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44

楊肇嘉回憶錄/ 六然居存 日刊臺灣新民報 社說輯錄 楊肇嘉留真集

$
0
0

楊肇嘉

臺灣學通訊

編按:
為拓展臺灣學的閱讀對象,以及因應數位出版的趨勢,《臺灣學通訊》今年與《國語日報》共同企劃,邀請臺灣史學者與漫畫家合作,取材臺灣教育史料,製作了「臺灣兒童上學去」系列漫畫,介紹臺灣小朋友接受現代教育的歷史,希望藉由臺灣史學界與漫畫家跨界合作方式,讓更多小朋友可以透過閱讀漫畫,認識臺灣的歷史,扎根臺灣史教育。除了漫畫外,並嘗試將系列中的<老古董上學去>,由漫畫再後製成動漫畫。
在國內動漫畫、漫畫的閱讀環境,普遍缺乏以臺灣史作為主要題材的創作作品,我們希望藉由您的按讚及分享,讓更多兒童、少年可以觀看到此部動漫畫,並鼓勵更多漫畫家一起投入臺灣史動漫畫的題材開發,創作出更多臺灣史動漫畫作品,深根臺灣學。
臺灣近代化教育起源1895年,今年適逢120週年,由國立臺灣圖書館與國語日報社製作的"臺灣兒童上學去"專欄,為小朋友介紹臺灣小朋友接受現代化教育的歷史。
YOUTUBE.COM


楊肇嘉回憶錄

此書為60年代的著作 細節很缺 譬如說去日本請願 (林獻堂領導)歡迎者所唱的歌

在臺灣近代史上,楊肇嘉先生是一位顯眼的知識分子,也是一位實事求是、致力建設的官員。為了民族運動,他一擲千金,毫不吝嗇,以致於年收兩千多石的田地,為之變賣一空;為了造福鄉里,擔任省府民政廳長時,積極無畏以理力爭,迭有政績。他愛臺灣的方式令人欽仰。書中用詞正如其演講簡明曉暢,字字句句出自心之所誠然,就在他娓娓道來的篇章中,我們聽見作者正以慷慨的熱情與臺灣時空演奏出真摯悅耳的旋律。  
在本書中,對日據時代臺灣人的和平抗日活動描寫詳盡,可說是第一手資料,從中可碰觸到那一代知識份子為土地人民奮鬥的心跳。而筆者以一養子的身世,憑藉自己的勤懇與努力,終贏得養父和社會的尊重、信服,屢委大任,其人生的歷程與心境轉折,亦充滿了激勵人心的力量。



   
   


六然居存 日刊臺灣新民報 社說輯錄 1932~35(光碟)
編/著/譯者: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語文別:
中文
出版機關: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頁數/張數/片數:
1000 片
出版年月:
民國098年12月
裝訂:

主題分類:
出版
施政分類:
學、歷史與哲學
ISBN/ISSN:
9789860213799
統一編號:
4809803774
內容簡介
本史料集是繼台史博2008年完成《日刊臺灣新民報 創始初期 1932 4/15~5/31》電子書之後,再次以數位科技,完成珍貴史料的典藏,公開這批難得的史料,實有助於拓展台灣研究的面向。這批史料來自於臺灣重要社會運 動家楊肇嘉先生的數十本日治時期報紙剪貼簿。這些剪貼簿迄今仍為「六然居資料室」所有,並由家屬與六然居資料室妥為管理收藏。本史料集將這些留存超過一甲 子的剪報資料,其中所有日刊《臺灣新民報》的漢文〈社說〉以及和文專欄〈評壇〉等部分,以數位方式編輯這本電子書,是為:《六然居存 日刊臺灣新民報 社說輯錄 1932~35》。



全集系列/人物影像系列

清水六然居--楊肇嘉留真集(圖片影像集)

清水六然居--楊肇嘉留真集(圖片影像集)

張炎憲 陳傳興 主編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出版
2003年 12 月出版
訂價:2000元,304頁,(精印精裝一冊)





楊肇嘉留真集內容簡介[目次][陳奇祿序][陳郁秀序][蔡萬才序][楊基焜序][吳樹民序]
    楊肇嘉(1892~1976),出生於台中縣清水,是日治時代台灣自治運
  動史上的重量級人物。1925年,被推選為台灣議會設置請願代表,與林獻
  堂等人赴東京請頤,從此積極投入台灣人政治運動,後進入早稻田大學政
  治經濟學系。就讀期間,提攜後進不遺餘力,資助江文也、陳夏雨、李石
  樵、郭雪湖、張星賢等進入各校求學。1927年,並被推舉為台灣民眾黨駐
  日代表發動輿論,向日本要求台灣人的參政權,故有「台灣獅子」之稱。
    1930年,返台擔任台灣地方自治聯盟常務理事,提出「完全地方自治
  制」的主張。1935年赴日反對有損台灣農民利益的「米穀統製法案」。19
  37年之後,戰爭氣氛日益濃厚,楊氏舉家移居東京。1943年,赴中國上海
  經商。1945年,日本戰敗,被推舉為「台灣旅滬同鄉會」理事長,並擔任
  「台灣重建協會」分會理事長,向中國政府交涉台灣人的權益以及回台遣
  送問題。1946年,提出「撤廢行政長官公署,改設省政府,另任賢明廉潔
  之士主持省政」,而得罪陳儀。同年,國民參政員選舉,乃因故落選。19
  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赴南京提出和平解決之建議,並返台調查,但被
  隔離監視,旋坐原機返南京。1950年,出任台灣省政府民政廳長,負責辦
  理戰後首屆地方自治選舉。1962年,應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
    楊肇嘉一生,除堅持台灣人立場批判統治者,參與政治運動爭取台灣
  人權益外,楊氏幾乎散盡家財來義助文化事業,如:報紙、文學、藝術、
  體育、飛行等活動,並且大力協助許多台灣青年赴日求學,研習美術、雕
  塑、音樂、作曲、體育、醫藥、甚至飛行士等專門學科。他的文化贊助行
  動,直接或間接的促進了日治時代到戰後台灣文藝運動的勃興。這本《楊
  肇嘉留真集》便是他多采多姿的一生最真實珍貴的影像記錄,更是研究臺
  灣近代人物、殖民運動史及早期國府統治臺灣的重要資料。



       005 序一:《楊肇嘉留真集》序/陳奇祿
       006 序二:《楊肇嘉留真集》序/陳郁秀
       007 序三:為《楊肇嘉留真集》寄言/蔡萬才
       008 序四:先父的先見和對台灣的貢獻/楊基焜
       009 序五:分享台灣前輩的人生風采/吳樹民
       011 導論:影像‧記憶‧楊肇嘉/張炎憲
       019 威嚴背後的情──女兒心中的父親/楊湘玲
       023 六然居的世界──媳婦心中的肇嘉先生/楊陳秦
       031 台灣熱/陳傳興
       040 留真圖集
       289 年表
       298 徵引及參考書目
       300 謝誌
       301 「楊肇嘉檔案」整理工作報告



楊肇嘉先生是我們台灣的人傑,他在日治時期就投身台灣政治與
  文化運動,參與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加入台灣地方自治同盟,貢
  獻智慧與心血,爭取台灣人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的尊嚴;戰後出任台
  灣省民政廳長,對於地方自治的落實更是躬自規劃,為台灣的地方自
  治制度奠立良模。此外,他對於台灣文學藝術的關心和獎掖更是不遺
  餘力,在台灣文化的整建過程中,卓有建樹。
    肇嘉先生一生識人無數,經歷豐富,而且生前即親自收集、整理
  了相關檔案及資料,在其故後,子孫仍細心加以維護及保存,為台灣
  社會留下了極其珍貴的文化資產。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這次出版《
  楊肇嘉留真集》,係接受楊家家屬委託,以楊肇嘉先生生前蒐集、保
  存的豐富照片收藏為本,經由工作同仁耗費長久心力,仔細研析、辨
  識,並針對照片的歷史意涵加以解說。因此透過本書,我們可以理解
  台灣自日治時期以來的歷史與文化變遷,也透過這些曾經是楊肇嘉先
  生珍愛寶貴的重要照片,那已經消逝的歷史宛然昨日,又清晰地回到
  今日讀者的面前。我想,這是出版本書最重要的意義所在。非常高興
  看到楊肇嘉先生這批珍貴史料順利出土,這不僅是本基金會接受楊家
  家屬委託的責任,更是對台灣歷史和社會貢獻的具體成果。





 但更重要的是,楊肇嘉先生不僅獻身社會運動,也強烈關懷台灣
  的文學和藝術發展,他自日治時期以來就提供金錢扶持文學藝術作家
  ,受過他扶持的人不在少數,且後來都成為建樹台灣文化的精英;而
  他生前喜好知識、搜羅重要文獻和照片的雅好,加上仔細剪報的習慣
  ,更在無意中為台灣歷史留下了豐富的史料。
    這次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編印《楊肇嘉留真集》不僅讓我們目
  睹了楊肇嘉先生生前所蒐集保存的珍貴資料,也讓我們從中看到日治
  以來台灣政治、社會、經濟與文化的歷史原貌。
    郁秀自出任文建會主委以來,對於台灣文化的保存、整建與開創
  ,無一不戮力以赴,希望累積前人心血、鼓舞當代文化風潮、誘發文
  化生命力的再創造;同時對於民間機構主動參與文化建設,更以感佩
  之心全力支持。看到楊家家屬苦心蒐藏前人資料、吳三連台灣史料基
  金會致力於前輩檔案的整理及研究,如今第一份成果《楊肇嘉留真集
  》即將呈現在國人面前,實在倍感欣慰和敬佩。
    文化建設,是台灣人民與社會共同的責任。本書的出版融合了楊
  家家屬的無私、全體工作人員的辛勤努力以及政府的支持補助,正可
  以說明整建台灣文化需要朝野、民間與學界的攜手合作,也讓我們看
  到台灣文化富足的內涵和可貴的精神所在。


楊肇嘉(1892年10月13日-1976年4月19日),台灣政治人物、社會運動家。

目錄


[编辑]早年經歷與努力

出生於台中牛罵頭牛埔子(清水鎮秀水)佃農楊送之家,本名番兒,兄弟共十三人,排行第七。1897年過繼給台中縣清水鎮首富、前清誥授奉政大夫楊澄若為養子,改名楊肇嘉,排行第三,養母陳氏春玉無子嗣。因養父家境寬裕,1901年,楊肇嘉得以進入牛罵頭公學校就讀。1908年(明治41年)赴日本東京市黑田高等小學校就讀,隔年再轉入東京京華商業學校1917年(大正6年)楊澄若任牛罵頭區長,一切實務均由楊肇嘉代理。1920年(大正9年)地方制度改制,楊肇嘉任清水街長,向當局爭取海線鐵路經清水、沙鹿之建築計劃。

[编辑]投身台灣民族運動

楊氏投身台灣民族運動,主要是受蔡惠如影響。1925年(大正14年)楊氏不顧總督府之壓迫,代表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赴東京請願。1926年入早稻田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同時任東京新民會常務理事,並結交日本政界開明人士,厚植台灣民族運動之根基。1930年,楊氏於東京反對台灣總督府重發「阿片吸食牌照」,由新民會刊印《台灣阿片問題》發佈各界,迫使總督府收回成命。1930年林獻堂等人致書楊氏回台主持台灣地方自治聯盟1933年楊肇嘉偕同葉清耀葉榮鐘赴朝鮮考察地方自治制度。自1931年春台灣民眾黨被禁後,台灣地方自治聯盟即擔負台灣民族運動之責。九一八事變後,以荻洲立兵為首之軍部,對台人壓迫日深,至1934年台灣議會請願運動亦被迫停止。1935年總督府實施第一屆市會及街莊協議會員選舉,地方自治聯盟獲勝,不過仍未達成實質的地方自治。同年8月,林獻堂在地方自治聯盟會員大會中,提議改組為政黨,未獲通過。1936年林獻堂引發「祖國事件」。1937年4月,台灣報刊全面廢止中文版,在此情勢下,楊氏遷居東京,與林獻堂、吳三連共謀他計。1939年總督府提出米穀管理案,楊氏與吳三連等人策劃抵制。1940年1月18日蔡培火、吳三連以「反軍思想」之嫌遭逮捕,楊氏決意投奔祖國。1941年,擬取道朝鮮,轉北京,往上海,但於新義州時,被疑為重慶間諜而遭到逮捕,後由吳金川營救而出。

[编辑]戰後經歷

戰後,楊氏自上海回台,於民國38年(1949年)出任省府委員,兼任民政廳長。民國39年(1950年)辦理第一屆縣市議員選舉,善後「八七水災」。綜而言之,楊肇嘉急公好義,於日治時期助成無數台灣青年,如獎勵青年畫家(如李石樵)參加「帝展」、資助飛行家、鼓勵文學青年翻譯《紅樓夢》等。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外部連結

  • 莊永明的台灣古早味:1934811:琴韻歌聲揚鄉土
  •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