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916

Novalis, William McNeill《追求真理:威廉‧麥克尼爾回憶錄》《諾瓦利斯作品選集》

$
0
0

《追求真理:威廉‧麥克尼爾回憶錄》

William McNeill《追求真理:威廉‧麥克尼爾回憶錄》(杭州:浙江大學,2015)可知,傳主是世界史的名家,不過他只懂三國語言,當人無法應付世界多國的不同於英語表達的專名,為同事笑。

作者 : [美]威廉·麥克尼爾 William McNeill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原作名: The Pursuit of Truth: A Historian's Memoir 譯者 : 高照晶出版年: 2015-9-15 頁數: 222 定價: 36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  · · · · · ·

作者簡介  · · · · · ·

威廉·麥克尼爾(William Hardy McNeill)1917年生於加拿大溫哥華,著名美國歷史學家。曾長期執教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系。他的研究著眼於跨國家、跨地區、跨民族、跨文化的文明互動現象。對於確立世界史在美國學術界的地位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著作多達二十餘種,影響深遠,其中主要的有《西方文明史手冊》、《西方的興起》、《世界史》和《人類之網》。

目錄  · · · · · ·

目錄
中文版序言(約·羅·麥克尼爾) i
全球史的奠基者威廉·麥克尼爾(劉文明) vi
前言xv
第一章孩提時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戰(1917—1941) 1
第二章從基礎訓練到《西方的興起》(1941—1963) 47
第三章從《西方的興起》到《瘟疫與人》(1963—1976) 81
第四章從《瘟疫與人》到退休(1976 —1987) 110
第五章在科爾布魯克的退休時光(1987— ) 139
註釋170
威廉·麥克尼爾的作品175
索引179
譯後記194 



《諾瓦利斯作品選集》
版權頁說根據 1961年版WERKE UND BRIEFE (《作品與書信》 ),不過本譯作無書信。本書將原書的各部分《導讀》譯出,讓人可以了解這200年德國對作者的一些解釋。
作者 : (德)諾瓦利斯
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楚塵文化譯者 : 林克出版年: 2012-9 頁數: 396 定價: 68.00元裝幀:精裝

內容簡介  · · · · · ·

作者簡介  · · · · · ·

諾瓦利斯(Novalis,1772—1800)是著名的“藍花詩人”,是德國浪漫派的代表人物。未婚妻索菲的離世讓他悲痛萬分,從此他走上了一條通往內心的道路,在內省中他觸到了天籟。作為當之無愧的天才,諾瓦利斯以其深邃的歷史眼光和對人類未來的準確預言,以其政治上的穩健、哲學上的睿智和宗教上的感悟,也以其優異的藝術才華顯得格外耀眼。

目錄  · · · · · ·

卷一詩
詩歌
1.認識你自己_043
2.頌歌_045
3.死者之歌_049
4.致蒂克_057
5.如果數字和圖形不再是……_062
6.異鄉人_063
7.疲倦的異鄉人已經消失……_067
8.草地又染出一片新綠……_069
9.酒神啊,你把我灌滿後拽我去何方?_073
虔敬之歌
10.第一首歌_081
11.第二首歌_087
12.第三首歌_090
13.第四首歌_093
14.第五首歌_095
15.第六首歌_098
16.第七首歌_101
17.第八首歌_104
18.第九首歌_108
19.第十首歌_111
20.第十一首歌_115
21.第十二首歌_118
22.第十三首歌_119
23.第十四首歌_123
夜頌
24.第一首頌歌_129
25.第二首頌歌_132
26.第三首頌歌_133
27.第四首頌歌_135
28.第五首頌歌_139
29.第六首頌歌_149
卷二日記摘錄
30.1797年4月7日_159
31.1797年5月3日_161
32.1800年4月至10月_165
卷三斷片
33.花粉_173
34.補遺_218
35.信仰與愛_227
36.新斷片(節選)_252
37.百科全書(節選)_320 
38.斷片補遺_368
譯後記_382
諾瓦利斯生平和創作年表_388 

《諾瓦利斯作品選集》試讀:選摘

《斷片》導讀[德文版編者按]倘不考慮作者編輯的兩個篇幅較小的版本,同時代的人就未必能讀到諾瓦利斯的斷片作品。諾瓦利斯著作的歷史—考訂版全集出版以後,我們才對這位青年思想家的各種層次和思想寶藏有所認識。作者逝世後的出版物對解讀諾瓦利斯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們對這位詩人和思想家的閱讀物、思想活動、計劃和草稿已有深入的了解。宗教題材在此堪稱主角。可是它不能隨意脫離其他思想活動;因為“我們的內在世界必須同外在世界徹底取得一致,直到最細微的部分”(《全集》Ⅱ,653,以下僅注卷數和頁碼)。這實際意味著,我們不能在生存之外去關注基督之信仰和基督之認識。所以,僅限於編訂諾瓦利斯那些研究宗教對象的斷片,這是絕不允許的,這樣勢必簡化他那種無所不包的、涵蓋整個真實之宇宙的基督觀。因此,借助於一小部分精選的本文至少可以表明,在他那裡宗教是怎樣與人性、與藝術和自然、與哲學和自然科學相吻合的,他又是怎樣提出與此相應的、必須給予解答的認識問題。例如在費希特研究中就有一處寫道:“物質與精神的對應極其嚴格。一個如同是另一個。二者只在對方之中具有純粹的因果關係。”(Ⅱ,225)又如: “科學只是一半;信仰則是另一半。”(Ⅱ,490) 諾瓦利斯的筆記只有一部分經過他修改,或作為加工過的材料被收入整部著作之中。他如何看待這些筆記呢?——他的答復是:“這種斷片就是文學種子。當然其中可能有些空殼;但只要有幾粒發芽!”(Ⅳ,114)誰能這樣自我批評,就不會不考慮到讀者,他想將他們引上“正道”並以此引上個人的發展軌道。所以這不足為奇,如果諾瓦利斯交給讀者一個簡直對等的任務:“真正的讀者必須是眼界更高的作者。他是上級法庭,受理下級法庭預審過的案件。”(Ⅳ, 125) 對於基督教和福音,這條原則相當重要。如果一個人一直期待著引發靈感和導向真理的聖靈的蒞臨,就不能死守一條僵滯不變的教規。如此看來,福音中隱藏著“未來的、更高的福音的基本特徵”。像一種秘傳的、汲取活潑的宗教經驗的基督教的所有代表一樣,諾瓦利斯意識到啟示,而啟示綿延不絕:“人們必須從基督教本身去探索永恆。人們會覺得這種探索越來越崇高、莊嚴和多樣化。”(Ⅻ,604) 花粉朋友,這是一片貧瘠的土地,我們必須廣撒種子,卻只有平常的收穫。001 我們到處尋找絕對物(das Unbedingte), 卻始終只找到常物(Dinge)。002 用聲音和筆劃命名是一種令人驚嘆的抽象。四個字母為我標明上帝(Gott);幾筆就能表示百萬事物。以此駕馭宇宙何等容易,靈的世界的同心性又何等直觀!語法乃是靈的王國的動力學。一個祈使語可以調動千軍萬馬;“自由”一詞可以驅策各個民族。003 世界之國是軀體,美的世界、愉悅的世界賦予它靈魂。前者是後者的必要的器官。004 學徒期適合於詩的學子,研修期則適合於哲學的學子。科學院應該是一個純哲學機構:只有一個學科;整個機構的功能在於激活並有目的地訓練思維能力。005 在首要意義上,學徒期就是學習生活的藝術。人們通過循序漸進的嘗試去了解這門藝術的原則,掌握按這些原則隨意操作的技巧。006 我們永遠不會完全相互理解,但是我們將會並能夠遠遠超過相互理解。007 某些阻礙好比吹笛者的指法,他時而按住這個笛孔,時而按住那個笛孔,以便奏出不同的音符,他彷彿隨心所欲地串通了發音和不發音的笛孔。008 幻想與真理的區別在於二者生命功能的差異。幻想靠真理存活;真理則存活於自身之中。人們像消除疾病一樣消除幻想,所以,幻想無非是邏輯上的失火或熄火、狂熱或平庸。前者通常導致思維能力的明顯欠缺,只有靠一系列強度遞減的興奮劑(Inzitamente)和強製手段,才能彌補這種欠缺。後者則往往轉化為一種虛張聲勢,其危險的革命傾向只能用一系列越來越強硬的暴力手段加以扼制。只有經過長期的、嚴格的治療才能改變這兩種症狀。009 我們的整個感知能力類似於眼睛。客體必須通過完全不同的媒質,才能完好地出現在眼球上。010 經驗是對理性的檢驗,反之亦然。實踐家常常批評純理論在應用上的不足,但這種不足反而出現在對純經驗的理性應用上,對此,真正的哲學家已有足夠清楚的認識,不過他們明白這種結果的必然性。實踐家因此全面抨擊純粹的理論,卻未料到下面這個問題恐怕絞盡腦汁也難以回答:“是理論為了應用,還是應用為了理論?” 011 最高的即最易懂的、最近的、最必要的。012 奇蹟與自然規律的作用是相互交替的:它們互相制約並共同構成一個整體。它們通過相互取消而合而為一。沒有自然事件就沒有奇蹟,反之亦然。013 自然是永久佔有之敵。它按既定的法則摧毀一切產權標記,消除一切所屬記號。地球屬於每一代人;每個人都擁有對一切的權利。先輩不能因這種偶然的長子繼承權而享受優先——所有權將在特定的時代消失。導致改良和惡化的條件是不可改變的。但如果身體是一種財產,我只能靠它獲得做一個積極的地球公民的權利,那我就不能以損失這個財產來損害自己。現在我不過失去了這所貴族學校的學籍,我將進入一個更高的團體,我喜愛的同學會隨我而去。014 生命是死亡的開端。生命是為著死亡的。死亡同時是終結和開端,同時是分離及更親近的與自我結合。還原靠死亡來完成。015 【哲學也會開花,那便是思想,人們從不知道,思想該稱作美還是機智】 016 想像將未來世界要么置入高處,要么置入深處,要么在靈魂轉生中置向我們。我們夢想著穿越宇宙:宇宙不就在我們身內嗎?我們不了解我們的精神的深度。這條神秘的路通向內心。永恆連同其世界——過去和未來——要么在我們身內,要么不在任何地方。外部世界是個影子世界。它把自己的陰影投入光之王國。現在我們自然覺得內心如此黑暗、孤獨、渾無形象。可是一旦這種投影過去了,影體移走了,我們就會發覺內心完全不一樣。我們會比從前享有得更多,因為我們的精神不再貧乏。


書名Novalis, signs of revolution / Wm. Arctander O'Brien
主要作者O'Brien, William Arctander
ImprintDurham :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5
Google Book Preview

師門五年記 胡適瑣記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