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954

童元方《一樣花開》《水流花靜》《為彼此的鄉愁》《選擇與創造》《閱讀陳之籓》《譯心與譯藝》:秋夜清光憶之藩

$
0
0

閱讀陳之藩

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 | 作者:童元方  | 定價:300 元

這是陳之藩先生的紅顏知己知音童元方寫的;十年夫妻,三千多個日子,終究是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想起你引的狄拉克說歐本海默:「科學的目標是把困難的事 情用簡單的方法來分析,而詩的目標呢?是把簡單的事情用不可思議的方法來說明。」你提的羅斯的話:「科學是心靈的微分,詩是心靈的積分,微分與積分分開時 各有各的美...

選擇與創造

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 | 作者:童元方  | 定價:390 元

...

為彼此的鄉愁

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 | 作者:童元方  | 定價:280 元 | 會員價:252 元 | VIP 價:221 元 | 加入購物車

...




水流花靜:科學與詩的對話
《水流花靜》這本集子可以說是詩與科學的對話:有父女的對話,有夫婦的對話;有師生的對話,有朋友的對話。因為作者自己始終是學中國文學的,永遠站在詩 的一邊;而父親是北京大學學物理的,丈夫是劍橋大學學電機的,朋友有學科學的,有學文學的。涉及的地方,有香港、台北、英國的劍橋、美國的波士頓、法國的 南特等。談到的古人,是從李白、杜甫,而麥克士韋、愛因斯坦,而胡適之、錢鍾書,以及今人費孝通、楊振寧、韓南、宇文所安等。說到的話題是麥克士韋的詩, 不是方程式;是胡適之的愛戀,不是新文學;是愛因斯坦的少年狂飆,不是慈祥的藹然長者;是楊振寧、李政道,重修舊好的假想,不是沒完沒了的吵鬧。
作者簡介
   童元方:台灣大學中國文學士、美國奧立岡大學藝術史碩士、東亞研究碩士、哈佛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教哈佛大學,現為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副教授。中文著作有 《一樣花開——哈佛十年散記》,譯作有《愛因斯坦的夢》、《情書:愛因斯坦與米列娃》與《風雨絃歌:黃麗松回憶錄》。英文著作有:Two Journeys to the Nort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oetic Journals of Wen T’ien-hsiang and Wu Mei-ts’un,(《文天祥與吳梅村——兩組北行詩的比較研究》)譯作有明代女子曹靜照,馬如玉以及清代女子吳規臣、梁德繩的詩,收在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中國古代女作家選集》)一書中。

詳細資料

  • 叢書系列:風華館
  • 規格:特殊 / 296頁 / 21*15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目錄

自序  卻顧所來徑
  • 初戀
  • 為什麼沒有莫札特
  • 旅途私語——過英法海峽
  • 劍水流觴
  • 艾曼紐.哈佛.清教徒
  • 舉頭望明月——愛因斯坦與米列娃的情書之中譯
  • 追探天才之源——有關愛因斯坦的情書之中譯本印行一年後
  • 小舟子之歌
  • 鐵達尼號上的真故事——韋德納圖書館與哈佛大學
  • 科學與詩的對話
  • 波光中的雲影
  • 麥克士韋的詩
  • 胡適與曹誠英間的傳書與信使——闊別重洋天樣遠 更隔蓬山一萬重
  • 在五月十日想起了六月十六
  • 隱藏的對稱——祝楊振寧教授八十壽
  • 辰梅雪爭春
後記 與讀者談談

---

胡適的韻事之「文化研究」
張充和口述的《曲人鴻爪》,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是中國20世紀文人的一重要紀錄。譬如說,徐櫻的《方桂與我五十五年》(增訂本)北京:商務,2010,其中也有許多台灣相關的資料,也多次提到他們夫婦的昆曲表演,不過還是沒有李先生提留的「筆尖『荷』露珠花瓣題詩詞」的故事般美妙。
《曲人鴻爪》中最有意思的是,關於21世紀初各方對於胡適的一偽作書法之考証。參考:「胡適」張充和口述孫康宜撰寫《曲人鴻爪》編號21,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頁143-49
故事可以簡單地說,因為胡適原是在張充和家(傅漢思與張充和)大力書寫三十多張《清江引》的詞,他倆被許多人誤認是胡適與曹誠英女士之間的紅娘。傅漢思與張充撰文「胡適手跡辨誤」,說明「胡適情詩手跡新發現」的手跡是偽作,可是這無法說服童元方等人放棄他們的推想:「即使該曲原為元人所作,但胡適在美國抄寫《清江引》給漢思充和夫婦,並不能證明他心中不以曹誠英為愛情對象。」童元方女士後來還將她的力作「胡適與曹誠英間的傳書與信使」收入她散文集《水流花靜》(台北:天下文化2003……
---

為彼此的鄉愁

為彼此的鄉愁

  • 作者:童元方
  • 出版社:牛津大學  2005年/黄山书社  2009 (批評張藝謀的所謂英雄的文章是否收入?)
  這 是 童 元 方 最 近 兩 三 年 寫 的 散 文 所 結 的 集 子 。 大 部 分 是 在 香 港 寫 的 , 也 偶 有 在 台 、 或 在 美 寫 的 。 要 起 一 個 與 內 容 多 少 相 關 的 書 名 , 總 是 朦 朧 地 想 起 一 個 英 文 字 「 Nostalgia」 。 相 應 的 中 文 呢 ? 是 鄉 愁 , 還 是 憶 昔 ? 或 是 鄉 愁 與 憶 昔 兼 而 有 之 ? 卻 因 此 想 起 兩 三 個 小 故 事 來 。

本書分山與海時與事思與花開三部分, 內容包括:   
山與海
盆菜的滋味、有所思、歷史劇與藝術、遠而不見與略而不見、故鄉、相思樹下、松仔園的下午、荔枝窩與老虎笏

 時與事
路與橋、喧嘩與快樂、朗費羅的路邊客棧、陽光陰影與花香、樸素與微薄--談美國總統的薪酬、萊特曼論現代病、鼓聲、精確與生動、父與子的對話
 思與花開
 崢嶸心事、哭笑無端、逆流而上、海市蜃樓、所見《英雄》、知魚樂、如酒如茶、人生何似、天人"合一亭"、看戲記、完美的風暴、網與魚、語言就如大都市的房子等.


For Mutual Nostalgia 是愛因斯坦在一本《布拉格攝影集》的題簽,是去世前兩年(1953)送給約翰娜的生日禮物。......

她在哈佛大學日文課朗讀《馬戲團》的日文詩 ,詩中Nostalgia 與 Circus 採外來語拼寫,......想到馬戲團巡迴賣藝, 流徙四方,又哪有固定的家可言?.......

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的英譯,她最欣賞翁顯良的,詩名譯成Nostalgia ,可謂神來之筆。

這三個互不相干卻都含Nostalgia 這個字的小故事,如同水面上的浮葉,不時在我心湖上飄去飄來,我就用For Mutual Nostalgia. - 「 為 彼 此 的 鄉 愁 」 , 作 為 這 本 書 的 書 名 , 獻 給 那 些 正 在 懷 鄉 、 或 在 憶 舊 , 彼 此 的 、 或 共 同 的 , 滿 天 顫 抖 的 、 或 已 化 為 泥 土 的 萬 千 秋 葉 , 與 一 望 無 際 、 萬 古 銷 沉 的 蕭 瑟 秋 天 。


一樣花開(哈佛十年散記) 童元方著(1996)《一樣花開》

一樣花開(哈佛十年散記)

洪業教授及其《史記三講》」等,才知道此書很耐讀,應多溫書。
洪先生;視崔適如毒藥
童元方著《一樣花開》台北爾雅叢書,1996
童元方.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 -
    The Windhover by Gerard Manley Hopkins (1844–89)
童元方著《一樣花開燧石之火》台北爾雅叢書,1996,頁219-227

秋夜清光憶之藩

  • 2012-11-12 01:32
  •  
  • 中國時報
  •  
  • 【童元方】
 圖/王幼嘉
 圖/王幼嘉

     陳之藩先生最喜歡聽我說話,於是出之於口,繼而筆之於書。是熱情的聆聽者催生出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如今幽明相隔,只是暫別而已。就像從前或車站、或機場無數的別離與無窮的思念,不知盡頭的等待都等了過去,天殘地缺時終將相見!
     四年半前陳之藩先生中風後,在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急救,從在生死線上掙扎的深切治療部,也就是台灣叫加護病房的,轉到仍需密切觀察的,再轉到普通病房,由此再到沙田醫院療養。從眼不能睜、口不能言,到終於睜開眼睛,可以開口說話了。陰霾的天色透出了曙光,我彷彿也聞到花香。這時香港的《明報月刊》希望我開一個談翻譯的專欄,開心之餘,就答應了。
     一月裡,新當選美國總統的歐巴馬正準備就職,有感於同學,尤其是中國大陸來的,還不怎麼認識他,我就選了一篇有關歐氏的傳記文字,作為學期的第一篇功課。原作的英文,看起來並不難,沒有想到最大的問題反而出在親屬關係的翻譯上。比如grandmother這個字,雖然簡單,但同學一見就條件反射似的譯成祖母,完全不顧文中所述歐巴馬與美國,或者說與他母親那一邊的關係,所以我的第一篇專欄就以此為題了。
     接著就是情人節。我告訴陳先生我想寫愛情,就從布什奈爾的《慾望城市》講起。有一天陳先生忽然問:「寫完了沒有?」我說:「要不要念給你聽啊!」念完了,探病的時間也到了。每晚臨離醫院的時候,我總是遲遲其行。好不容易提起腳來,他又叫住我:「可不可以改兩個字?」「什麼字?」「加上『古典』二字。」這樣,我的題目「二月說愛情」就成了「二月說古典愛情」了。為什麼要加上「古典」二字,難道陳先生也認為我所討論的愛情觀,在現代已近乎絕種,所以要標明?
     病中歲月相守
     陰曆年後,陳先生出院了,回到家裡。我也一月月地寫下去。談詩、談小說不啻賞心樂事,何況還加上文學翻譯這一層。比如《紅樓夢》中的一段經典敘事──櫳翠庵品茶,小說裡各人行止反映出各人的心事與性情,茶具竟是關鍵。既為中國所特有,大戶人家所用又分外講究,描寫的繁複正是乾隆品味的富贍華麗。翻譯要清楚明白,唯恐失之簡;要形神俱備,又恐失之亂。這難題,正是藝術上的挑戰。
     又如趙元任譯《阿麗思夢遊奇境記》中有一段阿麗思跟老鼠的對話。阿麗思問老鼠為什麼怕「C」and「D」。這「C」and「D」本是英文貓與狗的縮寫,趙元任用注音譯成「ㄇ」and「ㄍ」,真是神來之筆。可惜除了台灣,這一套語音符號幾乎無人認識了。
     這些專欄文字當中有兩篇是特別向譯者致敬的,一位是二○○九年在牛津逝世的霍克思,一位是二○一○年於香港仙逝的劉殿爵。霍氏終身致力於《紅樓夢》的翻譯,而劉氏在《論語》、《孟子》、《道德經》的西傳上厥功甚偉。
     此外,有兩篇與宗教有關。一篇涉及基督教「和合本」中文聖經翻譯的一些議題,是為我在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出書時所寫的序。還記得當時讀到嚴復以文言所譯的馬可福音部分章節時的興奮,簡直可以說是激動。原來譯《天演論》的嚴復也譯過聖經。在中國譯者身上,創造與演化的爭辯似乎從來就不是問題。也因為寫這篇文章,才知道賽珍珠的父親賽兆祥也曾譯經,更因獨力支付出版經費的困難,致使家人的生活陷於捉襟見肘的窘境。另一篇則是由利瑪竇來華四百年後梵蒂岡為他舉辦文物展所引起,而專寫利氏與徐光啟在翻譯《幾何原本》一書上的貢獻。這已經出了文學翻譯的範圍了,我是以文化的交流與文明的演進為視角的。
     沉痛轉為希望
     陳先生病前在看曾國藩與陳寅恪,病後我自然把書接過來,念給他聽,同時也繼續念我寫的文章,告訴他我想什麼,為什麼這樣想。他現在說話費勁,比從前更喜歡聽而不喜歡說,這新的遊戲使我們彼此更加親近,一些令人心動的片刻不時點綴著病中歲月。
     期間蘇正隆來港,看了幾篇我探討文學翻譯的文章,當即慨然邀稿出書。但陳先生的病情時時有變,我寫寫、停停,再寫、再停,也有兩年了。始終不曾成事,有負所託。
     今年二月底,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倏地一陣天旋地轉,陳先生過世了。正隆來電郵吊唁,並再次提起出書的事。此時此刻,才忽然悟出這是他要我保重的方式。往昔愛戀的甜蜜化成今日的心傷,但卻在沉痛中孕育了未來的希望。於是在天昏地暗中,我居然開始將寫過的有關文學翻譯的稿子,逐篇電郵至書林。
     四月初,我飛往台北參加陳先生的「不滅記憶」追思會,在桃園機場等國光號汽車進城。可能剛走了一班,等的時間長了些,傷痛的情緒竟在我毫無防備之下從四面八方來襲。我的眼淚驀地狂瀉而下,迎風灑在溫柔嫵媚的春光裡,幻化成一片霧氣。在國光號上,在旅館中辦入住手續時,我都止不住淚水,只是強逼自己不要哭出聲來。好像在香港憋住的,到了由此出身的母親之地,就再也憋不住了。我的失落豈止伯牙之悲,花好月圓之後,瞬間已在不同的時空。能轉世七次,世世再相遇嗎?
     在書林見到編排好的稿子,已是新書的清樣。日子真是往下過的,不計悲歡。半年來,返台多次,還曾赴美一趟,處理紛至沓來的物事,同時為新書,補些小注。這樣,竟然就到了中秋。
     一個人的中秋
     想起十年前陳先生第一次中風,其時新婚未久,我飛美去照顧他。那年的中秋節,就在雲海中的飛機上錯過了。至於這四年來的中秋,一次他尚未出院,一次烏雲蓋月;其餘兩次他在床上可以望月,我陪著他望,那不遠處高樓頂上的月亮,緩緩轉過樹梢,橫過天宇而逝。
     今年本來說會有颱風的,結果神清氣爽,中天一個大月亮。清光依依,仍是舊時月色,但終究是一人的中秋了。回到燈下,續完此文。
     陳先生最喜歡聽我說話,於是出之於口,繼而筆之於書。是熱情的聆聽者催生出一篇又一篇的文章。沒有陳先生,就沒有現在的我,自然也沒有這本小書。如今幽明相隔,只是暫別而已。就像從前或車站、或機場無數的別離與無窮的思念,不知盡頭的等待都等了過去,天殘地缺時終將相見!
     (本文摘刊自書林新書《譯心與譯藝》的序文)

*****

歸來(上)

文 / 童元方.台中

瀏覽數 / 250+

背著陳先生的骨灰,我回來了。落腳在東海大學綠樹參天的校園。
是精心挑選的大理石罈,人稱漢白玉的。上刻:先夫陳之藩,河北霸縣。搬家公司的人,用泡泡膠一層層裹好了,端放在背囊中,在從前中文大學的學生與港龍航空的職員護送之下,從香港直飛台中。就這樣,我背著他通關,一起回來了。
回來才一天,就跟著東海的治校團隊去金門,商討新學年的教學大計,在成排的燕尾與馬背優美的弧線下,在成堆的高粱酒與牛肉乾慷慨的情懷裏,我尋覓半世紀前父親的腳蹤。
走上長長的坑道,是開放給遊客憑弔的,雖然我不是來觀光或來旅遊。坑道中仍然濕氣瀰漫,不敢想像隆隆炮聲中,炮兵指揮官的爸爸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光景中是如何度過每一天的。平生收到爸爸寫給我的第一封信,便是從金門寄出的。給媽媽的一封,給我的一封。信皮子上工整的毛筆字:「童元方先生」。那年我九歲。不明白為什麼是「先生」呢。
抽出信來,八行書上寫著:「『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隔著海峽的水,給你寫這封信。你要體貼媽媽,照顧妹妹,學著給爸爸寫信。」我的第一首杜甫詩,是爸爸在炮火中教給我的。
到台中後的第一個周末,跟小妹去屏東,參加排灣族佳平部落的豐年祭。我們在內埔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先到萬金,再從萬金到佳平。是多少年沒回過屏東了?又是多少年沒到過萬金了?炮戰結束後,爸爸從金門回來,論功之際,體檢發現了肺結核,是坑道中作戰時染上的嗎?如此病榻纏緜,八年的光陰輾轉而去,爸爸終埋骨在萬金的天主教墳場。我高中剛畢業,小妹還是小學生。
想看爸爸,要先到潮州,再換公路局的車到萬金,跑一趟就是一天,回程時總要在萬巒吃一碗豬腳,才有力氣趕車。四十年後的今天,則是坐著小妹學生開的車子在平坦寬闊的公路上直奔萬金。
屏東大得我不認識了。驀地,我們駛過了屏東醫院。當年在屏東女中讀初中,知道圍牆那邊是醫院,卻從來沒看過醫院的大門。開慢點,那是我的出生之地啊!因為圍牆已拆,一眼可以望見醫院的招牌。
漸漸開出城去。熟悉的香蕉、木瓜、椰子、檳榔,一片連著一片。遠處大武山的幾座山峰在藍天下巍然而立,如一排五指的屏障,畫出了美麗的線條。我童年的歲月,又回來了嗎?
小學時遠足去過三地門,好山好水,風景絕佳,但最難忘的,是吊橋。過橋時橋身搖晃,如鐘擺搖盪,可以從橋板的縫隙中看見谿澗,水聲潺潺,而橋板並不堅固,隨時可以掉下山谷去。我們扶著橋身的繩索發抖,回程時橋乾脆斷了。現在只記得那一片水綠與青蔥,是怎麼過的橋,又是怎麼回的家,全想不起來了。父親下葬那天,從八歲到十八歲的四個姊妹,披蔴戴孝,坐著靈車,從屏東天主堂到萬金墳場,送爸爸最後一程。我很怕想起那一幕,萱堂猶在,卻被人視為孤女,而媽媽是未亡之人,爸爸是無子以終。我要在看了孟克的「吶喊」之後才釋然,因為他畫出了天地泣血,宇宙蒼涼,畫出了叫不出來的夢魘。少年喪父那種痛,是一種隱痛,總在你不提防時,冷冷抽打你。那種痛,一生都未能平復。日後萬水千山的泥濘與坎坷當中,更未能以成年女兒的身分,再承庭訓,跟爸爸說話,聽爸爸教導。
記憶中的萬金一切都小,但眼前的天主堂,堅實的構造,素樸的風格,原來是西班牙堡壘式建築。這次我才看清楚了,當年沈葆楨奏請同治帝而頒賜的「奉旨」,及「天主堂」的勒石就嵌在山形牆和正門的門楣上。這是天主教在台灣所建的第一座聖堂。從戰時安徽成為天主教徒的爸爸,曾經歇息在此南方邊陲由西班牙神父拓展的教區,是西洋中世紀進香歷程的變奏。來到中庭,看見另外兩座大樓,與天主堂鼎足而三,一定是後來加蓋的,不僅未減原來的壯麗,反而增添了磅礡的氣勢。
不記得什麼理由了,爸爸須遷葬。當時我與小妹俱在國外,已定居台北的二妹與特別趕回國的三妹,僱了屏東的計程車,載了新揀的骨,將爸爸再葬三峽。但我們與萬金早已有了千絲萬縷的牽掛。尤其是小妹,她的田野工作就是環繞著萬金的地與人的。
天主堂旁邊有一家小咖啡館,自然坐進去吃早餐,是蘿蔔糕加咖啡,這組合怪怪的。但小館子很舒適,陽光斜照進來,並不太熱。牆上的飾品又多又雜,一眼望去,件件小巧精緻,所以我就一樣一樣看過去,先是聖像,最多的是玫瑰聖母,耶穌聖心,還有許多小天使,那造型多是我小時候在屏東天主堂慣見的,應是道明會的西班牙神父、修女帶過來而成了傳統。有各種圖案的咖啡杯碟,有各種姿態的陶瓷小貓。有古董唱機,也有裝著巴西咖啡豆的大口袋。上面的葡文,紅綠對比,鮮明耀目。這小咖啡館奇在沒有統一的品味,卻仍然是好看的。那煥發著歐洲沉鬱的色澤與光采的,可以追溯早期萬金的傳教史;那飄蕩著狂野的南美風情與熱力的,也可以深思新近蓬勃的咖啡文化。而在通往佳平的路上,已經看到結子的咖啡樹了。
上到佳平,又見一天主堂,而旁邊是部落頭目的家,二樓並列。歐洲小鎮一般以教堂為中心而發展,佳平村則是雙焦點,好像在說宗教的歸宗教,民情的歸民情,各有所司。豐年祭就在頭目家前的廣場舉行,獻上了碩大無朋的老玉米、白蘿蔔、竹筍,然後是成年禮,男女老少歡樂起舞,我也加入其中隨著音樂左擺右搖。未成年的少女,在排排凳子間殷勤送酒,空氣中瀰漫著小米酒的甜香。爸媽的家鄉遠在居庸關外,兩重長城間。兒時大米與麵粉都是主食,星期一、三、五吃飯,二、四蒸饅頭,星期六全家動手包包子。如果有小米粥,可就是故園的滋味了。而小米都是排灣族的婦女頂在頭上帶下山來的。小米銷融了父母的鄉愁,小米使我想起年輕美麗的爸媽。燕趙兒女是怎麼從太行山下、黃河岸邊來到這海角一隅,又養大了我們四個台灣人的?
    恍惚間,年輕人笑著、鬧著,請頭目以及其他部落中舉足輕重的人物,輪流坐在椅中,將其拋向空中,如此數回。大家興奮得又叫又嚷。突然他們簇擁著小妹,把這貴客也給拋上去。耳際聽見人說:「對童教授要慢慢地、輕輕地。」啊,她是小童教授哩!在時間飛奔而去的明暗與光影中,我看見她開懷而腼腆的笑顏,彷彿映照著八歲那年的迷茫與失落。
中午用餐的空檔,小街上沒什麼人,心中一閒,在村子裏隨處亂逛。舉凡抬頭,總有百步蛇的圖騰以各種造型撲入眼簾。有大到在青年活動中心的牆上、亭子的柱間,蓄勢待發的身姿,飽滿而昂揚,涵養著生命的巨能;有小到排灣族婦女身上的刺繡,錯綵鏤金,精細而繁複。我追逐著那樣的美感,幾乎看花了眼。這麼華麗多變的三角形與菱形,是百步蛇神秘的靈氣,還是大武山絕美的峰巒?午餐後,有送情柴的禮節,看著一個個少年郎扛著一綑綑柴火,走下坡道,送去心儀的女孩家。日照朗朗,天地有情。
在內埔的客家會館住了兩晚,小妹的學生帶我們去附近的昌黎祠看看。一千兩百多年前的韓愈貶到了潮陽,然而這全台惟一的昌黎祠位於客家而非潮汕人的聚落,而祠前的廣場已為一條大馬路所切割開來,不復再見。
(原載2013年10月24日中時電子報)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954

Trending Articles


EASY COME, EASY GO


UPDATE SC IDOL: TWO BECOME ONE


Pokemon para colorear


Sapos para colorear


Smile Quotes


Patama lines and Tagalog Quotes Pinoy Sayings


Tropa Quotes


“Mali man na ikaw ay ibigin ko, akoy iibig padin sayo”


RE: Mutton Pies (frankie241)


Vimeo 10.7.0 by Vimeo.com, Inc.


FORECLOSURE OF REAL ESTATE MORTGAGE


HOY PANGIT, MAGBAYAD KA!


Girasoles para colorear


tagalog love Quotes – Tiwala Quotes


The business quotes | Inspirational and Motivational Quotes for you


Long Distance Relationship Tagalog Love Quotes


5 Tagalog Relationship Rules


Re:Mutton Pies (lleechef)


Ka longiing longsem kaba skhem bad kaba khlain ka pynlong kein ia ka...


Vimeo 10.7.1 by Vimeo.com,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