稿破爛不堪,字跡模糊,需極大耐心才能修復一二。

張良澤花了許久的時間將這包含了三十四年的日記的一一閱讀,而吳南圖、吳南河先生也因醫院生意上了軌道,並感受到張的熱忱,吳家人便請張良澤編輯紀念文集,以紀念其父吳新 榮 先生逝世十週年。

張根據吳新榮生前的願望「在《震瀛隨想錄》出版後的五年、十年後分別再出版《震瀛採訪錄》、《震瀛回憶錄》二書」及和吳家人聯合具名發函給吳新 榮 先生生前友好,請撰文追念。編出了現今被人稱為家刻版吳新 榮 先生全集的震瀛三書,分別為原名
<此時此地>自撰傳記的《震瀛回憶錄》、生前在南瀛文獻上的鄉土採訪及民俗調查論文等,整理出來集結成冊的《震瀛採訪錄》及眾友好紀念文的《震瀛追思錄》,其實震瀛三書在吳新 榮 先生的想法中是指隨想、採訪、回憶三書,而為避免這三書的定義有所出入,現今大多取巧的稱為震瀛四書,除此由張所編的三書外,另也自行印行 鄭喜夫 先生所著錄的《吳新榮年譜初稿》,這紀念文集四書,採用先前吳新 榮 先生手訂《震瀛隨想錄》之裝幀,外加上其第五子吳 夏統 先生之內封面圖,樣採用琅山房之名印行,限量兩佰本,並以影印的方式追印了兩佰本的《震瀛隨想錄》。

在十週年忌念日時,吳家人邀集親友至七股海產店餐聚,並發送該書,而此時發贈的套書,皆有吳家兄弟的簽名題贈,而剩下的套書則是交由 張良澤 先生發落因此可以書中是否有吳家兄弟的題簽而了解該套書是否由親友手中流出。而張良澤因只限印了兩佰本怕就廢版可惜,故要求吳家淮他各多印兩百部仿琅山房,定名為「秀山閣」叢書。但是根據我的考查,後來四書之中只有《震瀛採訪錄》一書重出雖以秀山閣之名重印,但也易名為《南臺灣風土志》,而個人懷疑會有如此的作法是因政治上的考量,因吳南圖先生曾說過紀念集四書的校稿尚在印刷廠時,就有不明人物抽看內容,引起小騷動。出版後又接到某政府單位的電話要討書,後以「書不公開發行,只贈送至親好友,已無存書」才不了了之。
不過無論是《震瀛採訪錄》或是《南台灣風土志》都可說是難得一見之珍本。
不久後,民國六十七年 張良澤 先生受政治因素影響,離台赴日講學,在西北航空之飛機上,由台北至日本的航線中,張拿出《亡妻記­》的原文影開稿紙寫下「亡妻記-回憶前塵」直至民國七十年左右,張因幫遠景整理出版過兩套台灣文學家全集(註二)的因緣下,居中牽線,得到吳家的同意放棄五年版權,該年十月在遠景底下出了其生涯中第四套(註三),計八本一套的吳新榮全集,內容包含了家刻版的震瀛三書之內容(註四)及之前的日記整理,八本內容依序分別為《亡妻記》、《琅山房隨筆》、《此時此地(即震瀛回憶錄)、《震瀛採訪記》、《南臺灣采風錄》、《吳新榮日記-戰前之部》、《吳新榮日記-戰前之部》、《吳新榮書簡》。而第五冊<南臺灣采風錄>之性質和《震瀛採訪記》相同,收錄的皆為具有文獻資料價值的文章,唯一差別在於並非全自行採訪的資料,再來名列六、七的兩本日記,則是由三十多本厚冊中提煉出的精華,再加上隨筆、書簡皆為震瀛四書中所未收錄之作品,還有第一冊的《亡妻記》改採用的 張良澤 先生的重譯,整體來說是和家刻版之震瀛四書大大不同,換句話說這一套全集大大彌補四書不足之部份。但遠景這套全集中也包含了不少缺點,如因急忙出書全集中 有不少錯字、而遠景受到來自上面的壓力將日記中的二二八部份刪除、回憶錄的最後六章亦被大刀闊斧的刪掉了,雖說是全集但也有一些不足之憾。


雖然遠景有大量出版《吳新 榮 先生全集》,時至今日,要在市上看到完整的一套也十分難見,況乎是更早的家刻版震瀛四書呢?所以在看見《震瀛採訪記》該書時,才會讓我驚訝萬分、雀喜不 已,在古本屋女主人首肯後,撫讀該書,小心奕奕的翻閱,細細品味書中包含著這許許多多的往事雲煙,更由衷希望有緣人帶走它時,亦能了解其中所包含的人情義 理,進而珍而重之。


後記
當初在舊香居看到採訪記時真的很感動,我沒想到可能親眼看到該書,後來和古本屋女主人閒談了一些該書的典故,古本屋女主人覺得我可以專文寫一篇談吳新榮的文章,當時在她的鼓勵下想說好啊!!可以試試看我能不能好好的寫出一篇帶考證的討論文章,不料這才是辛苦的開始.
原 本以前讀書就會做一些小筆記,為了寫這一篇,把以前做的筆記找出來,再由筆記中找出可能和吳新榮相關之書籍,再至圖書館、好友家、自己書房及舊香居那收集 筆記上記有的書籍或是懷疑會有資料的書籍,準備好好寫一篇考證文,花了三、四天才把要東西整理出來,準備開始寫時才發現如果要顧及所資料照寫的話,除了會 模糊了焦點也會有剪刀膠水之感,在寫這一篇時考慮許久,刪除了部份比較瑣碎的部份,如後來的文化中心出的版本、張良澤因發表相關文章,讓不少和吳家失聯的 友人和吳家聯絡上了…等,才完成這一篇文章。這正如煮菜一樣,素材再好,也需要正確的搭配,才能將素材的美味完全呈現.
這 一篇文章因帶有一些考證之味道,所以落筆格外小心,本來未寫該文時,因未見過震瀛四書的實體書,我曾大膽推測「亡妻記」該收在隨想錄之中,後來讀到王昶雄 的文章提到說隨想錄只收錄了一些民俗文事和隨筆,那時想說可能是我搞錯了吧,正要修正後來覺得還是在考證看看到底有沒有好了,後來在網路上找到一篇紙上極 樂所寫的吳新榮版本譯者之文章,加上又找一篇吳南圖先生的文章,才確定原來隨想錄真的收有「亡妻記」一文,且為林春成先生所翻譯,結果為了一個考證就花了 三、四個小時,真讓我嚇了一跳。
其 次,我早先的筆記是誤把秀山閣記成秀山房,後來找了張良澤的書,才發現誤寫,本想說就如書中一樣寫說還有秀山閣版的震瀛三書好了,結果「一朝被蛇咬,十年 怕草繩。」查了網路,發現設址在彰化的秀山閣只出了一本《南臺灣風土志》,這時頭又開始大了,而且全台只有一間圖書館擁有這一本書,難不成要去那借出來看 看是啥樣子嗎??大概是上天聽到我的禱告了,我在某一些書中找到張良澤以鐵英的筆名發表的文章,文上清楚寫了《南臺灣風土志》即採訪錄,讓我鬆了一口氣, 但是張良澤的書之前就發生過書上所寫和現實不同,在機緣巧合下,和古本屋女主人的弟弟聊天聊到,他曾收到過一本書但是內容和我要寫的採訪錄一模一樣內容的 書,我那時大叫書名不會是《南臺灣風土志》吧,他也嚇了一跳說我怎麼知道??那時心中更是落了一塊大石頭,同時心中大喊沒錯沒錯,兩書就是同樣的內容是件 事實。

而完成此篇文章初稿時,還再三考慮要不要保留遠景版吳新榮全集之部份,畢竟主題是放在震瀛四書上,而且遠景版也有不少事情可說,但想細思後發現,遠景八冊和家刻版三冊有不少關連性,就決定只小幅度修改,並努力控制在一定字數內。

這 一篇文章有一個最大的缺失就是我無法去一一採訪當事人,尤其是張良澤、吳良圖兩位先生皆在世,我只能利用我手頭上擁有的書籍加上網路上搜尋到的文章,再加 上詢問擁有實體書的友人,該書之內容,來考據拼湊成這一篇文章,本來這一部份後記是沒有打算要寫的,將成稿交給某友人看過,某友人告知如何解決王肖顯示之 方法,並盛情告知最好要補上一篇後記,讓人知道我如何寫成這一篇拙作的,為感謝友人豉勵之情,才決定補上後記這部份,此外寫完該文後,我總算知道要寫出一 篇如李志銘先生一樣好的文章的難度,和部份書友為何要大量藏書之原因,上天保祐讓我能完成這一篇文章,也希望再有機會寫這一類的文章時,我便能得心應手一 些。

註一,常被打成瑣,因王肖在電腦系統中除非造字,否則無法顯示,本文原以王肖兩字來替代,後得友人之助才成功打出琑字註二,前面兩套分別為《鍾理和全集》(一套八本)與《吳濁流全集》(一套六本)註三,第三套為《王詩琅全集­》,由高雄德馨室出版,一套十一本註四,不包含追思錄,因該集為文友親人們的追思文非吳新榮本人之創作

●位於佳里鎮中山公園的吳新榮紀念雕像。吳新榮筆下所描寫的鹽村風物人情,呈現出勤勞堅忍的性格,又隱含強烈的抗爭精神。





期:1952/12/6
吳新榮開始寫《震瀛採訪錄》

報導文學的前驅作品



「南鯤鯓的祭典,每年訂於農曆 4 月 26 日,……相傳有一『報頭』,據說這個『報頭』很有靈驗,任何旱魃久晰,罕有不下雨的。所以『南鯤鯓』三字常被諧為『湳歸身』,這就是 4 月 26 日進香南鯤鯓的每一個人,都要覺悟被雨水淋漓全身。」
this is pic
「……我們回到市內已為半晡,7 時南市文獻委員許丙丁先生招待一同到『度小月』吃『擔仔麵』,意欲使這群青年學者知些『人間味』,但楊教授似不能體會這樣『人間味』,後招筆者蹓躂運河邊 看夜景,往夜市吃點心,我們所點的是『高雄日月蟬』及『澎湖芳螺』,楊教授嘖嘖稱好,並同意筆者『點心是表現地方文化』之說。……最後他說:『今日考察一 百萬年前的化石至現代的點心,收穫豐夥,請代我向各位道謝!』」

「本縣有鹹的、甜的兩大特殊產業,均屬國有的(鹽業公司)或省有的(糖業公司),以致本縣庫年年都受省庫的補助才能平衡。」

「看 這處真正的寒村(三舍庄)後,我們的車駛向新化鎮訪問洪委員所介紹的陳龍吟先生他展示胡南溟的遺稿;胡南溟為南市的名詩人,其詩風被稱為連雅堂之上,但他 貧苦不堪言,看其詩稿用日據時期國民學校的國語簿粗紙就可知道。陳龍吟先生聞我們今日要訪他,他就往大池釣一大魴魚要饗我們,但我們只好說一句:『看較好 食。』」

「我們一行在路邊買了 18 碗的田草冰止渴,買了 8 碗的炒米粉做頓;聽說此小吃店的女人,就是我們幼少的時候最親熱的賣碗粿婆仔的三代孫女,這是意外的奇緣。」

摘錄於「震瀛採訪錄」這些片段,我們可以知道吳新榮醫師所做「記先人之所未記,道先人之所未道,顯然開闢了文獻事業之新境地(王詩琅語)的報導文學作品,是多麼具有濃郁鄉情的記錄!

《震 瀛採訪錄》是吳新榮從 1952 年今日起至逝世前 1 年(1966 年)15 年間對台南縣及嘉義縣部分進行了 74 次的田野調查工作:「決不是基於遊山玩水的觀光客心理;也不像遊方僧的掛單;更不能比香客的朝山」(婁子匡語),無疑的,這些前驅報導文學的「採訪錄」是 珍貴文化遺產!
◎歷史台灣內容節錄自莊永明先生著《台灣紀事(上)(下)》一書(時報出版社出版),著作權屬莊永明先生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