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44

戰爭與電影:戰後於台灣上映的電影:1945(民國34)年~1949(民國38)年|川瀬健一 作;陳宛頻 譯

$
0
0
2015.12.17 Kawase先生寄:戰後於台灣上映的電影:1945(民國34)年~1949(民國38)年|川瀬健一 作;陳宛頻 譯

Fa電影欣賞 2015秋季號/第33卷第3期,總號第164期
專題:戰爭與電影──二戰終止70週年紀念專號
作者/編輯執行主編|徐明瀚
出版社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出版日期民國104年 9月
ISBN1018-356-6
尺寸23cm × 28cm|120頁
定價160
銷售中
相關連結
 【本期封面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從1945年正式宣告終止至今,已屆70周年,無論在國際或是東亞各國,都出現了許多部回顧這場大戰並提出人文省思的電影。70年過去了,對於這場戰爭,我們是否已有足夠而完整的認識?而電影的創作,還原了多少不為人知的歷史場景?又傳達出了多少不曾被人思考過的二戰史觀?《Fa電影欣賞》本次【戰爭與電影】專題,就是企圖從不同的方向與歷史時期,為觀眾重溫或介紹幾部關於二次大戰時期重要電影的深度評析。
 二次世界大戰的時期界定,除了各國戰爭結束的時期皆多為1945年外,其肇始的年份則東、西方有異,在西方所定義肇始於1939年納粹德國入侵波蘭的戰役,而在東方則是從1937年的盧溝橋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甚至是可以推至1931年日本入侵東北起算。在戰爭期間,許許多多的紀錄片與宣傳片被生產出來,戰後,許多電影也沿用、參考了不少影像,在當代重新拍攝出新一波的戰爭的史詩鉅片。本次專題精選了數篇討論以二部曲為格局的史詩鉅片影評,如《藍與黑》、《星星月亮太陽》、《硫磺島》、《太平輪》。此外,亦收錄了討論1945年之後至1949年之間於台灣上映電影片目,以及紀錄片《灣生回家》兩篇文章,呈現在台日片與日人的戰後動向。

【編輯室報告】

戰爭、電影與和平

 電影與戰爭之間的關係,究竟是電影只隨著戰爭的腳步亦步亦趨紀錄著?或是根據某種國家的危境宣揚著愛國信念,抑或是在戰雲密布下主倡著和平與反戰思想?在專題之外,《Fa電影欣賞》還邀請到了談論納粹德國抬頭前,威瑪共和國電影理論家克拉考爾的評述;或是分別以《美國狙擊手》和《殺人一舉》兩片,討論當代美國在中東與東南亞區域的各種內戰所扮演的角色,皆是電影作為反思戰爭的重要媒介。書評部分,周蕾所著《世界標靶的年代》也呈現出這自1945年兩顆原子彈所形塑的當代戰爭景觀。就連英國導演彼得‧格林納威也曾經於2012拍攝短片〈地表原爆〉(ATOMIC BOMBS ON THE PLANET EARTH),他於今年金馬影展成為焦點導演,他除了在電影劇情長片領域中創作不綴外,更是在當代藝術領域持續進行《電影與藝術的對話》計畫,本期的媒材跨界欄位亦有完整揭載他於威尼斯的影像裝置創作。
 「戰爭中你流盡鮮血,和平中你寸步難行。」戰爭是集體的創傷,而承平的生活也仍有許多個體的暗傷,河瀨直美的《戀戀銅鑼燒》呈現日本漢生病患從二戰至今的暗自憂傷,是枝裕和《幻之光》與《海街日記》則讓家屬面對生死並且超越。要如何記下創傷並且從中得到療癒,這是電影導演與作家至今,持續用攝影機與鋼筆去紀念與推進的目標。(徐明瀚 作)

【目錄】

003 編輯室報告:戰爭、電影與和平

影史縱橫 Through the Film History
004 柏林文化狀況:論威瑪德國電影理論家克拉考爾|李政亮 

專題 Special Issue
【戰爭與電影──二戰終止70週年紀念專號】
016 70年專題大事記|徐明瀚 整理
017 離島的人:克林‧伊斯威特《琉磺島的英雄們》、《來自硫磺島的信》|謝育昀 
020 未竟之戰?重探《八百壯士》的時代意義|王珞 
024 從文壇到影壇:淺談抗戰史詩鉅片《藍與黑》和《星星月亮太陽》|符立中 
030 親人是戰場的一部份:專訪《冲天》導演張釗維|徐明瀚 訪問;鄭翕謙 整理
046 柔情與悲情重(解)構的亂世幻影:吳宇森《太平輪》中違和迷離的愛情/歷史敘事|劉婉俐 
050 戰後於台灣上映的電影:1945(民國34)年~1949(民國38)年|川瀬健一 作;陳宛頻 
061 異地成鄉:淺談紀錄片《灣生回家》|王智明 
065 失蹤˙失語˙虛無主義:《人間蒸發》、《挪威的森林》、《來自紅花坂》與《永遠的零》|張釗維 

台灣電影新視角 New Perspectives of Taiwan Cinema
070 比現實更真實的世界:《醉˙生夢死》與《玻璃動物園》的文本比較∣但唐謨 

當代世界電影 Contemporary World Cinema
073 21世紀還會誕生名將嗎?:克林‧伊斯威特《美國狙擊手》|沈旭輝 
076 貢札古之死:《殺人一舉》監製與導演對話錄|埃洛‧莫里斯 (Errol Morris)作;沈孟潔 翻譯

媒材跨界 Media Crossover
084 繪畫與電影的對話:彼得‧格林納威在威尼斯的影像實驗|張謙 
092 此時、此地、此食、此景:從《海街日記》與《戀戀銅鑼燒》的地文誌談起|張愷殷 

書評書介 Book Review
096 光影交錯的人生風景:宮本輝與是枝裕和的《幻之光》|吳怡芬 
099 進入世界圖像:談周蕾《世界標靶的時代》、《溫情主義的寓言》中的觀看政治與文化想像|陳衍秀 
103 《正片》「地景及其變形」專題選介|林心如 
104 法國《電影筆記》的概念戰鬥史|周星星 

鄭秉泓專欄:臺灣電影變幻時 Ryan Cheng ColumnA Time of Changes for Taiwan Cinema
106 風中家族:一場時代重塑的未竟之業

林木材專欄:筆像攝影機一樣 Wood Lin ColumnThe Pen As A Camera
112 當我們談論「亞洲紀錄片」

國家電影中心動態 Taiwan Film Institute News Update
114 20158-9月活動回顧
115 201510-12月活動預告
117 新進圖書
118 Table of Content


【雜誌簡介】
Fa電影欣賞》自1983年發行以來即為國內最重要的電影期刊之一,提供國內外電影資料、影人訪談、電影評論和專題論述,已然成為國內當下少數具歷史厚度與知識深度的電影評論刊物,獨立延續國內電影書寫的命脈。
為了向讀者呈現更多元、更豐富且深刻的電影文字,《Fa電影欣賞》即將於2014年春季號全新改版,將過去既有之《電影欣賞學刊》(半年刊)併入季刊每期的「學術論文」單元之外,另新闢有多種單元欄目,開放投稿,舉凡影人訪談與口述歷史、臺灣電影新視角、影史縱橫、深度影評、影像思維、媒材跨界、影壇產業動態、票房現象觀察、書評書介等相關文章盡皆歡迎,供各界先進與電影寫手在此發表。





Fa電影欣賞 2015夏季號/第33卷第2期,總號第163期
專題:戶外電影院──影像的巡演與原址放映專號
作者/編輯執行主編|徐明瀚
出版社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出版日期民國104年 6月
ISBN1018-356-6
尺寸23cm × 28cm|120頁
絕版品
相關連結
 【本期封面故事】

本期專題【戶外電影院:影像的巡演與原址放映】,邀來了七篇專文討論臺灣不同地點舉辦的戶外電影院,當中有以侯孝賢《尼羅河女兒》推動文化地景保留的蟾蜍山、用虞戡平《搭錯車》到蔡明亮《愛情萬歲》回望大安森林公園演變的電影地誌、或是直接發生在社會抗爭現場的帝寶巢運居住電影院,乃至於是在運動發生過後,影片重回事發現場播放的《樂生劫運》、《殘響世界》、《蘋果的滋味》、《太陽‧不遠》,就連記錄香港雨傘運動的《幾乎是,革命》,也在臺灣四處巡演,遍地開花。



【編輯室報告】

當電影重回大地

 電影,總能給出一種世界觀(相較於其他藝術類型來說更為全面),而單一電影本身也被包裹在世界之中(尤其是影像商品化的世界),層層的套疊,於是,電影總也無法脫離人所給出的這個「世界」:世間、界限。德國哲學家馬汀‧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曾經說過:「神殿作品屹立於此,它敞開一個世界,同時又使這個世界回歸於大地。」但是我們得要問:在當代,電影院是否是唯一去欣賞電影作品的神殿?這個提供透視觀看的「神殿」,是否有其視聽或智識上對觀者的欺矇之處?難道所有的世界的敞開,都只能在這個基座上的框架中發生?電影,要如何真正地回到了它所屬的大地呢?這幾個問題,是本期《Fa電影欣賞》想要去揭示的幾個面向。

 縱的來看,在電影藝術百年餘的發展史中,有兩種視覺的部署主導著電影的觀看經驗,一個是電影畫面內本身創造的透視效果(2-D平面大畫面的視覺浸潤,或3-D電影創造的立體實境都是),一個則是因為電影被放映的場域分劃使然所造成的入迷程度(例如座位設計和純粹黑盒子),而後者的又更深深地確立了前者。於是,大多的電影觀眾就愈發「自然」地走入電影的世界之中,即便戴了3-D眼鏡也不會有違和之感。但2014年甫獲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的高達導演之作《告別語言》,就是要將這個百年來電影畫面內部想要創造的立體透視效果加以一一突破、拆穿,本期【3-D電影史與高達《告別語言》】特輯的四篇文章便是對此影史沿革進行爬梳。

 除了電影內部試圖創造的立體效果,電影觀看場所創造的封閉性與純粹消費性,也是近幾年電影的展映活動所希望打破的,不僅是略帶有教育與社會義演性質的電影巡迴,還有許多帶有高度文化批判性與社會活動力的原址放映實踐。在華語地區,臺灣可謂是次數最為頻繁且方式最為特異的所在。本期專題【戶外電影院】,邀來了七篇專文討論臺灣不同地點舉辦的戶外電影院,當中有以侯孝賢《尼羅河女兒》推動文化地景保留的蟾蜍山、用虞戡平《搭錯車》到蔡明亮《愛情萬歲》回望大安森林公園演變的電影地誌、或是直接發生在社會抗爭現場的帝寶巢運居住電影院,乃至於是在運動發生過後,影片重回事發現場播放的《樂生劫運》、《殘響世界》、《蘋果的滋味》、《太陽‧不遠》,就連記錄香港雨傘運動的《幾乎是,革命》,也在臺灣巡演,遍地開花。

 當電影離開人為的世界,重回自然的大地,我們還可以看到電影更多的敘事可能性與批判潛能,從中發生:本期【臺灣電影新視角】欄位刊出了侯孝賢導演的一萬字專訪,他談到《刺客聶隱娘》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與選景的安排;而林正盛導演則回顧了他拍《魯賓遜漂流記》時選擇城市與建築地景的創作心態。兩位導演皆選用了天地蒼茫的景緻,分別襯顯出人際之間的綱常、倫理是如何地隱微、渺小;而【當代華語電影】則呈現了中國邊境如西藏、甘肅或西北黃土高原一帶的獨立電影與紀錄片,所記載的是因為語言聲響空間與生活地理空間的加速扁平化與廢墟化而產生的獨特社會氛圍;而這在【書評書介】中所提到的巴西攝影家薩爾加多的作為中產生呼應,他在拍攝完盧安達的人道浩劫後心力交瘁之際,如何重回巴西故土,與妻子攜手重新將一片廢墟荒地,打造居所,重新營造出整座森林。

 當電影離開了暗箱想像、離開了室內電影院以後,觀看它的角度從正面透視,變成擁有更多角度的傾斜觀看和社會連帶,無論是在街頭上、公園裡、村落內,在這一片大好的戶外,當電影重回大地,原本的世界也將變得不同。
(徐明瀚 作)

 目錄
003 編輯室報告:當電影重回大地
 
影史縱橫 Through the Film History
004 3-D逃逸路線,或更多層的迷惑陷入?|鄭立明 作
006 關於「立體電影」的種種|陳煒智 作
011 《告別語言》的引述著作|泰德芬特(Ted Fendt) 作;林心如 譯
018 語言告別之後,是新的開始,還是結束?:高達《告別語言》、《3X3-D》的3-D反撥|鄭立明 作
 
臺灣電影新視角 New Perspectives of Taiwan Cinema
026 重點就是你要拍到:侯孝賢談《刺客聶隱娘》徐明瀚、日德艾蘭(Ella Raidel) 訪問;王思穎 整理
036 故事是別人的,寫的卻是自己:在寶藏巖重看《魯賓遜漂流記》林正盛、徐明瀚 座談;梁鈞涵 整理
 
專題 Special Issue
【戶外電影院】
042 蟾蜍山:當《尼羅河女兒》回到山城|陳平浩 作
048大安森林公園:從虞戡平《搭錯車》到蔡明亮《愛情萬歲》|黃作炎 作
052 帝寶:巢運居住電影院的現地譬喻|林倩如 作
055 樂生療養院:《樂生劫運》與《殘響世界》放映現場的存在與不存在|賴珍琳 作
061 壹傳媒員工餐廳:李惠仁《蘋果的滋味》蘋果日報工會專場|徐明瀚 作
064 立法院:在盛開的愛裡,看見《太陽不遠》|影憶 作
067 全臺撐傘:香港雨傘紀錄片《幾乎是,革命》巡演|印卡 作
 
當代華語電影 Contemporary Sinophone Cinema
070 冷靜與熱情:尋找萬瑪才旦黃駿 作
074 黃土地上有個老驢頭:沙漠化的黃土地與捍衛「自我所有」的《老驢頭》郝建 作
078 廢墟影像:從《玉門》談起孫松榮 主持;史杰鵬、高俊宏、黃明川 與談;謝以萱 整理
 
當代世界電影 Contemporary World Cinema
091 從感覺到政治:佩德羅科斯塔與「方泰尼亞三部曲」|吳尚育 作
 
書評書介 Book Review
098 觀看的艱難:薩爾加多的鹽地與凝視|王聖閎 作
 
鄭秉泓專欄:臺灣電影變幻時 Ryan Cheng ColumnA Time of Changes for Taiwan Cinema
100 愛琳娜:城市邊緣狂想曲
 
林木材專欄:筆像攝影機一樣 Wood Lin ColumnThe Pen As A Camera
105 巡迴的姿態,影展的意義
 
國家電影中心動態 Taiwan Film Institute New Update
107 20155-7月活動回顧
108 20158-10月活動預告
110 新進圖書
113 新進期刊專題選介
117 Table of Content and Summary

雜誌簡介
《Fa電影欣賞》自1983年發行以來即為國內最重要的電影期刊之一,提供國內外電影資料、影人訪談、電影評論和專題論述,已然成為國內當下少數具歷史厚度與知識深度的電影評論刊物,獨立延續國內電影書寫的命脈。

為了向讀者呈現更多元、更豐富且深刻的電影文字,《Fa電影欣賞》即將於2014年春季號全新改版,將過去既有之《電影欣賞學刊》(半年刊)併入季刊每期的「學術論文」單元之外,另新闢有多種單元欄目,開放投稿,舉凡影人訪談與口述歷史、臺灣電影新視角、影史縱橫、深度影評、影像思維、媒材跨界、影壇產業動態、票房現象觀察、書評書介等相關文章盡皆歡迎,供各界先進與電影寫手在此發表。

Fa電影欣賞 1995/第13卷第3期總號第075期
出版社電影欣賞雜誌社
出版日期民國084年
ISBN1018-3566
定價160
特價50
銷售中
No.75 P.3 編輯室報告
No.75 P.4 國際影壇動態/小宋輯
No.75 P.16-65 專輯:電影一百年系列三(1936-1955)/本刊策劃
No.75 P.16 電影百歲生日紀實 電影史前史/廖立文譯
No.75 P.24 古典好萊塢VS.復甦的藝術電影 世界電影簡史(III):1936-1955/游惠貞作
No.75 P.33 中國電影:歷盡劫波後第二度輝煌/黃式憲作
No.75 P.44 昭和時期台北的電影院(下)/海野幸一著;李享文譯;李道明校訂
No.75 P.58 歷史廢墟中閃爍的瓦礫 論二次世界大戰的日滿電影/周韻采作
No.75 P.65 香港電影大事年表(1896-1950年)/香港電影資料館整理
No.75 P.74 其人已遠,其諺長流 吳其諺追思座談會紀錄/鄭立明整理
No.75 P.86 我記憶中吳正桓(其諺)的二三事/王浩威作
No.75 P.91 書寫抗拒死王 悼吾同志/迷走作
No.75 P.96 認識吳其諺,是因為電影/張靚蓓作
No.75 P.98 九零年代台灣電影文化生態調查報告/陳儒修作
No.75 P.113 電影解讀非制度化的危機/王志成作
No.75 P.117 新竹市"國民大戲院"/葉龍彥作
No.75 P.120 電影百年,各國資料館曾舉辦與即將舉辦之活動/李文吉譯


Fa電影欣賞 1995/第13卷第2期總號第074期
出版社電影欣賞雜誌社
出版日期民國084年
ISBN1018-3566
定價160
特價50
銷售中
No.74 P.3 編輯室報告
No.74 P.4 國際影壇動態/小宋輯
No.74 P.17-47 專輯一:電影一百年系列(1916-1935)/本刊企劃
No.74 P.17 人民的電影一 /井迎瑞作
No.74 P.19 迥異風格交互爭輝與有聲電影的崛起 世界電影簡史II:1916-1935/游惠貞作
No.74 P.28 中國電影:從草創走向第一度輝煌/黃式憲作
No.74 P.39 昭和初期台北的電影院(上)/海野幸一著;李享文譯;李道明校訂
No.74 P.47 萌芽.停頓.復甦.上升 1916-1935年的香港電影/羅卡作
No.74 P.53-92 專輯二:認同與代言-華裔導演訪談集/本刊企劃
No.74 P.53 追尋認同.代弱者言.別開蹊徑 幾位華裔導演的創作心路訪談記/游惠貞作
No.74 P.54 弱勢者的代言人 崔明慧訪談錄/游惠貞.張致元.簡偉斯訪問
No.74 P.66 以另一個角度傾聽社會 曾奕田訪談錄/游惠貞訪問
No.74 P.75 媒體.種族和女性的綜藝洗衣機 鄭淑麗訪談錄/游惠貞訪問
No.74 P.84 探索男女情慾的困境與陷阱 陳寶玲訪談錄/游惠貞.張致元.簡偉斯訪問
No.74 P.92 自欺與自覺 談陳寶玲的<陷阱>/簡偉斯作
No.74 P.98-107 專輯三:"台影"五十年系列二
No.74 P.98 從新聞片到劇情片 "台影"五十年系列座談會之二:編導的回顧/戈光宇記錄整理
No.74 P.103 "台影"的劇情片/梁良作
No.74 P.107 "台影":意識形態.政令與市場/周韻采作
No.74 P.110 制度化與個人化的電影解讀 <愛情萬歲>的影評策略分析/廖金鳳作
No.74 P.123 窮途末路,電影一百年的生日禮物 第45屆柏林電影節的隨意瀏覽或筆記/王俊傑作
No.74 P.134 台灣紀錄片中的身份認同/王墨林作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