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956

張曉風《再生緣》1982《愁鄉石》1971《曉風自選集》1979。亮軒《青田七巷六號》

$
0
0

張曉風《再生緣》台北:爾雅1982

張曉風:寫作只因忍不住而已
華夏經緯網   2013-06-07 15:18:02   
字號: 

張曉風,中國台灣著名散文名家。畢業于台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于該校及香港浸會學院,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2012年作為親民黨候選人當選台灣地區第八屆“立法委員”(不分區“立委”)。
個人簡介
張曉風,筆名有曉風、桑科、可叵等,台灣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現71歲(2013年)。  張曉風
1941年出生於浙江金華,江蘇銅山人。8歲隨母親一起赴中國台灣,曾先後就讀于北一女中和屏東女中,最後肄業(上了,因故離學)于東吳大學,曾任教東吳大學和香港浸會學院。36歲時,被台灣地區的批評界推為“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之一。陽明大學創校以後就來此校任教,一直擔任該校通識教育中心教授至2006年退休。
張曉風創作過散文、新詩、小說、戲劇、雜文等多種不同的體裁,以散文最為著名。她的成名作《地毯的那一端》抒寫婚前的喜悅,情感細膩動人,但她的成就並不止於此。她其後的作品在內容和技巧上都不斷發展和突破,從描寫生活瑣事,漸漸轉變為抒寫家國情懷及社會世態,融入哲理,不斷開拓。主要作品有《白手帕》、《紅手帕》、《春之懷古》、《地毯的那一端》、《愁鄉石》等。
張曉風是中山文藝獎、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得主,曾經榮獲十大傑出女青年。有多篇作品入選大陸及台灣中學的教科書。
張曉風篤信宗教,喜愛創作。小說,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並曾一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灣十大散文家選集》。
編者管管稱“她的作品是中國的,懷鄉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縱身現代的,她又是極人道的。”
余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又有人稱其文“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
《張曉風自選集》中的《行道樹》一文,被選入人教版語文七年級第七課。
創作歷程
張曉風的散文藝術創作歷程,又大體上可劃分為三個前後銜接的段落。
第一個段落以她于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為標誌,她以一個聰穎純情少女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條清澈澄碧、纖塵不染的潺潺溪流。
第二個段落,猶如小溪奔向了風雲激蕩、愛恨交織、濁浪排空的湖泊,以散文集《愁鄉石》
張曉風(5)(1977)、《步下紅毯之後》(1979)至《你還沒有愛過》(1981)為標誌,可視為由第一個段落到第二個段落的過渡和完成。第二段落的時間幅度較長,《再生緣》(1982)也可視為是這一段落的延伸,至《我在》(1984)、《從你美麗的流域》(1988)、《玉想》(1990),廊廡漸趨廓大,猶如從湖泊遞變為壯闊浩渺的大海。我們姑且在這裡作一個假定,如果張曉風的散文創作在第二個段落就打住了,她雖然仍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優秀的女作家之一,是一位從一般女作家狹隘跼踀的閨秀天地裏突破出來的闖將,但終究還不是一位擁有很大原創性光榮席位的散文大家。
1981年,當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還沒有愛過》出版時,余光中先生為該書作序,稱她為“亦秀亦豪”“腕挾風雷”的“淋漓健筆”。
張曉風散文藝術的原創性在第二段落,更在自《我在》為起點迄今的第三段落。惟有這第三段落,才宣告了一位以生命和創意的生成,以生存本體論的詩性闡釋為其宗旨的散文大家的誕生和完成。
生命和生存本體論的詩性闡釋,是這位女作家奉獻給中國現代散文史的最大功績。她走上這一條生命和生存本體論的詩性闡釋道路,有一個從並不全然自覺到完全自覺,從不盡完。
文學作品
小說
小說張曉風的小說創作雖不很多,亦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出版有小說集有《哭墻》、《曉風小說集》等,其中《白手帕》、《紅手帕》、《梅蘭 竹菊》、《潘渡娜》比較為人所樂道。  《張曉風的國學講壇》
其中,1968年發表于《中國時報》的《潘渡娜》是台灣科幻界公認的第一篇華文科幻小說,雖是創始之作,在科幻本身的特色方面挖掘得不夠深入,但文筆優美、哀婉動人,是當代台灣文壇不可多得的小說佳作。
散文
《到山中去》、《地毯的那一端》、《魔季》、《林木篇》、《我喜歡》、《一缽金》、《我有》、《愁鄉石》、《初雪》、《初綻的詩篇》、《劫後》、《癲者》、《雨之調》、《物篇》、《春俎》、《生活賦》、《念你們的名字》、《音樂教室》、《我不知道怎樣回答》、《種種有情》、《母親的羽衣》、《許士林的獨白》、《遇》、《問石》、《緣豆兒》、《西湖十景》、《遇見》、《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第一個月盈之夜》、《一個女人的愛情觀》、《一句好話》、《春日二則》、《林中雜想》、《只因為年輕啊》、《星約》、《玉想》、《錯誤》、《不知道他回去了沒有》、《傳說中的寶石》、《人生的什麼和什麼》、《生命,以什麼單位計量》、《我知道你是誰》、《我有一個夢》、《我想走進那則笑話裏去》、《你我間的心情,哪能那麼容易說得清道得明》、《你真好,你就像我少年伊辰》、《東鄰的竹和西鄰的壁》、《六橋》、《常玉,和他的小土缽》、《我有一根祈雨棍》、《一雙小鞋》、《一隻玉羊》、《一番》、《一山曇花》、《“你的側影好美”》、《行道樹》、《有些人》、《石縫間的生命》、《鞦韆上的女子》、《秋天秋天》
文:《我恨我不能如此抱怨》《都是竹子害的》《做蝦當做大龍蝦》《做花當做玫瑰花》《美國總統出缺記》《別名別名》、《說“看女人”》《笨婦難為無米之炊》《九十八秒的謊言》《咱們小人物要多多說話、《關於爸爸這種行業的考核制度》《可叵派官令》《可叵的娛樂》《可叵語錄》《哲學狀的男人》、《我知道你是誰》《步下紅地毯之後》《春之懷古》《行道樹》《不知有花》《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戲劇
《畫愛》、《第五墻》、《武陵人》、《和氏璧》、《第三害》、 《自烹》、《曉風戲劇集》等。
1969年戲劇《畫》獲“李聖質先生夫人劇本獎”首獎,1971年《第五墻》獲新聞局金鼎獎劇本獎。
文集
《九十年散文選》、《三弦》、《大地之歌》、《小說教室》、《張曉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  《張曉風經典選集》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台灣一九八九二○○三·散文卷》、《心繫》、《文學選粹》、《他?她?》、《玉想》、《再生緣》、《地毯的那一端》、《如果你有一首歌》、《安全感》、《有情人》、《有情天地》、《血笛》、《你的側影好美》、《你還沒有愛過》、《我在》、《我知道你是誰》、《步下紅毯之後》、《武陵人》、《花之筆記》、《非非集》、《幽默五十三號》、《星星都已經到齊了》、《哲思小品》、《哭墻》、《桑科有話要說》、《祖母的寶盆》、《動物園中的祈禱室》、《問題小說》、《張曉風精選集》、《從你美麗的流域》、《第一篇詩》、《第五墻》、《這杯咖啡的溫度剛好》、《通菜與通婚》、《畫愛》、《給你瑩瑩》、《鄉音千里》、《黑紗》、《愛在深秋》、《愁鄉石》、《舅媽只會說一句話》、《詩詩、晴晴與我》、《與愛同行》、《蜜蜜》、《曉風小說集》、《張曉風自選》、《張曉風經典作品》等。
****
政治新聞的張曉風女士實在沒趣。我熟悉的張曉風作品是80年代之前的
她30歲的第四本書 《愁鄉石》一個月2刷--- 晨鐘出版社都採軟精裝附精美圖案。而她已見怪(成名)不怪。
 我在大學時發台北私立大學多出女作家,多少認為是聯考制對東海的報復。
 改天錄幾段《愁鄉石》的作品:




那一年我讀小學二年級有一位女老師……作文課一位同學舉手問她字該怎麼寫她想了一下
這個字我不會寫你們誰會?」
我興奮地站起來跑到黑板前寫下了那個字
那天放學的時候當同學們齊聲向她說再見的時候她向全班同學說
我真高興我今天多學會了一個字我要謝謝這位同學」。
…….她的謙遜她對人不吝惜的稱讚使我忽然間長大了…….
------張曉風《愁鄉石有些人》台北:晨鐘出版社,1971147-48
----
1979年張曉風38歲《曉風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  1979
 
書末的作品書目已列24本.
目錄

素描
生活照片
 書前的照片有: 她與家人遊紐約和巴黎/ 文友鍾肇政朱西寧司馬中原七等生等
手跡
 (這差點讓我誤以為是前一任書主的情書. 因為本書定價特廉......)

.....我們才是真正的中國......
「你給我錢有何用,我要國家存在!」......像一口井,生根在自己的土地上,拒絕移植,不想興波助瀾,只想湧出一勺一芍淡淡的水,淡淡地交還我所愛的地方,所愛的人群。   ----六十八、十二----
第一輯: 小說
第二輯:散文
第三輯:戲劇 
第四輯:雜文
第五輯:宗教文學
第六輯:  傳記文學
第七輯:


爸爸為什麼愛喝茶
 (張曉風《曉風自選集》台北:黎明1979278-79)
爸爸爸爸
你為什麼愛喝茶
那麼苦那麼麻

孩子茶也是一種綜合果汁呢
你信不信
一杯茶裏有一座山
一座漂漂亮亮繡滿茶樹的山
一杯茶裏有萬里長風
每一片茶葉都轉播過四季的風
一杯茶裏有春天的露秋天的霜
一杯茶裏有最早的朝霞最甜的月光
祖宗嚐過的口味媽媽燒的開水
孩子茶也是一種綜合果汁呢


第八輯:報導
第九輯: 其他


張曉風(1941年3月29日筆名曉風桑科可叵,籍貫江蘇銅山,生於浙江金華台灣作家

出生於浙江金華,八歲隨父母遷台,1952年入學北一女中1954年舉家遷往屏東,就讀屏東女中。畢業於台灣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曾任教東吳大學香港浸會學院國立陽明大學。自陽明大學創校以來,一直擔任該校通識教育中心教授至2006年退休。她是中山文藝獎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得主,十大傑出女青年。作品曾入選台灣中學的中文教科書。
張曉風創作過散文新詩小說戲劇雜文等 多種不同的體裁,以散文最為著名。她的成名作《地毯的那一端》抒寫婚前的喜悅,情感細膩動人,但她的成就並不止於此。她其後的作品在內容和技巧上都不斷發 展和突破,從描寫生活瑣事,漸漸轉變為抒寫家國情懷及社會世態,融入哲理,不斷開拓。詩人兼散文家余光中曾在《你還沒有愛過》一書的序中譽之為「亦秀亦豪 的健筆」。

作品

(含主編)
  • 《給你,瑩瑩》1966年,商務出版社
  • 《地毯的那一端》1966年,文星出版社
  • 《哭牆》1968年,仙人掌出版社
  • 《愁鄉石》1971年,晨鐘出版社
  • 《第五牆》1973年,香港:基督教文藝
  • 《安全感》1975年,宇宙光出版社
  • 黑紗》1975年,宇宙光出版社
  • 《曉風散文集》1976年,道聲出版社
  • 《曉風小說集》1976年,道聲出版社
  • 《曉風戲劇集》1976年,道聲出版社
  • 《桑科有話要說》1976年,時報出版社
  • 《動物園中的祈禱室》1977年,宇宙光出版社
  • 《血笛》1977年,黎明出版社
  • 《祖母的寶盒》1978年,信誼出版社
  • 《步下紅毯之後》1979年,九歌出版社
  • 《親親》1980年,爾雅出版社
  • 《蜜蜜》1980年,爾雅出版社
  • 《有情人》1980年,爾雅出版社
  • 《有情天地》1980年,爾雅出版社
  • 《花之筆記》1980年,道聲出版社
  • 《你還沒有愛過》1981年,大地出版社
  • 《再生緣》1982年,爾雅出版社
  • 《給你》1982年,宇宙光出版社
  • 《大地之歌》1982年,爾雅出版社
  • 《幽默五十三號》1982年,九歌出版社
  • 《通菜與通婚》1983年,九歌出版社
  • 《我在》1984年,爾雅出版社
  • 《舅媽祇會說一句話》1985年,中華兒童出版社
  • 《從你美麗的流域》1988年,爾雅出版社
  • 《曉風吹起》1989年,文經社
  • 《玉想》1990年,九歌出版社
  • 《我知道你是誰》1994年,九歌出版社
  • 《這杯咖啡的溫度剛好》1996年,九歌出版社
  • 《你的側影好美》1997年,九歌出版社
  •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1997年,天津:百花文藝
  • 《小說教室》2000年,九歌出版社
  • 《他?她?》2002年,九歌出版社
  • 《星星都已經到齊了》2003年,九歌出版社
  • 《張曉風精選集》2004年,九歌出版社
  • 《送你一個字》2009年,九歌出版社

----

2012.6.12 我有緣到青田七巷六號一遊
今天知道亮軒出書 在書店立讀些
 1959.6.22
 下午,凌純聲,馬廷英來訪。馬廷英將他的一本珊瑚,的大著作送給先生,在這書裏有特別標明感謝先生的話。



 馬廷英(1899年-1979年9月15日),字雪峰中華民國地質學家,遼寧大連金州人。
 馬廷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亮軒筆記:尋根記---重見我的父親馬廷英先生- 樂多日誌

馬廷英故居(原台北帝國大學教授宿舍) @ 記憶‧台北:: 隨意窩Xuite日誌

blog.xuite.net/.../15538860-馬廷英故居(原台北帝國大學教... - 頁庫存檔
2008年1月29日 – 多次騎車行經台灣師範大學附近一帶,卻不知道在車水馬龍的小巷內,竟隱身多棟日治時期興建的日式房舍。這次依據事先找尋的相關資料,找到位 ...

 老房新生命 馬廷英故居 重新開放
馬廷英為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第四代徒孫們聯手整理閒置的故居,賦予老建物新生命,內部也展示許多台灣岩石標本,作為地質科學教學空間。 (記者邱紹雯攝)

台北市定古蹟馬廷英故居以「青田七六」為名,以嶄新面貌與民眾見面。(記者邱紹雯攝)

〔記者邱紹雯/台北報導〕市定古蹟馬廷英故居在閒置多年後,由馬廷英教授第四代徒孫們聯手整建,讓充滿日式風格的老房子注入新的元素,並以故居門牌號碼「青田街七巷六號」為名,取名「青田七六」,讓外界能一窺昔日地質學者的風範。
日治時期青田街一帶名為昭和町,為高級文人住宅區,隱身在台北市青田街巷內的「青田七六」,為當年台北帝國大學教授宿舍,由足立仁教授興建,一九三一年落成;戰後,台大地質系教授馬廷英住進此處,他一九七九年辭世前都居住於此。
「青田七六」在二○○六年被市府列為市定古蹟,名為「國立台灣大學日式宿舍─馬廷英故居」。二○○七年後,隨著馬廷英教授的妻子過世,這棟歷史悠久的老房子交回給台灣大學,老房子的故事也就此塵封。

展示馬廷英文稿及台灣岩石標本
台大地質系校友、黃金種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執行長吳文雄及文化長簡肇成,在馬廷英大兒子馬國光(作家亮軒)的協助下,歷經半年多的時間重新整理老師故居,找出過去的手稿及老照片,回溯當年馬廷英在此居住的故事。
簡肇成說,這棟房子有著日式建築的骨架,同時融合歐式建築的風格,含庭院共有兩百多坪,除了在應接室(今日稱客廳)展示老師生前文稿,後方陽光室過去為作日光浴的場所,現在則改為半戶外的餐飲空間。
庭院則展示許多台灣岩石標本,還有一棵距今兩千多年的台北盆地植物標本,欣賞古蹟建物之餘,更是另一處推廣科學教育的生活空間。
亮軒則說,父親一生以學術研究為重,不論晴雨,他的生活範圍僅有青田街住家與台大地質研究室之間;最常掛在嘴邊的是「別人早上十點才來,我工作一天相當於別人工作二天。」足見其研究精神。

「青田七六」地址:台北市大安區青田街七巷六號,電話02-23916676,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上午十一點半至晚上九點,週六、日上午九點至晚上九點,預約導覽:週一至週五上午九點至十一點。

-----亮軒 青田七巷六號  台北貓頭鷹 出版 2012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青田街7巷6號」 亮軒用文字回家




去年夏至,老房子改建的「青田七六」開幕,這是作家亮軒暌違多年的老家。「他們說這是老房子,但我記憶中的一切統統不見了。」他決定寫書,以文字召喚失去的過往。

「青田街七巷六號」是亮軒第廿三本書,卻是最難寫的一本。十八歲那年,父親誤會亮軒阻止他再婚,兩人發生嚴重衝突。亮軒僱了三輪車,帶著檜木書櫥離家出走。
亮軒父親馬廷英是知名地質學家,抗戰勝利後來台任教。馬廷英向日本教授足立仁買下青田街這處房子,一直住到離世。

「青田七六」如今成為熱門餐廳,屋內總是食客滿座,予人「我的家庭真溫暖」的溫馨印象。但在亮軒記憶中,這裡卻是他「無路可逃的囚室」。

馬廷英和亮軒母親離婚後,終日埋首研究,不大搭理孩子。只要父親一離家,亮軒便從房裡被拖出痛打,施暴者是姑父和姑母。

亮軒姑父是留法碩士,應馬廷英之邀來台任職某研究所。研究所沒開成,失業的他帶一家五口住進馬家。亮軒長大後理解這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悲劇」,原是社會菁英的姑父投閒置散,無法抒發的抑鬱讓他成了施暴者。

多年來,亮軒就連經過老家也會刻意避開。這一年為了寫書,他每天早上準時七點「返家」。趁屋內空無一人,亮軒坐進父親的書房,用文字點亮記憶的黑暗之地:「清晨的微光中,許多逝去的人事物慢慢浮現,我彷彿看到那個遭毒打的孩子……。」

新書中,亮軒運用舞台劇結構,一個篇章描述一個空間,人物遊走其中,緩緩揭開馬家的黑暗秘密。亮軒說,他寫此書批判了「無法起身辯解的人」,「不免會受到批評」。但他想告誡讀者:「所有的長輩請當心,你們多半活不過晚輩!」

亮軒也把離家時帶走的書櫥送回「青田七六」。他撫摸八十歲的書櫥,感慨萬千:「青田七六的故事是說不清也說不完的…只有一件事可以確定─我們都是過客。」


----


  巴黎流動著海明威不止息的宴饗,北京城南有林海音的點滴舊事。而台北,小小青田街的七巷六號,是五歲時的亮軒,開始經歷種種他並不想要的不凡人生的起點。
   台北青田街七巷六號占地兩百坪,檜木屋舍已有八十年歷史,是台大地質系教授馬廷英故居,也是馬教授長子--作家亮軒的兒時家園。亮軒五歲來台便住進這座 木屋,許多大人物來過、小偷潛入過、被懷疑有問題的家庭教師也躲藏過。《巨流河》作者齊邦媛年少時借住過,作家瓊瑤處女作《窗外》改拍電影時,也借用了這 裡的場景。這裡現在稱為「青田七六」,充作台大地質系的科普教室,也是世界上少見開放古蹟作為餐廳的台北藝文新據點。
  我看這一座院落,總是容易看到已經不見了的那一部分。--亮軒
   已屆古稀的亮軒,回到十多年來連經過都不忍的故居擔任導覽,一甲子的恩怨情仇排山倒海湧現,回憶起伏跌宕,於是開始每日清晨在父親的書房、父親的書桌上 寫作,以這個宅院為中心,前溯八九十年,廣及方圓二十公里,環境、建築細部,一池睡蓮、一棵鳳凰木、一隻烏龜,乃至七隻貓兩條狗,人的苦與萬物的樂,都在 這一處宅院不斷的交錯。描述的是情感,承載的是來不及的孺慕之思,還有對生命的深深感恩。
  他同時也重現了六十年前的台北風光:這一帶放 眼望去處處水田,?公圳還充滿著潺潺流水,將新生南路切分為二,夏日黃昏,大人小孩撲通就跳入圳中洗澡。清真寺是台北僅次於總統府的最高建築,站在祈禱塔 就能看到觀音山。許多鄰居都是近代史上響噹噹的人物,如辦報救國先驅于右任、國民革命老將陳果夫、甲骨學大師董作賓、「蓬萊米之父」磯永吉,還有台大的校 長陸志鴻、文學院長沈剛伯、擔任過中央日報社長的阮毅成……
  ……青田七六的故事是說不清也說不完的,也還在不斷的延展變化,或歸於沉寂,或另掀高潮,誰知道呢? --亮軒
   青田七六整個宅院建於日據時代,是日本政府時代到台北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前身)的一批日本教授集資,為了永久居住在台灣而興建的住宅。最初的設計者和 居住人是足立仁教授,青田七六於1931年竣工。沒想到之後日本就戰敗投降,足立仁奉命回國。國民政府派來接收台大的馬廷英教授(享譽國際,是發現地球自 遠古起就有數次赤道改變的傑出地質學者,終生任教台大地質系)住進了青田七六,直到病逝。
  只有記憶才是真正的存在……青田七六的故事說不清也說不完……只有一件事可以確定:我們都是過客--亮軒

作者簡介
亮軒
   本名馬國光,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傳播碩士。曾任國立藝專廣電科主任、中廣公司節目主持人、聯合報專欄組副主任,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系副教授,講授美學、語言 與邏輯、經典選讀、藝術修辭等課程。八、九○年代與趙寧、司馬中原、羅青被戲稱「四小名嘴」。博聞強記,擅演說,極具臨場魅力。手不釋卷,勤於書法與創 作。曾在聯合報、中國時報等五大報開闢專欄,著述不斷。回憶錄《壞孩子》一書感動兩岸文壇,入圍2011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簡體版《飄零一家》2012 年出版旋即登上新浪網十大好書排行榜第二名,兩月間連續三刷)。短文〈藉口〉入選翰林版國一國文教材。著作有《情人的花束》、《亮軒極短篇》、《不是借題 發揮》、《吻痕》、《亮軒的秋毫之見》、《說亮話》、《風雨陰晴王鼎鈞》、《邊緣電影筆記》、《2004∕亮軒》、《假如人生像火車,我愛火車》等二十餘 種。目前在幼年與父親生活過的市定古蹟「青田七六」老宅擔任志工導覽,多元多變,別具一格,見識者難忘。2012年開始於自宅開闢「亮軒書場」,以美學為 講述核心,唱作俱佳,實踐其理念:「學習是一種狂喜,一種最頂級的娛樂」,場場爆滿。曾獲頒「中山文藝散文獎」及「吳魯芹散文推薦獎」。欲知更多訊息請www.facebook.com/speech.lot「亮軒書場」。

詳細資料

  • 叢書系列:作家與作品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目錄

序∕屋中老少今何在,門外人車兀自流??
第一章 故事一甲子
第二章 環境篇
第三章 屋宇篇:從足立仁到馬廷英∕門牆∕玄關∕客廳∕書房∕餐廳∕三蓆小屋∕廚房
∕外廚房∕浴室∕花房∕夏屋∕長廊∕女兒房∕兩間榻榻米∕廁所∕櫃子
第四章 寵物篇:狗狗∕貓兒∕鵝∕雞
第五章 魚鳥篇:雁∕鷹∕麻雀∕鯉魚∕吳郭魚∕烏龜∕水母
第六章 蟲蟲篇:馬蜂的大戰∕螢火蟲∕壁虎∕螞蟻∕蜘蛛∕蜻蜓∕蟬∕蝴蝶∕蝸牛
第七章 今昔驚夢
附錄 兩部「窗外」,一片癡心◎亮軒寫作認真而出手遲緩……辛辣冷雋處,不讓林語堂。--張曉風
◎青田七六是第10屆老屋新生金牌獎得主

屋中老少今何在, 門外人車兀自流∕亮軒
  爸,好久不見,您大去之後,已經有三十二個年頭 了。我也老了,頭髮比您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還要白,卻總忘不了小時候接到過一封您從國外寄來的短信,其中有一句話,您說司馬光平生不打誑語。我記住了,但 總做不到,年近古稀,不打誑語的,真沒見過,可我自己決定,從此之後,守著腰裡的口袋小心的過日子,不求誰,也不怕誰,為的是,再也不打誑語,不實在就不 作為。七十歲的兒子要跟您說,我就這麼孝順您了,雖然您大概也沒法知道。
  這些天特別的想著您,想著您一輩子的窮,又加上晚年的困,成天 就只好栽在研究裡,這是我的猜想。知道嗎?您在世的時候,老有人反對您的說法,這個我也不懂。但是,為了最近的一點青田街七巷六號咱們家的事情,問了人, 也有人主動跟我講,也上網看了看,這才知道,有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您當年的發現跟理論是對的,但您已經走了三十多年了。您要不要大笑幾聲?那種經典的?
   爸,您晚年最操心的事情,現在可有了些發展。台北市青田街七巷六號的咱們家,成了一個好像喚作文創什麼的,又叫黃金種子什麼的,讓您知道,一定又說別胡 鬧,實實在在幹了沒有?什麼黃金不黃金的。您打算窮定了也似,那回年紀還小的弟弟拿了把什麼電視節目給的扇子,上頭有「錢來也」三個大字,您氣得一把就給 扯了,罵了幾聲混賬。爸啊,您要是還活著,怕不整天就罵這兩字兒。但是人家打算好好的把您的影子留下來,在稱作「青田街七六」這麼樣的地方。
當年 只為了交不起房屋稅,您把房子送給了大學,讓大學交稅,就很得意。到了晚年,您的苦日子就來了,頭一批強迫退休的教授,幾十萬元就打發了,您拖著歐卡桑跟 三個弟弟妹妹,半分錢的外快都沒有。但是,您最怕的就是「我怕大學不讓咱們住了!」是啊,總有一天咱們家的人得搬出去,您大方嘛!但是您還好,拖了沒有幾 年,一走了事,苦了歐卡桑跟弟弟妹妹,這麼好的一處宅院,沒有錢,是住不出個好樣兒的。歐卡桑在您之後十幾年也走了,弟弟妹妹漸漸的把這兒住成了頹牆敗 瓦,蔓草荒煙。是啊,他們終於搬了出去。您要是關心,您要愁死。
  那年我把您從書房攙了出來,手一捏,感覺得到您長衫裡枯瘦的胳膊,扶著 您穿過不知道多少年再也沒有客人的客廳,繞過那幾張大概從光復後就再也沒有換過的沙發,原先的顏色是什麼,褪得一點兒也看不出,連表面的彈簧都頂了出來。 在玄關,給您穿鞋,我蹲在地上,仰頭看了您一眼,只見一身灰舊長衫,原先壯壯的,大鐵櫃般的魁梧早不見了,方面大耳瘦成了一張小臉兒。太久沒出門,白裡透 黃,還安慰我說沒事兒沒事兒,交給專家就行了,至今我也沒弄清楚是什麼意思?您笑著,臉上浮起密密的皺紋,乾巴巴的,也像您的笑,映著門口的陽光。那就是 後來三十年一再見到的您了。上了計程車,到了大學醫院,住進去,病體一天天的衰弱,我到底沒能把您接回來,沒能接回青田街七巷六號。爸,那個結果,我真沒 想到。要不怎麼我都會帶著您一寸一寸的細看這一處宅院,您自盛年而老而病而死的地方。我真不該逼得您倉倉皇皇的一去不回。
  您後來去過青 田街七巷六號了嗎?生死相隔,我不知道。我是再也不回去了,您走了,那個家,對我就成了灰,什麼都沒了。不得不回去,我總是站在院子裡,連台階都不想上, 只跟其實早就很疏遠的家人說幾句話。誰也不想這樣,然而就是這樣。我知道家裡有些我年少時留下來的信件、日記本兒、幾幅塗鴉、殘留的不成熟、又老惹您生氣 的作品草稿,還有早年的一些書,大概等不到現在使用人整理,早就無蹤無影了吧?我倒無所謂,您的呢?記得您有金質的學術成就勳章,還連著三色的綬帶,我問 弟弟妹妹,他們從來就沒有見過。還有您用毛筆寫的英文論文手稿,哪管只有一個殘片,也找不著了。我曾經想要保留您的幾件衣裳,想起來的時候,歐卡桑卻已經 把這些都火化一空了。您的手杖、放大鏡、打字機,還有不少應該很有價值的信件,包括愛因斯坦簽名的,您的著作、一生從黑白到彩色的相片,都到哪兒去了呢? 前幾天應他們黃金什麼的邀請回去看看,屋子大體上原樣兒還有,東西,除了太老師矢部長克教授的相框,什麼都沒了。要有,就是進了屋子感覺到您跟我們共同的 歲月,苦樂相參,悲喜莫辨。已經很久很久不肯打這兒過,那樣的殘敗,讓我驚慌失措。
  就是咱們家人都還在的日子,景色也常常變化。失業的 姑丈,在院子裡圍上鐵絲網,隔成幾塊,用來養雞。來亨白、羅島紅、澳洲黑,還有黑白相雜的蘆花,成群的養過,但是不走運,接二連三的雞瘟,連我們小孩幫著 殺,都趕不上牠們一個個倒下死去的快速。院子裡養過七、八隻大狼狗,因為老狗生了小狗,我們全家都捨不得讓牠們骨肉分離。您愛養花,曾經在院子裡搭起棚 架,院子裡單是玫瑰就有十幾種,棚架上開的花都比湯碗還要大。您得意的在院子裡來回的走動,哼著胡亂自編的小調,南瓜子殼在花間道路上嗑了一條彎彎曲曲的 雪白,楊家駱楊叔戲稱「馬路」。姑媽背著您抱怨說都花在花上,天涼了孩子的衣裳怎麼辦?姊姊說我們就躲到花裡去。
  您最討厭早上遲睡不 起,自己起個大早,就在您講的「廊下」穿著大拖鞋走過去又走過來,踢踢拖拖的,讓大家都不能睡,還放屁,好響!我們小孩兒躲在被窩裡偷笑。我們原先的小泳 池不見了,但是我記得您在裡頭養的那麼多的睡蓮,紅黃紫白襯在墨綠的蓮葉上,清早綻放,黃昏收歛,您穿著日本浴衣,坐在池邊兒,搖著一把紙扇,深沉的水裡 魚影晃動,我們跟客人也在池邊看花看魚。那是我少見的您幸福的畫面,在我很小很小,姑媽他們一家還沒有搬來的時候。
  往後院通道上的青果 樹現在成了參天巨木,幾十年了,都沒有再嚐到那些酸得人眼鼻都會縮成小籠包也似的果子了。您曾經在花房跟院裡大樹上,用蛇木栽了許多從蘭嶼帶回來的原生蘭 花。許多是日本時代足立教授栽的小樹苗,到了我們住進去漸漸擴展得綠蔭蔽天。高高低低許多鳥巢,從不避人,因為不傷鳥雀是我們的家風。那個時候巴掌大的, 美得讓人恍神的蝴蝶總是一對對的在花間飛舞,長夏的蟬鳴和著晚風帶著我們進入夜晚,那個時候,紗窗外,又爬滿了許多不同花色,逐光而來的小瓢蟲,還有想要 吃掉牠們的壁虎跟大蜘蛛。
  家人裡住得最短的就是我了,因為咱們處得不痛快。我走了,您高興的日子也不長,只有新婚的最初兩、三年吧?那 就是您一生僅有的俗世親情的享受了。頓然之間大學強迫第一批老教授退休,退休金幾乎等於沒有。歐卡桑也想不到會有這麼一天,要用錢就跟您要,您,一個全身 每個細胞都屬於學者的老人,又有什麼辦法?有困難您也不講,直到真的跟我明講,其實,您已經病得不輕。在這個屋子裡,您早成了邊緣人,睡在書房裡,智力開 始退化,只能在屋子裡慢慢的挪動。但不能掙錢的男人,再老再傻也不行,窮,讓您困,更窮,讓您更困,也不知該說是幸還是不幸,腦子不明白,也許還好一點 兒,否則那個窩囊,讓一輩子要強的您怎麼受得了?
  三十多年過去了,您的名字有幾個人記得啊?雖然很年輕便蜚聲國際,又接收台大,為學校奠定發展的基石,又成立了台大的地質系。您當然不在意這些,我們家的故事就該漸漸的從地球上消失,又有什麼關係?
   記得有一天在早餐桌上,我說新聞報導說某處地震死了多少人,您說,每天造山運動海底火山爆發,死去的生物就是這個數字的千萬倍!大變動的環境裡,我們人 類沒有辦法置身事外,您這麼說。您的論述現在讓人接受了,又怎麼樣呢?他們本來就該接受的。屋子是不是您的,大概也不能依著產權來看吧?地質學家大結構的 概念,動輒百萬千萬以致數億年,板塊推移擠壓,冰河時期的變遷帶來的氣候、洋流之變化,造成的生死起落,無窮無盡。我們兒女也不是常常都想著您,我也老 了,以後想著您的人會更少。那個青田街七巷六號的辦公室裡的人,說是要發展出一種稱之為馬廷英水餃的餐點,因為您盛年的時候,一頓能吃七十個水餃。但願點 這一色餐點的人,能夠體會您為了連續作研究,只想飽餐一頓,然後是好幾頓都不用吃,專心用功。也許您以後就是以能吃揚名現代社會,其它的,連我都不明白, 還能談什麼?
  您要是知道了有這麼樣的變化,在另一個世界,一定會長笑不絕吧。但是沒關係,爸,我們幾個人總有了個可以回味從前,懷念您這個很不一樣的長者的根據地。您說,咱們家是不是真的走運了,爸?(寫於二零一一年父親節)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956

Trending Articles


Vimeo 10.7.1 by Vimeo.com, Inc.


UPDATE SC IDOL: TWO BECOME ONE


KASAMBAHAY BILL IN THE HOUSE


Girasoles para colorear


Presence Quotes – Positive Quotes


EASY COME, EASY GO


Love with Heart Breaking Quotes


Re:Mutton Pies (lleechef)


Ka longiing longsem kaba skhem bad kaba khlain ka pynlong kein ia ka...


Vimeo 10.7.0 by Vimeo.com, Inc.


FORECLOSURE OF REAL ESTATE MORTGAGE


FORTUITOUS EVENT


Pokemon para colorear


Sapos para colorear


Smile Quotes


Letting Go Quotes


Love Song lyrics that marks your Heart


RE: Mutton Pies (frankie241)


Hato lada ym dei namar ka jingpyrshah jong U JJM Nichols Roy (Bah Joy) ngin...


Long Distance Relationship Tagalog Love Qu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