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Novalis的斷簡:"Novels arise out of the shortcomings of history."歷史有所不足 (缺憾),小說才興起。)我現在讀長篇小說,都是如此因緣巧合。
幸虧會場人很多 (每人送一本大著),陳醫師快招呼完來賓,來得及。發表會很特別,都由十多位來賓主講。我們才知道陳醫師還有三四本書在寫作、構書中,緊接法國人李仙得與亞洲原住民情緣的【傀儡花】,下本書為【胡鐵花】(胡傳,胡適之先生之父).....陳醫師朋友滿天下,他說"樂生"療養院的人的故事,最適合用短篇小說寫,司馬遼太郎的短篇精彩,讓他不敢嘗試。講者的"陳醫師",層面多,多面才,成績千變萬化。
駱芬美新增了 12 new photos — 與陳耀昌。
天氣雖然急凍,但陳耀昌醫師的新著《傀儡花》新書發表會上仍是高朋滿坐,可見陳醫師的高人氣。身為專業且醫術高明的陳醫師,更是創作不輟的台灣歷史小說的暢銷作家。誰說一心不能二用呢?陳醫師,加油!(2016/1/23)
丁卯年(兔年);清同治六年;越南嗣德二十年;日本慶應三年 1867
漫長19世紀 1776-1914的中點?
林則徐:花從澹處留香久,果為酸餘得味甘。
同治六年(1867年)二月,美國商船羅妹號(the Rover,又譯羅發號)由汕頭赴牛莊之際,在台灣東部外海紅頭嶼(今蘭嶼)觸礁沉沒,其船長懷特夫婦及生還者在潭仔灣登陸,卻被琅𤩝[2](清季鳳山縣下林邊以南,今恆春 地區)龜仔角社土番殺害,引發美國與清政府交涉;六月美國兩艘軍艦抵達現場直接攻擊卻失利受挫。「羅妹號事件」。李仙得不滿當局延宕拖延,同年八月再度來臺察看,但因為琅𤩝位在屬於「生番」地界的土牛線外,清方官員不願介入,李仙得與官方的交涉無任何成果,於是在同治八年(1869年)10月10日自行進入琅𤩝與十八社總頭目卓杞篤談判,協議原住民不再傷害漂流於此的西方船難人員,是為南岬之盟。也因為這番經歷,並能說台灣話,李仙得遂被視為「台灣番界」通。
Everything changed on 1 April, 1867, when the Exposition Universelle opened on the Champ de Mars, the massive Paris marching grounds that now lies in the shadow of the Eiffel Tower.
共42次世界博覽會,附錄3次,1017件檔案。其中最早的檔案為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七 ...Paris Exhibition 1867 Oval garden in the center of the main building From LExposition Universelle de 1867 Illustree
Dante Gabriel Rossetti (British, 1828–1882) | Lady Lilith | 1867
天氣雖然急凍,但陳耀昌醫師的新著《傀儡花》新書發表會上仍是高朋滿坐,可見陳醫師的高人氣。身為專業且醫術高明的陳醫師,更是創作不輟的台灣歷史小說的暢銷作家。誰說一心不能二用呢?陳醫師,加油!(2016/1/23)
李仙得 Charles_Le_Gendre 1830-99《傀儡花》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arles_Le_Gendre
陳耀昌《傀儡花》(台北:印刻,2016)故事場景在墾丁,發生在1867年,當時美國海軍曾嘗試登陸,居然但被台灣原住民「斯卡羅族」打敗。而美國領事也與「瑯嶠十八社總頭目」簽署國際條約,本書就是描寫想當時時空背景。
陳耀昌《傀儡花》(台北:印刻,2016)故事場景在墾丁,發生在1867年,當時美國海軍曾嘗試登陸,居然但被台灣原住民「斯卡羅族」打敗。而美國領事也與「瑯嶠十八社總頭目」簽署國際條約,本書就是描寫想當時時空背景。
Charles William Joseph Émile Le Gendre | |
---|---|
Born | August 26, 1830 Oullins, France |
Died | September 1, 1899 (aged 69) Seoul, Korea |
Cause of death | Apoplexy |
Nationality | American |
Education | Royal College of Reims, University of Paris |
Occupation | General and diplomat |
Spouse(s) | Clara Victoria Mulock (Ito Ikeda) |
丁卯年(兔年);清同治六年;越南嗣德二十年;日本慶應三年 1867
漫長19世紀 1776-1914的中點?
林則徐:花從澹處留香久,果為酸餘得味甘。
同治六年(1867年)二月,美國商船羅妹號(the Rover,又譯羅發號)由汕頭赴牛莊之際,在台灣東部外海紅頭嶼(今蘭嶼)觸礁沉沒,其船長懷特夫婦及生還者在潭仔灣登陸,卻被琅𤩝[2](清季鳳山縣下林邊以南,今恆春 地區)龜仔角社土番殺害,引發美國與清政府交涉;六月美國兩艘軍艦抵達現場直接攻擊卻失利受挫。「羅妹號事件」。李仙得不滿當局延宕拖延,同年八月再度來臺察看,但因為琅𤩝位在屬於「生番」地界的土牛線外,清方官員不願介入,李仙得與官方的交涉無任何成果,於是在同治八年(1869年)10月10日自行進入琅𤩝與十八社總頭目卓杞篤談判,協議原住民不再傷害漂流於此的西方船難人員,是為南岬之盟。也因為這番經歷,並能說台灣話,李仙得遂被視為「台灣番界」通。
Everything changed on 1 April, 1867, when the Exposition Universelle opened on the Champ de Mars, the massive Paris marching grounds that now lies in the shadow of the Eiffel Tower.
清宮萬國博覽會檔案(全六冊)----中國圖書網台灣分站(全球配送)
www.bookschina.com.tw/2678690/ - Translate this page
本書為清宮所藏晚清政府(同治、光緒、宣統三朝)參加世界博覽會原始檔案的總匯,En marge de l'Exposition[modifier | modifier le code]
Édouard Manet, Vue de l'Exposition de 1867, Galerie nationale d'Oslo.The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 of 1867, called "Exposition universelle [d'art et d'industrie] de 1867" in French, was thesecond world's fair to be held in Paris, from 1 April to 3 November 1867. Forty two nations[contradictory] were represented at the fai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ternational_Exposition_(1867)
概要[編集]
関連項目[編集]
- シャルル・ド・モンブラン
- 国際博覧会
- 獅子の時代
- 渋沢栄一 - 1867年のパリ万博の当時は幕臣で、徳川幕府側の訪欧視察団の随員の一人。
大事記[編輯]
- 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發明達那炸藥。
- 雀巢公司成立。
- 盧森堡被承認為中立國,普魯士駐軍撤守,但盧森堡公爵一職仍由荷蘭國王兼任至1890年。
- 英國下議院制定1867年改革法案,是繼1832年改革法案後英國議會史另一次重大改革。
- 1月9日——明治天皇登基。
- 2月17日——蘇伊士運河開通。
- 3月1日——內布拉斯加州加入美國。
- 3月11日——朱塞佩·威爾第的著名歌劇《唐·卡洛斯》於巴黎歌劇院(Opéra)首演。
- 3月29日——英屬北美條約簽定。
- 3月30日——俄羅斯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賣價720萬美元。
- 4月1日——新加坡成為英國直轄殖民地。
- 4月3日——坦普爾1號彗星被發現。
- 5月29日——奧匈帝國成立。
- 6月9日——坂本龍馬完成船中八策。
- 7月1日——加拿大建國。
- 7月1日——北德意志邦聯憲法生效,直到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為止。
- 8月28日——美國占領中途島。
- 9月2日-9月8日——國際工人協會代表大會。
- 9月28日——多倫多成為加拿大首都。
- 11月9日——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向登基不久的天皇歸還政權,稱為大政奉還。
- 12月10日——日本維新志士坂本龍馬被暗殺,史稱「近江屋事件」。台灣歷史上另一大型海嘯事件,就屬公元一八六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清同治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基隆的大海嘯,災情不僅最為確定,留予世人的印象也最深刻。
當時,基隆外海地震,根據《淡水廳志》的記載,基隆、金山沿海地區「山傾地裂,海水暴漲,屋宇傾壞,溺數百人」。又阿瓦力茲(Alvarez)《福爾摩沙》(Formosa)記錄:「水又復回,來勢猛烈,船被衝出,魚亦隨之而去,沙灘上一切被沖走。」明顯可推斷出確實為地震海嘯,浪高在四至六公尺之間。
Monet, for his part, was dismissive of Manet’s Woman with a Parrot—Zola considered it the best of his recent paintings—writing to Frédéric Bazille in June 1867 that “La Femme rose is bad, his earlier work is better than what he is doing at the moment.”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出生[編輯]
- 4月16日——威爾伯·萊特,美國飛機設計師和發明家(逝世1912年)
- 6月4日——卡爾·古斯塔夫·曼納海姆,芬蘭元帥和第一位總統(逝世1951年)
- 7月27日——恩里克·格拉納多斯,西班牙音樂家(逝世1916年)
- 8月3日——鮑德溫,前英國首相。(1947年逝世)
- 8月14日——約翰·高爾斯華綏,英國小說家、劇作家。(1933年逝世)
- 11月7日——瑪麗·居里,波蘭裔法國籍女物理學家、放射化學家。(逝世1934年)
- Pierre Bonnard (French, 1867–1947)
- Frank Lloyd Wright (American, 1867–1959) | Living Room from the Francis W. Little House: Windows and paneling | 1912–15
Friedländer, Max J. (frēd'lĕndər) , 1867–1958, German art historian.
逝世[編輯]
Dante Gabriel Rossetti (British, 1828–1882) | Lady Lilith | 1867
Ford Madox Brown in 1867, drawn by Dante Gabriel Rossetti.
Ford Madox Brown (16 April 1821 – 6 October 1893) was an English painter of moral and historical subjects, notable for his distinctively graphic and often Hogarthian version of the Pre-Raphaelite style. Arguably, his most notable painting was Work (1852–1865). Brown spent the latter years of his life painting the Manchester Murals, depictingMancunian history, for Manchester Town Hall.
http://en.wikipedia.org/wiki/Ford_Madox_Brown
French painter Édouard Manet was born this day in 1832. Celebrate with "Before the Mirror" (1876), on view now in our Thannhauser gallery: http://gu.gg/Xq0b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