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44

溫肇東{十年百城‧千卷萬里:城市觀察的創新筆記}、{創河:美學與創新的交匯}

$
0
0

創河:美學與創新的交匯


創意需要開放、實驗的精神,文化需要積累並且與時俱進。本書作者長期觀察美學與創新相關領域的發展與趨勢,從文創產業的推動機制、美食、文化、設計、美學與時尚、未來及人才等主題切入,探討文創產業的內涵與價值,對於創新創業、創意生態、跨界媒合、生活價值、美感體驗、品牌經營、人才培育等文創核心議題,提出了專業且令人深思的看法,其文章脈絡更見證了台灣欲從傳統製造的經濟,轉向提升到以「文化和創意」為價值取向的過程,視野豐富寬廣,觀點多元獨特,兼具實務與理論,值得各界參考與實踐。期盼涓滴創意匯聚成文化長河,創造出更多更廣的可能性。

名家專文推薦:

朱宗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講座教授) 

蘇麗媚(夢田文創執行長) 

吳漢中(2016 台北世界設計之都辦公室執行長)

劉維公(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劉本謙(依洛國際開發董事長)


作、譯者介紹

作者
溫肇東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企管碩士,美國壬色列理工學院都市與環境管理博士。

曾任南聯國際貿易公司行銷企劃副理、喜客來skylark(芳鄰餐廳)總經理、英國牛津大學零售管理學院訪問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EMBA執行長、科技管理所所長、創新與創造力中心主任,2008年獲頒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院士,曾指導多屆研華TIC100及台灣工銀We Win優勝團隊。現為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

編有《百年企業‧產業百年》、《家族企業還重要嗎?》(巨流)、《新創事業在台灣》(遠流);著有《企業的環境管理》(遠流)、《栽一顆創業種籽》(商智文化)、《左派商學院》(天下文化)、《創新的機緣與流變》(遠流);經常在《工商時報》、《經濟日報》、《數位時代》及《經理人月刊》等專欄發表創新見解。

部落格:http://jtwen0106.pixnet.net/blog

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haoTung.Wen

蔡淑梨

從小決心要效法史懷哲懸壺濟世,每次看居禮夫人傳被感動到痛哭流涕,立志要像弘一大師般的澈悟與瀟灑。一個感性多於理性,一生被恩寵的蔡淑梨,美國壬色列理工學院企業管理與科技管理碩士暨博士,現任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教授,專注策略與行銷領域。轉入學界前在貿易、製造業及航運業服務;曾任輔大國際教育處國際長、輔大歐盟中心主任、亞太大學交流會國際秘書處及國家秘書處副秘書長、輔大織品服裝學系系主任及所長等職務。不過這些都只是上天給予的工具及恩賜,來提升生命的廣度、厚度及靈魂的層次,以為奉獻在更多生命的開啟!

目錄

【推薦序】

「創河」的顯性與隱性價值 朱宗慶

文化價值的思辯之旅 蘇麗媚

接下來的事情,就交給你們了! 吳漢中

文創產業的觀察洞見 劉維公

織夢 / 築夢 / 創建未來 劉本謙

前言:創意涓滴與文化長河

I 啟動文創的引擎

從蘭陵30與誠品20說起

文化創意的交融與較勁

科幻電影與未來想像

藝祭與簡單生活節

從金旋獎到星光大道

時尚文創 下一個台灣驚豔?

文創育成的新風貌

文創群聚與創新仲介

文創產業的生態與營運模式

從文化指標看文創發展

小而精美的創意感動

II 挑逗舌尖的音符

和食的無形文化資產

美味人生

料理的會話資本

創意與美食常相左右

魔鬼就在細節裡

餐飲連鎖在台灣

體貼與細節

台灣美食的機會

活化品牌生命力

半農半X——在地與創新的生機

III 揭開設計的面紗

看見與聽見

設計策略的發想

設計的價值

創意來自生活脈絡

向達文西學習

通用設計

追求個性的設計旅館

想像未來的能力 現在就應準備

創意平台TED的發展

IV 勾勒美學的舞台

美麗產業的推動

感官產業的商機

身美教養與興國

以包容創造台灣美學

實踐美學的創新理念

美學企業的獲利模式

時尚與科技共舞

品牌權益的翻轉

國家文明取決於國民美感程度

大陸群聚產業的體驗經濟

V 形塑未來的發生

看見與看不見的弔詭

值得探索的未來中心

發言權 取決溝通世界的能力

時間與空間的辯證

分享與共生的企業精神

創業素養從小扎根

社區文化的巨大潛能

透過騎蹟 創造生活大國

城市風格需要旺盛的企圖心

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業契機

一群勇敢追夢的台灣年輕人

結語:川流不息

序文、前言

他序
接下來的事情,就交給你們了!

吳漢中(2016 台北世界設計之都辦公室執行長)

如人生一般,有些書,要從後面倒敘,會比開場的序言更精彩。如這本開場以小河流比喻大文明源起的《創河》一書,在最後一篇文章〈一群勇敢追夢的台灣年輕人〉中的最後一句,期許年輕人從知道到「做到」,反而道盡作者的心情。兩位加起來近一百二十歲的人生經驗,希望是年輕人二十歲就懂的事情,那麼台灣未來就能看得見希望。

鄭重推薦這本書的原因,是我從書本中悟出,給新世代最深的期許,也就是「孩子,接下來的事情,就交給你們了!」而在此之前,你們要了解三件事情。

面對未來的挑戰,首先要學會看得懂這本書。但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論是對於人文或管理領域的讀者都是苦差事,因為要讀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何把和食列為無形文化遺產,哈佛競爭力大師波特談的競爭優勢和義大利國家競爭力有何異同,要同時左右腦思考並不容易。

溫老師在人生中有機會結合理論與實務,他曾是端過盤子送貨的餐飲集團總經理,而今成為一流管理學院的創新導師。書上文章字面文字讀得懂不難,但要入味看人生需要下功夫。如果每一位經理人或商學院教授,都能夠談文化,又能夠談管理,並落實到每天的專業中,那麼就沒有「真假文創」的爭議。

第二件要懂的事情,則是這本書跨了許多領域,從文創談到設計管理,從美學談到美食,但最重要的一個基礎,不是如何跨界,而是如何深化一門學問,不是追求一門最流行的文創學問,而是把一門最基礎的學問弄好。T型人,不只是大學教授的呼籲,而是IDEO及McKinsey看待人才的角度。

能夠給予設計專業靈魂的,是深厚的心理學或人類學,能夠讓管理帶來改變的,最有潛力的專業是社會學與哲學,不要因為主流的跨界價值,就追求在當下看似最流行,但卻無法經典雋永的專業,而失去了紮實做好一門學問的機會。

或許你很難想像,我和作者溫老師第一次請益談拙著《美學CEO》,他劈頭就問我科技史大師Henry Petroski的事情,談鄉土文學作家前輩黃春明老師。和蔡老師上一通電話裡討論的,是設計學院的人文社會教育。打底子,比趕流行重要。

第三件事情,則是找到你內心裡熱情的老靈魂,並持之以恆,這最難。讀者也許意想不到,這位滿頭白髮的智者,年輕時是初中泡在文星書店,高中加入「建中青年社」挑戰禁忌的文青。原來這十多年來,作者接近百本書評書介,以及超過三百篇專欄文章,就是這樣子從年輕到老,數十萬個小時練出來的。在了解溫老師的《左派商學院》之前,我們更需要理解《創河》中的人文、美學與設計創新。

在閱讀這本書的同時,也是我接下2016台北世界設計之都任務的第一個月,書本中的評論,也讓我更能夠看清楚未來的挑戰,重新思考世界設計之都,不只是一場全球的「設計活動」,而是能夠在台灣深化的「社計運動」,成為用設計改變台灣城市企業、社會與文化的運動。

把時間拉長來看,如第一篇文章〈蘭陵30與誠品20說起〉,用一個十年以上的文化願景,來思考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如果說1990年代是社區的時代,2000年間則是設計的時代,那麼面對未來,則期許是「社計」的時代。

文創產業的觀察洞見

劉維公(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收到溫肇東與蔡淑梨兩位老師寄來的新作《創河》,我馬上一鼓作氣的讀完整本書。之所以能夠如此吸引我,是因為這本書的內容可以說是台灣近十年的文創產業觀察報告,具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就時序上來看,本書所收錄的第一篇文章是2005年8月的〈時尚與科技共舞〉,最後一篇則是2014年8月的〈文創育成的新風貌〉。兩位老師用他們的文章,記錄了台灣新興產業的發展歷程。

...more
前言
創意涓滴與文化長河

溫肇東、蔡淑梨

人類的文明是依著河谷、河邊沖積平原逐漸發展的,經過歷史的洗滌,由小溪匯集成大河,最終文明也是流向四海相互交流。「創河」(Creek & River)是日本一家成立於1990年「創意工作者」人力派遣

的經紀公司,創辦人井川幸廣先生是一位導演與攝影師,他在非洲旅行時看到「溪、河」交匯的意象得到的靈感,創河於2000年在東京上市,在此平台登錄的創意工作者超過二萬人。

就像書名《創河—美學與創新的交匯》,我們兩人過去十多年在文化、美學、美食、設計、創意等領域持續地觀察與思索。我們都是在企業工作多年,中年後才負笈去唸博士,之後在大學任教。我在政大教「科技與人文社會」和創業,淑梨在輔大織品系教行銷、策略與流行時尚。因興趣的關係,我們很多機會和「文創」領域結緣,不時會應媒體的邀請,寫一些專欄或短文,見證這十多年台灣欲從傳統製造的經濟,轉向提升到以「文化和創意」為價值取向的過程,從不同的文章看到這長河中的漣漪和浪潮趨勢,剛好可提供對文創產業的發展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第一章「啟動文創的引擎」,有十一篇文章分別討論到表演藝術、出版、電影、服裝設計、流行音樂、創意生活、社區營造等文創產業十五加一的多種行業。更重要的是我們指陳出:在推動產業的關鍵活動上,其實涵蓋策展、獎項、仲介、群聚、育成、指標、營運模式和國際交流等功能;更談到一些重要的創造性人物,不只是藝文、設計等創意工作者,還有不少曾開創一個領域或平台的領導人物;他們所形塑及發動的引擎,使人才可向其集中。貫穿這些不同面向的「觀照」還有一個重要的經緯,就是時間;不只是過去歷史「長河」與創意「小溪」的積累,或是未來的想像與企圖,在每個時空一步一腳印的創造所留下的底蘊,都是未來的養分與燃料。大家或許可以看出這些「引擎」和製造業的系統不盡相同,燃料不同,動能及運作模式、衡量的指標也不盡相同。因此在政策上、策略上都不宜再複製我們自以為成功的硬體代工經驗。

第二章「挑逗舌尖的音符」收錄了十篇文章,民以食為天,「吃」是各文化生活的重心之一,不同文明的進展與社會風土,講究吃的重點可能不盡相同。過年前二位「喜愛做料理又會說料理」的女士王宣一和韓良露突然離我們而去,令人不捨。「吃、做、說」料理都有許多傳統的智慧,又有很多與時俱進的創意在裡頭。欲認識文化創意產業,「吃」是入手或破冰比較自然、容易的途徑。這十篇文章,我們涵蓋有形及無形的飲食文化層面,從食材的產生、料理的用心、到消費服務、國際傳播,一直到實際營運的層面。要讓台灣美食得以和全世界溝通,得到更多舌尖的認同,需有更多人才投入飲食生活相關的行列,並創造出最多的滿足和價值。

第三章「揭開設計的面紗」,設計在過去十年成為台灣的顯學,2014年取得「世界設計之都」的頭銜,算是其高峰。到底設計界的產、學、研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對台灣的社會與經濟成就了什麼價值?本章收錄了九篇文章,分別從設計師的素養、設計的策略、價值、脈絡、使用者(通用),到時間(未來)、在地空間(旅館)、創新平台(TED),可能和一般設計學院的論述不盡相同。因這些塗抹,也有機會參與一些設計社群的活動,包括在台創中心擔任顧問,在英國文化協會「青年設計創業家」擔任評審,因而和許多設計師結緣,有機會理解他們箇中辛苦與困境,希望從不同的角度能略盡棉薄之力。

第四章是「勾勒美學的舞台」,我們有一些學生在紡織、成衣、流行時尚界,他們對台灣的紡織產業從代工轉型到研發創新、設計、品牌的努力有第一手的接觸。文創產業的「核心蛋黃」應是個人創造力,而全民的美學素養更是最重要的底蘊。一個愛美的社會,其發展文創產業的成功機率較大。在每一場時裝秀伸展台的背後,其實除了美以外,也有很多硬功夫和紀律。這十篇文章討論了美麗產業的浮現,他們與過去強調效率和量產的價值、甚至績效指標的思維都很不

相同。

最後一章「形塑未來的發生」,我在《經理人月刊》的專欄就叫「未來發生堂」,這個詞是2005 年時,我們在政大將2000年成立的「網路築夢學園」轉型成一系列探討未來的產業與想像,希望在很膠著的年代,能有一個場域可以來探討,甚至形塑未來,為未來發聲,提早往前看未來的各種可能性。花生糖、發生堂是一個很本土的意念,隨後我們也各寫了好幾篇有關台灣未來轉型的文章,包括人才、平台、教育、議題設定、話語權等,這十一篇整理起來,讓我們看到其實「未來」已逐漸在「發生」。

「文化、創意與產業」的交匯(flux)是貫穿本書的主旨,在台灣轉型的過程中,這三個領域的溝通整合有很多的障礙,如何由涓滴創意,聚溪成河,海納百川。跨領域、跨疆界是文創產業所需要的思維與態度,加上網路、數位科技的進步,各種創新的機會與可能性都蓬勃發展,不再是少數的專家或過去的專業所能壟斷。創意需要開放、實驗的精神,文化需要積累又要與時俱進。

這種向心、離心的重力場交互作用即是「產業創新」的源頭,本書見證過去十多年,兩人勇敢跨界的心得與紀錄,這五十幾篇文章,按文創產業的推動機制、美食、設計、美學與時尚、和未來及人才等主題集結,這些文章書寫的時間點多半有當時的情境脈絡,這次整理時,發現大部分的論點至今仍是有效的,為避免讀者在時間座標上混淆,做了必要的調整和潤飾,在文字上盡量以原貌呈現,若覺得需要更新的部分,另以「追記」的方式增補,讓讀者在閱讀上能和我們站在共同的時空,比較流暢。

我們特別整理了一些和文章主題或內容相關的照片,這些影像加上圖說,或許能在文章之外,提供大家更多的意象。許多文創元素就在我們日常生活周遭,如果你的觀察與賞析夠敏感(Sensitivity & Sensibility),很多角落、很多畫面都會令人感動或有所啟發。這個世界當然不完美,人生也不必然幸福,經濟或許也還沒走出困局。但以文化為底蘊、創意為引擎,在字裡行間、影像之間,實體的活動交換

流動之間,「可以創造的可能性」比產品製造代工,比只看得到具體有形的出路還可以更廣、更多,祝大家閱讀愉快!

導讀、推薦

推薦
「創河」的顯性與隱性價值

朱宗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講座教授)

文化是生活的累積,是創意的泉源,再透過藝術的淬煉,以不同的載體和表達方式,引發心靈的觸動。可以說,生活、文化、創意、藝術乃至美學,彼此環環相扣,關係密不可分,一如「創河」這個意念想傳達的內含──創意涓滴所匯聚的文化長河,源遠長流。深厚紮實的文化底蘊以及文化核心的「原創性」,是發展「文創」的基礎和養分,它使得文化創意產業長久存續,也讓文化創意得以為其他產業帶來「加值」。

近年來,與「文創」相關的議題成為顯學,不但政府將文化創意產業列入重點產業之一,民間各界也紛紛意識到文創的龐大潛力,期待借由文創產業的發展,能夠創造新的願景與價值,為社會注入新的活力和能量。儘管在談論這個話題時,對於「文化」、「創意」、「產業」三者的內涵,各有不同的解讀和切入點,但在我看來,作為文化源頭的核心藝術創作與展演,實扮演了領頭羊的角色,無論如何都是重要的「初衷」。

過去,大家對於有形的、直接的、現在的「顯性」價值較為重視,卻忽略了無形的、間接的、未來的「隱性」價值,然而,要提升台灣未來發展的總體價值,勢必需以隱性價值的創造,來突破目前已面臨成長瓶頸的顯性價值。就文創議題而言,豐富多元的源頭,即是激盪創新、滿足創意需求、形塑未來可能性、開創隱性價值的最佳管道。

本書作者溫肇東、蔡淑梨教授,在研發創業、行銷策略、經營管理的學術與實務界,皆擁有豐富經驗和深厚素養。從實務操作到理論基礎,溫教授和蔡教授不但持續在經營與管理方面實踐理想,並親身投入創新教學、執行系列計畫,許多的論壇和會議場合上,更可見到兩位教授積極參與的身影。《創河》一書,匯集了兩位教授近年來對相關議題的觀察和見解,其中有許多寶貴的意見,值得有志之士參考。

閱讀溫教授與蔡教授的文章,除了可見其對美學與創新的顯性價值有所闡述和彰顯外,還可感受到兩位作者對於文創源頭和文化核心等隱性價值的尊重與看重,這是我認為十分難能可貴之處。非常期待透過溫教授與蔡教授兼具實務與理論的耕耘,能夠提升「創河」的顯性與隱性價值,為台灣社會創造出永續發展的總體價值!

文化價值的思辯之旅

蘇麗媚(夢田文創執行長)

創意來自於敏銳的觀察,文化則是生活智慧的積累;當身處於科技高度變化的時代中,文化與創意逐漸被價格化成為「產品」,形成經濟規模便有了產值計算,而到現在所謂的「文化創意產業」。當「文化、創意與產業」三個獨立單詞轉譯成「文化創意產業」時,社會需要更多在「價格」和「價值」間的溝通與理解,找到一種互相包容的平衡。

溫教授在企業沙場征戰多年,蔡教授在行銷、策略與流行時尚的專業獨到,兩人富涵學者的宏觀思維,橫跨產、學之間,理論、實務兼具,對於文化、美學、設計及創意領域的觀察,見解獨特關鍵,這十多年應邀撰短文、寫專欄從未間斷,不僅見證台灣這十年間「文化與創意」領域發展脈絡,更具有前瞻性的創新論點,在今天文化創意產業價值觀的革命歷程中,兩人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論述地位。

以書中第一章「啟動文創的引擎」中最後一篇〈小而精美的創意感動〉的追記所言:「當我們地球已經千瘡百孔,不可能再有第二個地球時,我們的思維與價值觀能否有所轉變,我們能否不一定要追求弔詭的企業不斷成長定律……?」我非常喜歡這段追記提出的思辯,高度的科技現代化讓人以為那才叫文明?果真如此嗎?也許我們應該盡可能去修補我們原來的樣子,往回走,才真正理解人存在的價值。

在閱讀溫教授文章的過程中,也思考著如何在全球化思維中突破重圍找回台灣的獨特性,不斷回
...more

精彩試閱

一群勇敢追夢的台灣年輕人

在宮崎駿的《風起》中,對熱愛飛機設計的堀越二郎,每一階段的夢境都是戲中很重要的一個梗。從小時候大量閱讀喬瓦尼‧卡普羅尼(Giovanni Battista Caproni)的書籍,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中就出現了卡普羅尼。長大之後在設計遇到瓶頸時,也都會在夢中得到大師的啟發,直到最後設計完成,卡普羅尼還是出現在他的夢境。

於是我在課堂中詢問同學,你有沒有喜歡一件事,喜歡到在你的夢中,那個領域的人物(somebody)曾進到你的夢裡。六十多人的EMBA班、四十多人的碩士班,大家想了很久都說不出來,一百人的大學部有位學生舉手說,他曾經夢到NBA球星奈許(Steve Nash),因他喜歡打籃球。大部分的同學回想夢中人物多半是自己生活周遭的人,為什麼我們的夢境就是小衝突、小確幸這麼的侷限?

有夢最美 希望相隨

2013年是金恩博士「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演說的50週年紀念。1963年那個重要的演說,揭起了美國民權運動的大旗,經過約五十年後的黑白平權奮鬥,美國才有黑人總統歐巴馬的成果。夢想是很多事情的推動力,如果沒有夢想,我們哪裡都去不了。

就在我擔心台灣是否沒有人在作春秋大夢的時候,2013年TEDX Taipei「新世代啟程」的節目中,我看到一群有夢的年輕人,台灣應該還是有希望的。

在17歲時就立定志向「想加入太陽馬戲團」的陳星合,當時很多人都認為他是在做白日夢。立定志向後,唸復興劇校的他,除了強化他自己的各種身體技巧,還自己上網找雜耍的名師,這些名師的表演都在他YouTube的最愛當中,反覆觀摩練習。終於在2006年23歲那年,太陽第一次來台演出時,他有機會去試鏡,在激烈的競爭中,終能脫穎而出,進入太陽的名冊,但還是沒有機會演出。他持續努力,鍛鍊各種新的能耐與技巧,每年寄錄影帶去報告他的成果,太陽都請他耐心等待,四年後他才得以正式參與演出。這個年輕人的故事,從夢想、努力、堅持、到實現做到,是很有勵志作用。在現場表演時,水晶球在他身上滾動,搭配音樂優雅的節奏,雖是很內斂演出,但看得出世界級的火候。

第二位是今年5月哈雷重機車「改裝」世界冠軍的葉韋廷,他的本業是設計。他問在場的觀眾,「你上次有挑戰世界的念頭是多久以前?」所有的人都面面相覷。演講後,主持人問他下個挑戰是什麼?他說是重型機車「原裝設計」的冠軍。台灣還有多少這樣追夢的人?

第三位是發起25萬白衫軍「公民1985行動聯盟」的台大柳醫師,原本只是在批踢踢發文希望召集50人進行一場10分鐘的快閃抗議,卻串連起39名原不相識的鄉民,共同策劃3萬名「白衣公民的教召」,結果透過網路的連結成了8月3日「一起為不認識的人走上街頭」,且能理性地散場。白衣公民自己照亮這個社會,是一股誰都不可忽視的力量。

鄉民幫助鄉民的例子還有「群眾集資」(crowd funding)Flying V的林弘全。不同於傳統創投,金額較大門檻較高,Flying V為早期創業者或微型創意概念的驗證,向一般贊同其創意理念的網民集資,成功為一百多個團隊募集到超過4,000萬,活化了台灣創意的推展。

宅男鄉民婉君不容忽視

另一個「零時政府」則是由軟體工程師吳泰輝推動「資訊透明化」的社群,致力開發公民參與社會的資訊平台與工具。從「零」重新思考政府的角色,代表數位原生世代,以0與1世界的視野,以開放原始碼的精神,關心言論自由、資訊開放、寫程式提供公民容易使用的資訊服務,進而有效監督政府,也是積極應用網路社群的例子。

開場表演的LuxyBoyz,也上台說明其創新歷程,原是三個街舞男孩,在夜店跳街舞。起初不是很受歡迎,經過一段時間研發,加上LED「光」的創意,跳出特色。當天在現場還加上機器人及高蹺等的元素表演,轟動全場。他們也希望有機會進軍到國際舞台去表演。

另外還有「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的劉安婷才23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在紐約工作一年後,決心回台灣,發展類似「為美國而教」(Teach for America)的計畫。讓未來的領袖菁英在年輕的時候,有機會下鄉了解偏鄉的實況,除了服務學習與奉獻外,日後成為領導人,在各方面相關的決策時比較不會有盲點。和Jason搭檔的節目共同主持人林以涵本身是「社企流」的創辦人,社企流於2012年2月上線,透過華文分享社會創新、社會企業的資訊,連結各地社會企業,也是年輕勇敢追夢的人。

這個名為「新世代啟程」的單元,讓我們看到台灣還有這麼多有夢的年輕人(30歲上下)。他們都是數位原生代,擅用網路工具,能動員鄉民的力量,最重要的是他們勇敢追求夢想。雖夢的格局都不小,但也都能築夢踏實一步一腳印,「做到」目前的里程碑,並持續追逐下一個目標,台灣的未來是屬於他們的。

(溫肇東,原載於《經理人月刊》,2013.12)

十年百城‧千卷萬里:城市觀察的創新筆記

  •  


  • 作者:溫肇東
  • 出版日: 2015/12/31
  • 出版社: 遠流出版
作者
溫肇東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企管碩士,美國壬色列理工學院都市與環境管理博士。

曾任南聯國際貿易公司行銷企劃副理、喜客來skylark(芳鄰餐廳)總經理、英國牛津大學零售管理學院訪問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EMBA執行長、科技管理所所長、創新與創造力中心主任,2008年獲頒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院士,曾指導多屆研華TIC100及台灣工銀We Win優勝團隊。現為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

編有《百年企業‧產業百年》、《家族企業還重要嗎?》(巨流)、《新創事業在台灣》(遠流);著有《企業的環境管理》(遠流)、《栽一顆創業種籽》(商智文化)、《左派商學院》(天下文化)、《創新的機緣與流變》(遠流)、《創河:美學與創新的交匯》(遠流);經常在《工商時報》、《經濟日報》、《數位時代》及《經理人月刊》等專欄發表創新見解。

部落格:http://jtwen0106.pixnet.net/blog

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haoTung.Wen


目錄

【推薦序】

行萬里路擴展視野,不斷創新創造價值 施振榮 6

閱覽一段段「行中學」與「學而行」的精彩旅程 王文傑 8

拾階而上 佘日新 12

用以致學,體驗帶來轉化 許毓仁 14

【前言】

異鄉的憶義 19

第一部 品味城鄉的人文與創意

Finding meaning in creative landscapes

以世界男裝中心打造倫敦 24

歐洲文化首都與都市再生 30

昆士蘭與布里斯班的創意 38

孕育披頭四傳奇的利物浦 43

文創許城市一個新的未來 48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了嗎? 53

中國的魯爾區──瀋陽 59

零售學校發源地──西雅圖 64

轉型復興中的羅徹斯特 68

最有魅力的風景是人 73

城鄉之間──埔里去來有感 78

創新野宴的光與能量 82

科技立國、創新造鎮 86

東京的寧靜革新:在新舊相容中求變化 91

第二部 形塑觀光與體驗的未來

Shaping the tourism and experience economies

遊輪的體驗經濟 110

創造服務體驗的福斯汽車城 116

醫療觀光的感官體驗 121

英國湖區以觀光產業為生 128

二千萬名觀光客的想像 132

精緻化是永續觀光關鍵 136

百年風華拉斯維加斯 141

地方的記憶──牛津故居 146

泰國能,台灣能不能? 151

愛知博覽會的啟發 157

從法蘭克福書展看文化外交 162

上路觀看不同的風景 169

歷久彌新的京都傳承 175

失控的觀光旅遊:變質的人文與土地 180

第三部 那些年從移動教室學到的創新

Learning innovation through mobile classroom

話說日不落所的翻轉足跡 202

歐洲科技創新之旅首航(一) 210

歐洲科技創新之旅首航(二) 216

歐洲科技創新之旅首航(三) 223

北歐科技園區的新形貌 229

科技、人文與美麗的移動教室 238

歷史的輪轉與文化的傳承 246

九一一驚爆邊緣 252

技術移轉與創新育成 259

萊茵生技河谷與區域創新 270

歐洲矽谷──蘇格蘭的產業群聚 276

行動教室的意義建構 284

【結語】

科泊文:從科技到人文創新 296


序文、前言


他序
行萬里路擴展視野 不斷創新創造價值

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施振榮

人的生存意義在於為社會創造價值,而要創造價值,首先就要具備能力及視野,為此,就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創新。而最有效的學習方法,除了透過各種閱讀增長知識之外,就是藉由社會百態,多看、多聽、多學,所謂「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就是這個道理。

當年我在創業後,為了打入世界各國的市場,我也經常往返世界各個角落,為的就是要多了解各地的文化與風土民情,讓自己接受更多不同的刺激,也讓自己的視野更廣,並在各種情況下學習,這一方面可以對創新有更多的體驗,另一方面也讓自己看得更遠,找到更多創造價值的機會。

視野廣、歷練多,個人的創意來源就多,創新的方法也較多元化,能夠更有效落實,對於創造價值有很實際的幫助。

溫肇東教授過去二十年訪問了二百個城市,並參閱千篇文章之後,將他行萬里路的親身體驗記錄下來寫成這本書,一方面讓無法親身去體驗的人可以藉由本書有所啟發,即使已經去過這些地方,也可藉由書中不同的角度對照,對自己的成長亦有所幫助。

溫教授藉由這種在「遊中學」的學習方式,相信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就會彷如自己也跟著走過這些城市,有著許多不同的體驗,十分值得參考。

本書內容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關心的議題以文化、創新的城市風貌為主,命名為「品味城鄉的人文與創意」;第二部重點在觀光旅遊與體驗經濟,命名為「形塑觀光與體驗的未來」;第三部則回顧較早期科管所海外創新之旅,從「遊中學」這個概念如何被啟動,命名為「那些年從移動教室學到的創新」。

藉由作者行萬里路的親身體驗,帶領讀者進入書中的世界,相信將有助我們進一步提升自我,特別是未來的發展,將會以體驗經濟及創意經濟為方向,如果能本著以人為本的思維,不斷創新,整合人文與科技的元素,相信一定能為台灣未來創造更大的價值。

拾階而上

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董事長、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營運長、暨南大學特聘教授 佘日新

肇東兄為學界前輩,新書即將發表,遵囑為序,深感書名奧妙!十年百城、千卷萬里,遂以拾階而上為題推介之。

十年,一般的學生從大學入學起算,可以讀完博士。

百城,從世界地圖上鋪陳開來,累積的飛航哩程恐怕可換好幾張頭等艙機票了。

千卷,可能裝滿五輛牛車都裝不下的書,已達超越學富五車的境界。

萬里,是成吉思汗快馬鐵騎征伐歐亞大陸的足跡。

十百千萬,拾階而上的經驗是將寬闊的國際視野與豐盛的人生經驗,化約為教育資源祝福莘莘學子,在那個行動學習聞所未聞的年代,溫肇東教授啟發了一個世代的師生,也遙遙呼應辛棄疾的詞牌〈永遇樂〉: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讀著肇東兄寄來的手稿,思緒飄回在華威商學院(Warwick Business School)唸博士的時空,也牽繫著二○○七年受教育部補助去考察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的驚豔。英國,曾經在十九世紀日不落的旗幟,在二十世紀全球產業板塊重組的地圖上不再飛颺。但在二十一世紀剛露曙光之際,創意產業的號角似乎吹響了另一波的榮華。肇東教授本書涵蓋的歐亞美洲的足跡,正輝映著當年大英帝國的輝煌。

這些過去完成式的美妙是穿越時空觸動了現在進行式與未來式,這些學習者的足跡引發我們什麼樣的反思?啟發我們什麼樣的頓悟?又激發我們什麼樣的行動?閱讀的是肇東兄的手稿,不知將來付梓的頁面留不留白?因為讀者隨著作者十百千萬、拾級而上,在本書留白處留下的感動紀錄,將延續、擴大本書的精彩!


前言
異鄉的憶義

過去二個「十年」,為了帶學生海外田野學習、參加國際會議,加上其他公私務行程,大概已拜訪過二「百」個城市。為了規劃行程、聯繫參訪機構、設定議題,行前所參閱的資料、文章,應該超過一「千」篇;當然飛行里程及地面交通,加起來的公里數也足以「萬」計。

有些教授堅持學問主要是來自深刻的閱讀,尤其在網路時代「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但我個人認為「腳踏實地」、「身體力行」學來的知識一樣重要。我們對所處世界的理解,有一部分當然是透過文字與影像,但有另一部分是身歷其境,直接和當地的人、事、物有所互動,經過對談、體驗和吸收會更加深刻。雖只是短時間的停留,但因事前做過功課及事後與相關資料的印證,加上每次心得發表會得到專家的評論,這樣的學習是單單透過閱讀所無法比擬的。

我個人從初中參加救國團活動就有寫紀錄心得的習慣,在科管所期間為推銷「遊中學」獨特創新的學習方式,更努力書寫。一方面是一種「行銷」初創的科管所,一方面也強迫自己從中意會(sense making),不知不覺也留下這麼多篇章。

本書的安排上,第一部分先從近幾年一些城市參訪的十四篇心得開始,這些旅次不全是帶學生出去,自己也很久沒有參加旅行團了,在不同機緣下的行程中總是會有一些碰撞(encounter)和新奇的發現,這也是旅行有趣的地方。此篇章關心的議題以文化、創新的城市風貌為主,命名為「品味城鄉的人文與創意」。

每個人的旅遊其實隨其職涯及生命週期,每個階段會有所不同。第二部分重點在觀光旅遊與體驗經濟,也正是台灣從製造生產的「硬實力」要轉型到生活型態、文創等「軟實力」的重要實踐,透過不同的城鄉旅行心得,將這一章十四篇文章命名為「形塑觀光與體驗的未來」。

第三部分則回顧較早期科管所海外創新之旅,從「遊中學」這個概念如何被啟動,當年周邊客觀條件還不完備的情況下,我們如何從行程的規劃與安排,將學習的議題整合在參訪的過程中。從歷次的學習心得,如何意會轉化為教材、研究計畫,甚至落實到政策建議,共收納十二篇文章,命名為「那些年從移動教室學到的創新」。

這些萬里行蹤,除了產官學研與創新業務相關的單位之外,不同旅程的安排也會搭配剛好碰到的奧運、世足賽、萬國博覽會等,還有各領域重要的年會、研討會。這些大型會展活動的舉辦,不同於常設企業的創新模式,往後更是創意競逐、人才互動的組織場域,亦是很有啟發性的學習機緣。

這樣的學習當然有直接對應「科技創新系統」的部分,從研發、生產、製造、商業化、到行銷等大家比較熟悉的領域,確實有很多啟發和驗證。更重要的是,台灣雖有很多專利,但要真正落實到產業創新,似乎還有很多斷鏈及缺口。因此,啟動了我們對「人文創新系統」的揣摩和建構,這個系統包括:從未來想像、原型示範、展演及大型活動的運營,到生活脈絡、使用情境的探索等。這個系統和「科技創新系統」一樣重要,但受到台灣多數人的忽視。回想起來,這些相對「無形」或「軟實力」的概念與實踐,有許多是在過去萬里的旅程中與他者、異境多次碰撞、邂逅,再加上文獻的專研,逐漸體會出來的,符合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的道理。





閱覽一段段「行中學」與「學而行」的精彩旅程

雄獅集團董事長 王文傑

旅行,為了學習;有了學習,於是行動。

我本身於一九七九年因緣際會投身旅遊業,並在一九八五年接手旅行社成為經營者,在接觸國外旅遊業者時,對於其國際化格局與系統性管理心生「有為者亦若是」的自我期許,於是促使我致力於將被視為傳統產業的旅行社改以企業化管理。在二○○○年初,我決定重回管理學院學習進修,將累積二十多年的實務經驗,與嚴謹的管理知識相互對照辯證,找出企業發展面臨困頓時的解決方法,收穫豐盛。因感受到管理學院對高階主管在管理職能提升的助益,我決定每年選定高階主管至台灣大學或政治大學EMBA進修學習,由雄獅公司支付全額學費,多年來對本企業多所助益。

我個人一路拜讀溫教授文章、論述與著作,對於溫教授及政治大學在培養企業管理人才的貢獻深表敬佩。

溫教授長年提倡且推行「遊中學」獨特創新的學習方式,我深有共鳴。看著溫教授從一九九五年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成立的第一個暑假,即規劃「歐洲創新之旅」開始,二十年來除了二○○三年(SARS)外,年年成行,足跡踏過歐洲超過十次、美國近十次,當然還有中、港、日、韓、星、泰、印度、紐、澳等亞太國家地區,參訪機構涵蓋產、官、學、研、各種園區、育成中心、技轉辦公室等,為的就是找尋「創新」的密碼。

在學界,溫教授「遊中學」已是創新;在企業,「坐而論」後「起而行」,才能創新。

溫教授闡述全球各地觀光業與旅遊業的演變,點出旅遊業「是一個包含交通、住宿、餐飲、觀光景點,多重平台的操作,且要跨國連結」,特別需要因應環境及科技與時俱進。正如溫教授的觀察,雄獅旅遊不斷演進、持續創新,在二○○○~二○○九年十年的「網路化期」,迅速地擴張版圖,不僅開啟與消費者的通路,採用「虛實並進」的通路策略,也提供二十四小時服務給消費者。而二○一○年起的「行動化期」,面對Mobile行動運用崛起,雄獅也開始導入行動商務,並將產品更進一步的分眾化,以不同主題,針對不同的目標客戶,主推客製化的商品,甚至將文創注入旅遊產業,發展精緻旅遊。雄獅創新的腳步未曾停歇,特別是在二○○七年後逐漸成形的「3C營運模式」,運用內容(Content)來經營分眾社群(Community),進而以社群導向商務(Commerce)收益。為了打造「智慧生活生態系」,更成立「創新中心」,研發營運模式與創新體驗服務,一路帶領產業轉型及升級。

回顧過去數十年台灣的主流產業不斷地變化,起起伏伏,台灣目前處在一個「悶經濟」階段,我認為應由新的產業來替代一些空洞化的產業,原來被視為傳統行業的服務業、吃喝玩樂產業、食衣住行產業,特別是以文化創意為底蘊的觀光旅遊休閒產業,更應接棒成為台灣主流產業。

我們可以觀察到台灣上一代的創業者,是為了生活(Making a Living),但新一代的創業者著重的是創造生活型態(Making a Lifestyle)。我雖然不能算是年輕層,但我保持熱情並自我期許,成為實現美好生活(Life Fulfillment)的企業工作者,而旅遊就是生活產業關鍵的一環。

雄獅集團正在邁向「生活產業」演進過程,持續創新已是企業文化,正如溫教授在書中提出:「文創產業或未來智慧生活產業的發展,需要的更是『人文創新系統』。」得到創新管理大師的學理支持,期許有機會能為台灣再創新一波產業升級。

用以致學,體驗帶來轉化

TEDxTaipei 創辦人&策展人 許毓仁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在今日的網路時代更加貼切,在網路科技發達的今日,學習已不再局限於書本上教室內。著名的TED大會講者也是教育專家肯?羅賓森(Ken Robinson),在他的演講也談到學校扼殺創意(School Kills Creativity)。如果今日你取得資訊的來源還是透過教科書或是學校規定閱讀的資料,那麼你將注定落伍平庸,在現今內容的取得已經不是學習唯一的關鍵了,MOOC(大規模線上課程)時代的來臨剷平了學習的地平線,迫使高等教育更開放,尋找新的創新模式,哈佛商學院也開始研究收費機制的線上課程。從早期的MIT Open Courseware 到Coursera、Edx、Udacity、TED talks、Khan Academy,線上課程解決了取得內容(access)的問題和散播覆蓋率(distribution coverage)的問題,但是沒有解決「學習體驗」的問題。

這是一個「用以致學」的時代,以前知識在於累積,學術在於精,在萬變的今日如何整合知識,找到連結點(connecting dots)才是更重要的技能。日本軟體銀行的創辦人孫正義先生投資眼光獨到,早期投資了馬雲,阿里巴巴今年IPO後,孫正義賺進幾千倍的回收。孫正義在一場對未來願景演講中提到,「網路是鐵路,載具是火車,內容服務是月台」,跨界思考的人才能看到不同事物的連結點。

今日的教育思維多半仍是單一領域思考(solo thinking),講求專才的培養,對於如何用專業知識結合其他領域創新還需要加強,一個會計系的學生能否跟資科系的開發財務軟體APP?一個醫學院的學生能否結合工業設計開發新的醫療器具?如何用你所學到的知識才是王道,因此學習有形、無形的情境(context)比內容(content)還重要,從做中學、遊中學,用身體去學習可能是關鍵。

麻省理工學院多媒體實驗室(Media Lab)主任伊藤穰一(Joi Ito)在上任時,提出大學要從封閉型式的貨櫃思維到開放式的互聯網思維(From Container Thinking to Networked Thinking),針對於此他提出了Media Lab的九大新原則:韌性大於力量(Resilience over Strength),系統大於物件(Systems over Objects),抵抗大於守舊(Disobedience over Compliance),吸引大於強推(Pull over Push),羅盤大於路線圖(Compass over Maps),突發大於權威(Emergence over Authority),冒險大於安逸(Risk over Safety),練習大於理論(Practice over Theory),學習大於教育(Learning over Education)。這九大原則印證也主宰著未來世界的商業模式和創新,在溫老師的篇章中我們看到不少的線索。

其中,練習大於理論、學習大於教育在我身上有很大的啟發。二○○九年我和朋友爭取TED在地授權,創辦TEDxTaipei,我不是學策展(curation),大學唸的是英語系,面對這個我自己「發明」的工作,我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看看別人怎麼做,由模仿到創新,其中過程找到自我的定位,TEDxTaipei 的定位是打造一個華人說故事的平台,透過十八分鐘的演講把台灣的故事帶到全世界,把世界的好故事帶進台灣。六年來蒐集了將近四百場演講,創造了超過三千萬次的累積點閱率,五千名付費進場觀眾。在這個內容唾手可得的年代,重點是你如何能整理歸納並且提出自己的觀點。

溫老師這本書收錄了十多年來他在政大科管所以及EMBA的許多國內外參訪行程的心得,從舊金山到阿姆斯特丹,從柏林到京都,有些是他個人參加國際會議的觀察心得,有些是他帶學生老闆們的參訪行程。溫老師的觀察是探索式(inquiry)的,他習慣用不同的角度來看事情,同樣一個地點參訪,溫老師提出的問題總是引導思考,開放辯證,他會強調「為什麼」,鼓勵問「問題背後的問題」,不斷鑽研事物的本質,這樣看到的東西也非表面膚淺,這是我在溫老師身上學到的。

策展本身也是一種體驗,藉由對於一個觀點的探討,整理出有意義的內容,每一個展覽、每一個演講背後有其設計,仔細探究設計的過程便能看出創新的關鍵點。過去幾年我有機會參加各國的TEDx大會,包括上海、柏林、東京、首爾、杜哈、香港、北京等等,我也學習溫老師在體驗的過程中探索創新的關鍵點,探索藏在細節的精華和設計背後的巧思,在這個城市引領趨勢的年代,許多的創新早已打破國界藩籬、文化語言障礙。我們要注意的反而不是主流的產品服務,而是在邊陲地帶正在興起的趨勢,而這樣的趨勢只能透過體驗、觀察、辯證、歸納,引導出獨立的新觀念,而這樣的步驟也是我在溫老師身上學到的。

二○○九年我剛引進TEDxTaipei,當時溫老師在政大創新創造力中心任教,我前去請溫老師指導,當時也促成第一次TEDx年會連線直播,在政大開了第二現場直播年會當天的演講。這幾年我持續創業,在懵懂中摸索,也常常請教溫老師在公司治理、商業模式、創新等等的問題,無論是在老師家的大廈會客區、餐桌或是咖啡館,老師都不吝嗇他的時間與我討論。老師也從來不給標準答案,他總是耐心地聽我講完後,分析思路,提出問題來反問我,要我從各種不同角度思考,經過沉澱後,發現自己思考的盲點。

閱讀溫老師的《十年百城?千卷萬里》,深切感受用以致學,體驗帶來轉化的力量,也從他的閱歷中了解創新來自於與眾不同的觀察。

精彩試閱

醫療觀光的感官體驗

峇里島的禁食療程,目的是讓人放鬆,嘗試真正放空的境界,視、聽、聞、味、觸覺五感的體驗設計,釋放了壓力,對身心靈起到一定變化作用,帶來美好而難忘的經驗。

醫療觀光是台灣想發展的產業之一。二○一一過年前有機會暫時離開寒冷的台北,來到氣候溫和的峇里島海邊別墅,進行一個禮拜的禁食療程。下了機場,有專車來接,開了將近三小時到峇里島東北角的小漁村,觀光客並不多,有幾處潛水和浮潛的設施,也有散落各地的濱海別墅及民宿。

我們進住的別墅其實只有四棟,就在海邊,靠海十公尺左右的石頭海灘,屬於漁民,還可停放他們每天進出的漁船,緊接著就是別墅區。每棟別墅的一樓是客廳及浴室,有露天的淋浴,二樓是臥室,一、二樓都有面海的大陽台及躺椅。白天晚上看的都是海,聽的也是海浪及拍打岸邊石頭的聲音。這裡沒有電話,沒有網際網路,沒有電視。嚴長壽說旅遊的三個階段,從多國多點走馬看花;到定點深度旅遊;到什麼事都不做(do nothing)。經過整年度的勞頓,這次純粹來放鬆,還是第一次嘗試真正放空的境界。

禁食安排療程有五天、七天、十天、二十天,每人每天約台幣五千元,包括住宿、餐飲。因禁食,所以每天從早到晚給你不同的飲料(大蒜水、椰子汁、西瓜汁、檸檬水等,還有其他飲料)。另外,從早到晚也排了很多活動,從一早的氣功、靜坐,到下午的按摩、瑜伽、香草蒸氣浴、彈簧跳墊、手腳並用的走步機、蒸氣烤箱。此外,也有生物電磁、臭氧處理,每天也幫你量體重及血壓等。核心概念就是通過禁食來排毒與淨身,同時也讓你在精神上放空。課程之間可到附近山區或海邊散步,也可以就躺在泳池畔看海、曬太陽。

結合體驗與身心轉型的經濟

在與世隔絕、美麗的海邊進行這樣的活動,是很不一樣的經驗,台灣也是四面臨海,但我們可以在什麼地方做類似的療程?台灣的山多,或許可在山裡面,進行這種類似閉關的活動。地方要交通有點不便,進去後就不容易出來,才能專心。但台灣的地價太貴,這個地點與漁民的租約三十年是美金二十八萬,平均一個月才台幣二萬多元。六年前花了五十萬台幣建設了這個基地及房舍,投資成本也相當便宜,損益兩平點極低,經營壓力不大。當然受限於容量,即使天天全滿,年營業額也不過一千多萬。但對經營者來說,台幣二百萬左右的投資,變動費用相當低,因印尼人工也很便宜(每月兩千元到一萬元),用了十四名工作人員來服務四位左右的客人。對一個生活型態創業家(Life Style Entrepreneur)相當適合,一方面享受這裡的自然及放鬆的步調,也可有一定的收益。

整個過程雖有「醫療」行為,但目的是讓你放鬆並體驗,因此環境設施和氛圍與內容同樣重要。我們每天練氣功、瑜伽、蒸氣室,用餐的地方離海都不到十五公尺,看著廣闊的海面浪花點點或漁船回航。台灣可能沒有這樣的條件,成本結構不同,我們追求的可能必須有一定的規模經濟。和我們在此同修的有兩位獨行的女士,一位是澳洲的女警察,一位是英國人在雪梨公關公司工作一年後,在東南亞旅遊一圈。據老闆的說法,百分之九十五的旅客是女性,她們比較重視身心靈的健康與和諧,會半途退出的多半是男性。

美國作家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經典之作《感官之旅》(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Senses)極盡其博學多聞之能,我沒那麼多深入的研究,但這個「閉關」經驗也促進了我的感官敏感度。

聽了一個禮拜的浪濤聲,在臥室、氣功禪坐、瑜伽、或坐在餐廳,都距海不到十五公尺,也「聽」出了什麼所以然。在早上八點前後漁船回來的馬達聲,劃破若有似無的海浪聲;第四天半夜下起雨來,雨聲大過海浪聲;偶爾會有貓叫、雞叫、鳥叫的聲音;除此之外,大部分的時間,張眼、閉眼就都是海浪的聲音,浪起浪花被打碎也有其一定的節奏反覆進行。剛回台灣反而有些不太習慣,遼闊空淨的自然背景樂音換成了車水馬龍的都市喧囂。

眼「見」的也都是海,海水有時較黑,有時較藍,白浪點點,有時多、有時少,散落在汪洋中。晴空是蔚藍,白雲組成各種形狀,天際線十分壯闊,且是圓弧型的,日出及日落之際的顏色變化就更多彩了。岸邊石頭是黑色、灰色的,停靠很多漁船,望眼看去起碼不下百艘,船身以白色為主,兩旁有拱型的平衡桿,帆的顏色及幾何花樣是在視覺上的主要差異。別墅其實是蓋在很陡峭的岸邊,牆是白色,磚柱及室內是木作的顏色為主,整個別墅區也種了一些樹、花和綠草的自然色彩。

「聞」到的海風倒沒有什麼特別的味道(我的嗅覺不甚靈敏),漁民雖早晚例行進出,但捕到的魚其實不多,因此也沒有一般漁港的腥味。在禁食期間,每天的主食是西瓜汁、大蒜水、檸檬水和椰子汁等,味道分明。中間還輔有各種不同味道的液體、流質相隨,用來洗滌你的腸胃,或補充身體中的各類元素。第三天以瀉鹽清除腸胃及肝,較難以吞嚥。清除宿便之後的晚上開始加上一碗熱騰騰的蔬菜清湯,味道特別甘美。隨後再慢慢增加木瓜、水果沙拉及流質食物,逐漸恢復你的味蕾與味口。

五官共感的體驗設計

雖然在海邊,因盛夏氣溫還滿高,白天的空氣其實十分乾爽,只要不直接暴露在陽光下並不會發汗。透過飲食,除了讓你體內的流體有所控制和變化外,透過早上十分鐘的蒸氣(也是看著海),及晚上的香草蒸氣室二十五分鐘的蒸薰出汗。白天可以在泳池旁的躺椅,享受陽光灑在身上的「觸覺」,也可跳進泳池或按摩水池,全身泡浮在水裡的感覺。下午例行的按摩時間是另外一種節目,每天不同的方式,有油壓、指壓、擦、刮等手法,分別以不同的精油來推拿,按摩師的力道適當地刺激身體各處的筋絡,可紓解一些肌肉和精神上的壓力。

經過一個禮拜的療程,對食物、飢餓、海浪聲、自己身體的細微變化變得比較敏感,有了不同的體驗;此外,血壓降低,減了三公斤,也是具體的收穫。「體」驗經濟會讓你留下一些美好的回憶,但回憶會逐步淡忘,經驗的細節及感覺久了也會模糊。因此,在體驗經濟之後的進階其實是「轉型(transformation)經濟」,如塑身、美白等,對身、心、靈會起一定變化作用。若真有績效,應該會讓你脫胎換骨,或換腦袋改變體態,並維持一段時間(retention),不至於馬上還原。」

以上這些感官經驗,是在同一時空發生的,因此五官經常是一起「共感覺」(synesthesia)。整個歷程(journey)的安排即是「體驗價值傳遞」的重點,場景的設計與選擇,活動的安排,近身服務人員的用語、用心,都是整個體驗或轉型服務的環節。這些安排除了以服務為基礎,使用者的感官經驗(user experience)、同理心及意會十分關鍵。設計者的五感器官(眼、耳、鼻、舌、身)及視、聽、聞、味、觸覺等感受的敏銳度要夠,才有可能設計出這些難忘的經驗。

(原篇名〈醫療觀光的體驗〉,載於《經理人月刊》,2011.03)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