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5.26
昨天聽說楊絳先生過世了。
翻翻她譯的《堂吉訶德》下冊第32章,聯經版288頁,文字是很楊先生的。
2004 年
三成與四分之三:讀兩本《堂吉訶德》翻譯的一些感想
去年無意間在網路上看到某人指出,楊絳先生翻譯《堂吉訶德》。
有一西班牙俗語錯了。由於不懂西班牙文,所以沒保留該文。 今年台灣市面開始有屠孟超翻譯的版本,我開始不為所動,沒買。 近日覺得這種知名古典,或許可比較,就買了。
《堂吉訶德》楊絳譯 台北:聯經,1988
《堂吉訶德》屠孟超譯 南京:譯林,1995
我只看第一章的第一段。
起先兩本無大差別,不過楊先生注解比較好/多。 下文接下去談吃的,楊先生的更親近(我懶得打字,略)。
「不久以前,有位紳士住在拉‧曼卻的一個村上,村名我不想提了, 他那類紳士,一般都有一隻長槍插在槍架上,有一面古老的盾牌、 一匹瘦馬和一隻獵狗。」(楊絳本)
「不久前,在拉‧曼卻的一個村莊(村名我不想提了), 住著一個紳士。他和同類的紳士一樣, 矛架上常插著一根長矛有一面古舊的盾牌, 還有一匹瘦馬和一只獵犬。」(屠孟超本)
然後碰到:
屠孟超本「…..這樣,花去了一年三成的收入。」
楊絳本「…..這就花了他一年四分之三的收入。」
嚇一跳,急忙想找我的企鵝板英文翻譯本比對,卻找不到。
於是上網查對
http://csdl.tamu.edu/ cervantes/english/ctxt/DQ_ Ormsby/part1_DQ_Ormsby.html
IN a village of La Mancha, the name of which I have no desire to
call to mind, there lived not long since one of those gentlemen that
keep a lance in the lance-rack, an old buckler, a lean hack, and a
greyhound for coursing. An olla of rather more beef than mutton, a
salad on most nights, scraps on Saturdays, lentils on Fridays, and a
pigeon or so extra on Sundays, made away with three-quarters of his
income.
似乎屠孟超先生的翻譯有誤(或版本不同)。
不過,此英文本用greyhound(我們以前有專文討論它), 而這兩本都沒細緻處理。
總之楊絳本應該是第一優先。
這回讀屠孟超譯本前的陳凱先之『前言』, 發現他引著錢鍾書翻譯的海涅論文,卻不說明譯者。可見似有忌諱? 不過這不重要,對我比較重要的是:
我 之前讀Rudolf Arnheim, Parables of Sun Light: Observations on Psychology, the Arts, and the Res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他提醒應該注意《堂吉訶德》中堂吉訶德的「 抓狂的不同認知模式」。我把他這筆記當做課題,興趣頗高重讀。 不料,這回陳凱先之『前言』將解答說出,讓我覺得有點「掃興」。
可見許多教育過程,解答其實沒什麼意思。
昨天聽說楊絳先生過世了。
英詩的流傳中土,很容易變質。此墓誌銘無題、標點也與中國流傳的不一樣:過眼近10則這類消息。
"I Strove With None"/ Life and Death By Walter Savage Landor 1849
翻翻她譯的《堂吉訶德》下冊第32章,聯經版288頁,文字是很楊先生的。
「1958年冬,開始自習西班牙文;1966年“文革”開始,被迫交出《堂吉訶德》全部翻譯稿,直到1970年才索回這些譯稿,因中斷多年,1972年不得不從頭翻譯;1978年,《堂吉訶德》出版。1984年,楊絳重新審校已出版3次的《堂吉訶德》,1987年出版校訂本。人民文學出版社策劃部主任宋強介紹,2000年以來楊絳翻譯的《堂吉訶德》已出版75萬冊。」
......前幾天我去吻她的手,指望她讚許我這第三次出門,並未我祝福。我發現她完全換了個人兒了。她著了魔,公主變成了村姑,美人變成了醜女,天使變成了魔鬼,香噴噴變成了臭烘烘,談吐文雅變成了出口鄙俗,斯文莊重變成了清佻粗野,光明變成了黑暗....
2004 年
三成與四分之三:讀兩本《堂吉訶德》翻譯的一些感想
去年無意間在網路上看到某人指出,楊絳先生翻譯《堂吉訶德》。
《堂吉訶德》楊絳譯 台北:聯經,1988
《堂吉訶德》屠孟超譯 南京:譯林,1995
我只看第一章的第一段。
起先兩本無大差別,不過楊先生注解比較好/多。
「不久以前,有位紳士住在拉‧曼卻的一個村上,村名我不想提了,
「不久前,在拉‧曼卻的一個村莊(村名我不想提了),
然後碰到:
屠孟超本「…..這樣,花去了一年三成的收入。」
楊絳本「…..這就花了他一年四分之三的收入。」
嚇一跳,急忙想找我的企鵝板英文翻譯本比對,卻找不到。
於是上網查對
http://csdl.tamu.edu/
IN a village of La Mancha, the name of which I have no desire to
call to mind, there lived not long since one of those gentlemen that
keep a lance in the lance-rack, an old buckler, a lean hack, and a
greyhound for coursing. An olla of rather more beef than mutton, a
salad on most nights, scraps on Saturdays, lentils on Fridays, and a
pigeon or so extra on Sundays, made away with three-quarters of his
income.
似乎屠孟超先生的翻譯有誤(或版本不同)。
不過,此英文本用greyhound(我們以前有專文討論它),
總之楊絳本應該是第一優先。
這回讀屠孟超譯本前的陳凱先之『前言』,
我 之前讀Rudolf Arnheim, Parables of Sun Light: Observations on Psychology, the Arts, and the Res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他提醒應該注意《堂吉訶德》中堂吉訶德的「
可見許多教育過程,解答其實沒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