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942

吳興華(1921年-1966年)





文革橫死的天才

18,904

吳興華夫婦及大女兒
圖片來源:《宋淇傳奇》(牛津,2014)
文革爆發時我尚未出世,但仔細回想,有位在文革不幸喪生的學者,確實在冥冥中扭轉我的人生方向。他就是吳興華(1921-1966)。
吳興華十六歲入燕京大學西語系,在那裏結識了宋淇,互相砥礪學問。宋淇很佩服吳,自歎跟他相比,像虯髯客遇上李世民。吳很有語言天才,英、法、德、意、拉丁、古希臘文無一不通。他讀過的詩幾乎過目不忘,常和朋友打賭:從《唐詩別裁集》、《清詩別裁集》隨手翻一首詩,只要念出一句,他若不能把詩題、作者和上下句說出來,就輸兩毛錢,否則友人就要用兩毛錢買花生請他吃。結果滿地都是花生殼。
我初聞吳興華,是中學時偶然看到宋淇的《更上一層樓》記載這段軼事:1942年宋寫信給吳,問他對宋人梅花詩的看法,淪陷區無書可供參考,吳竟單憑記憶,回信中如數家珍徵引唐宋明清的梅花詩,講得頭頭是道。當時我已疑惑,如此奇才,居然汩沒無聞?原來吳成為北大外語系教授,因教學法不同蘇聯專家觀點,被批為大右派;文革爆發,他勞改時中暑,紅衛兵灌他飲污水兼拳打腳踢,就此喪命。當時他正翻譯《神曲》,又計畫寫長篇歷史小說,惜一切俱成泡影。
吳興華與錢鍾書夫婦為鄰,他去世後,楊絳很關心他遺孀謝蔚英及兩個女兒的生活。當時吳的大女兒吳同十多歲,無業,楊絳便藉口要找人抄《堂吉訶德》譯稿,讓吳同幫着抄,每次也付給數倍於常的酬勞。我去年拜訪106歲的楊先生,也問起謝女士(她尚健在),楊先生說很久沒見,但依然記得她,還強調兩次:「謝蔚英是我的Protégée(受保護者)。」
十年前,我電郵給宋淇之子宋以朗先生,問他有關吳興華手稿下落,因而認識了他。其後我幫他整理家中手稿,才有機緣寫作。若沒有吳興華,這個專欄就不存在了。也許這就是人生的蝴蝶效應。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吳興華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Wu Xing Hua.jpg
出生1921年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中華民國 (1912-1949)
 中華民國
逝世1966年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
母校燕京大學
職業詩人、教授
配偶謝蔚英[1]
兒女吳同(大女兒)[1]
吳雙(小女兒)
吳興華(1921年-1966年),筆名梁文星鄺文德[2]欽江[3] ,中國浙江杭州人,現代文學家及詩人。

生平[編輯]

生於1921年,父親是一名醫生,家中有九兄弟姐妹,因在家中排行第三,其朋友稱他為「吳三」。中學時就讀於崇德中學,16歲因成績出眾考入燕京大學,入讀西語系。求學期間,他與同窗好友宋淇一同編輯《燕京文學》。[1]他亦開始寫作新詩,為了讀但丁神曲》,自學義大利文,也精通法文、德文,對西方作家瞭如指掌。[4]
1941年吳興華畢業,留在校內任教。當時,校方曾計劃讓其出國深造,但因日軍對燕京大學進行封鎖而無法成行。後來,燕京大學被日軍佔領,他和家中兄弟姐妹留在北京,後來不幸患上肺結核。[5]1949年後,吳興華在北京大學教授英國文學及莎士比亞。1956-1957年,詩壇發起號稱「百花時代」的改革,吳興華停筆多年,也再發表作品,[6]1957年被劃為右派和降級。[7]1966年8月3日文革爆發,吳興華遭到紅衛兵批鬥,在勒令勞改因為體力不支,被紅衛兵強行灌下化學廠汙水致死,死時45歲[8]。事後北大負責人告慰家屬,說他患急性痢疾身亡。[9]

文學成就[編輯]

手法[編輯]

吳興華對詩歌技巧有執著的追求,借鑑西洋文學的敘事技巧,發展成新古典主義的風格,注重形式上的整齊排列,大多不押韻。同期詩人中,他較欣賞卞之琳何其芳二人。[10]
吳興華有些詩篇變化自舊詩七絕五言古詩,十分耐讀,如以下一首:[11]
絕句
語言表現到此時皆窮竭無靈
未必在眾心當中她明白我心
回顧茫茫的一生清宵忽淚落
焉知別人對我無同樣的深情
另一方面,吳興華倣效各種西洋的詩體寫作新詩,包括無韻五拍詩十四行詩史賓塞體歌謠體(ballad)、敘事史詩等等,成績斐然。[12]他有幾首詩取材於《戰國策》和《史記》中信陵君這類英雄,表明他對長篇史詩的興趣。[13]

地位[編輯]

不少文學史家認為,吳興華是抗戰時期寫作成就最高的詩人。他極受燕京大學同學宋淇(林以亮)推崇,認為可與陳寅恪錢鍾書比美:「陳寅恪、錢鍾書、吳興華代表三代兼通中西的大儒,先後逝世,從此後繼無人,錢、吳二人如在美國,成就豈可限量?」[14]
夏志清也指出,吳興華「學力、眼界之高,想四十年代詩人無人可及。……如能逃出鐵幕,他在學術界的成就一定驚人。」[15] Edward Gunn(耿德華)亦認為,「在詩歌雕琢上其他同代人幾乎無人能達到(吳興華)的高度」。可惜他的作品在當時未能引起反響,無聲無息。[16]

著作[編輯]

吳興華以筆名梁文星發表詩作,生前未曾結集,詩稿部份交予宋淇,50年代時,宋淇在香港《人人文學》和台北《文學雜誌》,以筆名梁文星代為發表。[17]200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吳興華詩文集》二冊。此外,吳興華翻譯了德國詩人里爾克的詩集。[18]

*****
“蠟炬成灰淚始乾”
                        ━懷念我的父親吳興華

                                                     吳同


            父親離開我們已近四十年了。那是血雨腥風的文革初期─ 1966 年仲夏。當時鋪天蓋地而來的大字報已經糊滿了我家宅院。我和妹妹終日提心吊膽,不敢越出門檻半步。八月二日清晨,我一如既往將父親的自行車鑰匙交給他;父親心情分外沉重,拉著我的手說:“小同,我準備請求系裡允許我搬往校內宿舍,這樣大字報可以隨我去。”我聽了不禁悲從中來,父親的眼眶也濕潤了。還未等我說話,父親就匆匆離去。年幼的我作夢也想不到這即是我和父親的永訣,從此天地兩隔,再無見面之日。
            據目擊者事後講述,那天父親在北大校園內頂著烈日勞改時,被“紅衛兵小將”強行灌入陰溝裡的污水,中毒昏迷後又遭到這群暴徒棍棒相向,拳打腳踢,耽誤了送醫時間,就此不治。就這樣,我的父親─才華卓絕,學貫中西的天才詩人,學者,翻譯家─含冤離開了人世,年僅44 歲。
            記得兒時,父親常給我講許多有趣動聽的故事,諸如“楊門女將”,“穆桂英掛帥”,“ 大破天門陣”等,我聽得悠然神往;父親在這些著名典故中加入了我的影子,我日常生活中種種瑣事全在故事中重現,使我儼然成為歷史上的女英雄。因為對這些故事沉迷至深,年紀稍長我又纏著父親要看同名的京劇。父親雖然是個手不釋卷的人,但對我總是有求必應。自此,每逢星期六下午,父親就會放下手中工作,帶我乘31 路公共汽車前往平安里戲院看京劇。此情此景,恍如昨日。
            聽父親家人講,他自幼聰慧過人,年僅兩歲時即無師自通地讀《資治通鑑》。起先爺爺奶奶還以為只是小孩好奇而已,並未留意。而後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發現父親不僅
“過目成誦”,而且悟力極高。五歲入學後老師們也都驚歎其天賦,神童之譽不脛而走。父親過人的天資使其弱冠之年已通曉英、法、德、意、西班牙等多國語言,博覽西洋各國大家的作品;他於中國古籍文史也浸潤極深,未滿十六歲即發表長詩“森林的沉默”,轟動詩壇。而後父親又自修拉丁及希臘文,也是一學便通,以驚人的進度達到了熟練的水平。父親曾與錢鍾書先生對談古詩源流,博學如錢先生對父親的學識竟亦不禁嘆服。出眾的才華使父親在年僅26 歲時被破格提升為副教授,31 歲成為北大西語系英語教研室主任,兩年後又被提升為副系主任。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父親才華橫溢,年輕有為,加之心懷坦蕩,剛直不阿在豺狼當道,小人得志的年代,也就難逃被化“右派”的厄運。父親被劃為“右派”後,除了遭受內批外鬥,也被取消了授課和發表論著的資格;然而仍有學者慕名而來,求教於父親。
           父親除校譯朱生豪的《莎士比亞全集》外,還為楊憲益先生校訂(HC:英譯)《儒林外史》,也為古希臘專家羅念生先生校對過文稿。此外,他還為李建吾先生翻譯大量拉丁及希臘文戲劇理論,但那些譯稿都在文革中不知去向。
            提及翻譯,使我聯想起父親在世時,家中四壁圖書,然而無一本詞典。母親說父親翻譯時從不借助任何詞典;無論是譯莎士比亞,還是根據意大利原文譯但丁的《神曲》,或是從希臘文翻譯荷馬史詩。父親譯筆流暢高雅,節奏自然,巧妙地再現了原作的意境與韻味。他寫作或翻譯時也從不冥思苦想,只要提起筆來,即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而且信手拈來,便成佳句,從不需另花時間對其文章或譯稿加以潤色。
            父親堪稱“敏而好學”的典範,集天才勤奮於一身。他的學識進度可用“一日千里”來概括。正如所有名垂青史的偉大學者一樣,父親以“好學不倦”終其一生。無論是春風得意身為西語系副系主任,還是深陷泥潭頭頂“右派”帽子,父親始終分秒必爭,手不釋卷,每天至少讀十本書;以致我的童年玩伴在三十多年後仍對父親“孜孜不倦”的風範記憶猶新。父親有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天賦,令人嘆為觀止。他後期的作品與譯著,例如以柳宗元為題材包羅萬象的長篇歷史小說《他死在柳州》以及《神曲》譯稿,還有數篇類似《讀國朝常州駢體文錄》的比較文學論文,比起《吳興華詩文集》中那些早期作品,又更上一層樓,更趨完臻,精練及爐火純青。只可惜這些後期作品多在文革中佚失,未能面世。
            現在人們評論父親,經常引用其燕大導師謝迪克(Harold Shedick) 的話:吳興華
“是我在燕京教過的學生中才華最高的一位,足以和我在康乃爾大學教過的學生、文學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耶魯大學教授、美國文學批評大家相匹敵”。這的確是很高的
評價,但並不能概括父親深不可測學識的全貌。謝迪克的讚譽僅僅反映了父親在英美文學領域的深厚修養,而這只是其博大精深學識之一部分。
            父親深愛祖國,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幼時常聽父親講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將畢生學識奉獻給中華民族,為豐富多采、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學史增添光輝的一頁。然而天妒英才,玉樹中摧;父親壯志未酬,這也可謂是中國文壇的巨大損失。
            父親故世時,我是小學生,而今我已步入中年。然而,幼失慈父的椎心之痛至今仍刻骨銘心。年代的潮水是無法沖淡這一哀痛的,因為它滲入骨髓,溶入血液,刻入記憶。雖然我曾因是“右派子女”而飽受欺凌,歷盡滄桑,在冰天雪地的北大荒度過青春歲月,但我內心深處一直以父親為驕傲。他的一生多災多難,橫遭摧殘,卻仍舊取得了非凡的成
就,與大名鼎鼎的陳寅恪,錢鍾書同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最有學養的知識分子的代表。雖然父親後期作品大多在文革中佚失,從新近出版的《吳興華詩文集》仍可看出父親精湛的文才、淵博的學識、深邃的思想,也向世人介紹了這個天才詩人、學者、翻譯家的創作生涯。在被淹沒半個世紀後,父親的名字終於重新浮出水面。這要感激父親的燕京同窗好
友,已故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宋淇伯伯,譽滿全球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教授夏志清先生,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文學研究所所長張泉先生以及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沒有他們鼎力介紹,父親遺留下的作品至今仍是藏之高閣,乏人問津;他的名字也將一如黃鶴杳然。
            《吳興華詩文集》遺漏了不少父親的重要詩作,比如他的《演古事四篇》,《給伊娃》,《湖畔》,《愛情》,《西長安街夜》,《鷓鴣》 ,《病中》,《晾衣》,《在鏡中》,《夜遊贈以亮二首》《覽古》,《觀畫》,《殘年》,《偶然作》《勵志詩》,
《宴散作》,《吳起》,《峴山》,《西施》,《尼庵》,《詠古事兩首》以及一些十四行及絕句都未入選。此外詩文集中也遺漏了父親發表在1938 年《文學年報》第四期的
唐詩別裁後書1944 出版的父親所譯《里克爾詩選》,以及1963 年父親所譯論趣味的標準,見《古典文藝理論譯叢》第五輯。詩文集中也不乏誤引,尤其是來自手稿的數首《無題》,謬誤繁多,希望再版時加以糾正。
            父親少年時曾寫《勵志詩》五首自勉,發表在《新語》雜誌上,就以其中第一首為父親寫照吧:
                                               
                                   
三人並行必有我師資
                                    百步以內永不乏喬木
                                    為何當澄心靜觀之時
                                    終覺無多物足以寓目
                                    志氣太高而眼光太遠
                                    才力又深懼不能相赴
                                    葉公之好龍只在庭壁
                                    羊公的舞鶴唯博虛譽
                                    進不必自炫才具秀美
                                    娥眉入室而眾女爭妒
                                    退不必自悲國無人知
                                    卞和刖足而美玉顯露
                                                                       
                                                                                               
2005 月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