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倫曾經是文學的一大關注(穆齊爾[Musil]和納博科夫[Nabokov]的作品都是箇中例子),但此景看來已經不再。我好奇理由何在。大概是因為人們已不再把性愛視為一種準宗教經驗(quasi-religious experience),也因此不再把亂倫視為一種對諸神的挑釁。JM Coetzee
《穆齊爾散文》
作者 : (奧)穆齊爾 / 張榮昌(編選)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譯者 : 吳曉樵 / 徐暢
出版年: 2008-12-1
頁數: 338
穆齊爾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隨筆和隨筆性作品,這本選集中收錄的主要是他二十世紀初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所寫的隨筆、批評和演說稿,此外還收錄了他發表於一九三六年的自選集《在世遺作》。《在世遺作》是穆齊爾“在活著的時候親自出版”的“自己的遺作”,其中儘管包括了一些短小的敘事性作品,例如《捕蠅紙》、《換一種眼光看羊》等,這些敘事性作品同樣也是隨筆精神的一種體現,因為它們通過對細微、“渺小” 的對象的觀察體現了對人的生活和心靈的微觀世界所作的思考,這些微觀世界是對大的時代背景的映射,因此,它們的價值也許並不亞於諸如《無救的歐洲》和《精神與經驗》這樣的具有更大的關懷視野的作品。
作者簡介 · · · · · ·
羅伯特·穆齊爾(1880-1942),奧地利作家。在二十世紀現代派文學中具有重要地位。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學生特爾萊斯的困惑》《沒有個性的人》(未完成),短篇小說集《三個女人》,散文集《在世遺作》等。
目錄 · · · · · ·
隨筆
藝術中的傷風敗俗和病態
中篇小說
關於羅伯特·穆齊爾的書
數學的人
詩人之認識隨札
布里丹的奧地利人
精神與經驗
無救的歐洲或從第一百到第一千的旅行
如何幫助詩人
郊區客棧
集約主義——摘自一本給富裕起來的人們寫的未出版的藝術手冊
您在做什麼?——羅伯特·穆齊爾訪談
為凱爾的六十歲壽辰而作
弗蘭茨·布萊——六十歲壽辰
批評
畢希納的《丹東之死》
詩人在電話機旁
萊因哈特來到維也納
阿圖爾·施尼茨勒的《誘騙的喜劇》
演說
在裡爾克紀念會上的講話
詩人在這個時代——為慶祝奧地利德國作家保護協會成立兩週年而作的報告(維也納)
巴黎報告——在國際作家大會上為捍衛文化而作
論愚蠢——應奧地利工藝聯盟之邀而作的報告
在世遺作
前言
猴島
波羅的海岸邊的漁夫
通貨膨脹
馬會笑嗎?
被喚醒的人
換一種眼光看羊
棺材蓋
兔子的災難
老鼠
耳聰
斯洛文尼亞鄉村葬禮
少女與英雄
“永遠不再”膳宿公寓
房門與大門
紀念碑
畫師
一個文化問題
周圍盡人皆是詩人和哲學家
藝術週年慶典
望遠鏡
這裡真美
誰將你,美麗的森林?
受到威脅的俄狄浦斯
一個沒有個性的人
三個世紀的故事
兒童故事
烏鶇
藝術中的傷風敗俗和病態
中篇小說
關於羅伯特·穆齊爾的書
數學的人
詩人之認識隨札
布里丹的奧地利人
精神與經驗
無救的歐洲或從第一百到第一千的旅行
如何幫助詩人
郊區客棧
集約主義——摘自一本給富裕起來的人們寫的未出版的藝術手冊
您在做什麼?——羅伯特·穆齊爾訪談
為凱爾的六十歲壽辰而作
弗蘭茨·布萊——六十歲壽辰
批評
畢希納的《丹東之死》
詩人在電話機旁
萊因哈特來到維也納
阿圖爾·施尼茨勒的《誘騙的喜劇》
演說
在裡爾克紀念會上的講話
詩人在這個時代——為慶祝奧地利德國作家保護協會成立兩週年而作的報告(維也納)
巴黎報告——在國際作家大會上為捍衛文化而作
論愚蠢——應奧地利工藝聯盟之邀而作的報告
在世遺作
前言
圖像集捕蠅紙
猴島
波羅的海岸邊的漁夫
通貨膨脹
馬會笑嗎?
被喚醒的人
換一種眼光看羊
棺材蓋
兔子的災難
老鼠
耳聰
斯洛文尼亞鄉村葬禮
少女與英雄
“永遠不再”膳宿公寓
不友好的觀察黑色魔術
房門與大門
紀念碑
畫師
一個文化問題
周圍盡人皆是詩人和哲學家
藝術週年慶典
望遠鏡
這裡真美
誰將你,美麗的森林?
受到威脅的俄狄浦斯
小小故事巨人阿果阿戈
一個沒有個性的人
三個世紀的故事
兒童故事
烏鶇
Robert Musil was born in Klagenfurt, Austria-Hungary on this day in 1880.
"Believe me, what makes the human being truly free, and what takes away his freedom, what gives him true bliss and what destroys it, isn't subject to 'progress'--it is something every genuinely alive person knows perfectly well in his own heart, if he will just listen to it!"
--from "The Man Without Qualities" (1930–1942)
--from "The Man Without Qualities" (1930–1942)
Set in Vienna on the eve of World War I, this great novel of ideas tells the story of Ulrich, ex-soldier and scientist, seducer and skeptic, who finds himself drafted into the grandiose plans for the 70th jubilee of the Emperor Franz Josef. This new translation--published in two elegant volumes--is the first to present Musil's complete text, including material that remained unpublished during his lifetime.
明目讀書會:江老師、賴先生、中時副刊主編、洪老師。
台大圖書館英文本:
主要作者Musil, Robert, 1880-1942
劃一題名Mann ohne Eigenschaften. English
書名/作者The man without qualities / Robert Musil ;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Sophie Wilkins ; editorial consultant, Burton Pike
出版項New York : AA Knopf : Distributed by Random House, 1995
版本項1st American ed
I. A sort of introduction and Pseudo reality prevails -- II. Into the millenium
「 穆基(Musil)《沒有特點的人》(我知道有簡體字版, 台灣還沒人出版,書厚達一千頁「而已」。)」
hc 報告:
明目書社的每月讀書會將於四月討論此書, 由中研院江日新老師主持:4 月6日, 2006
Robert Musil 『沒有個性的人』(Der Mann Ohne Eigenschaften )張榮昌譯,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5月4日
明目書社讀書會1330-1500 Robert Musil 『沒有個性的人』(Der Mann Ohne Eigenschaften )pp.1-180【向前推進80頁】
明目書社讀書會1330-1500 Robert Musil 『沒有個性的人』(Der Mann Ohne Eigenschaften )pp.1-180【向前推進80頁】
介紹 Musil 是哲學博士。德國出版業與作家。
穆齊爾的【沒有個性的人】書影與他的本人照片。
1918,天地玄黃,羅伯特•穆齊爾的寫作陷入深深泥澤,他強烈地意識到“我”的存在之無意義。穆齊爾的疑問正是歐陸一戰後精神反思的焦點。越過歷史煙霾,重讀穆齊爾,我們還能讀到穆齊爾那具有失重感的、無所不在的困惑。
1924年,羅伯特•穆齊爾出版小說集《三個女人》(譯林出版社,2013年8月第一版),收錄了三個中篇:《格里吉婭》《葡萄牙女人》和《佟卡》。這三個小說,還帶著騎士時代留下的流浪漢小說印記,三個男性主人公分別遇到命中註定的情人,並品嚐著精神的狂歡。穆齊爾的重要性在於:他寫出了這狂歡深處糾纏不清的應有盡有的幻滅以及在此過程中顯現出來的“未來人”的特徵——一個幾乎是在內心裡完成新生的歐洲人。
穆齊爾小說中的男性,其風格是反堂•吉訶德的,重新回到嚴肅的人生軌道上,而女性幾乎是可有可無的,她們是緋紅色的佈景,可能是菱形的、柱形的、圓形的,但從來就不怎麼重要,作者用以書寫她們的筆墨往往少得可憐,這讓她們看起來接近於抽象符號。
格里吉婭是個和外來人霍莫進行時間極短暫的充滿野性的愛戀的鄉村少婦,她留在書冊裡的印象更像是一隻溫柔的母牛而不是理想的情人(事實上,“格里吉婭”這個名字確實是她養的牛的名字)。“在他吻她時,他從不知道自己是否愛這個女人,或者這是要向他證明一個奇蹟,格里吉婭只是將他和他的永恆的愛人繼續聯繫在一起的使命的一部分。”當格里吉婭的丈夫用大石頭把他們封堵在山洞裡的時候,“她呼天搶地,像頭豬”。最後,她找到出口,偷偷溜走時,工程師霍莫生機勃勃的內心枯萎了,就好像置身於一座突然倒塌的通往彼岸的橋樑上。他似乎看見過腳下的雲嵐、彼岸的風光,但最終一切歸零。尋找天使的人最後驀然發現,他關於過去和現實的迷惘,被未來的、似乎近在咫尺的光芒照亮過一下,然後,復歸到更加耀眼的內在的黑暗。“此刻,他也許太虛弱了,不能、不想返回生活中去。”
《格里吉婭》的故事,是一個黑暗的關於絕望的故事。穆齊爾有能力把這樣的故事寫得明媚動人,燦燦發光,原因在於:他隱喻的是未來人的處境,是關於長久以後——20世紀、21世紀、22世紀——的人性真實。人類作為個體的遭遇,是悲劇的材料;人類作為整體的出路,是沉思的基礎。對人的整體轉向的關注,永遠只有隱語和猜測,只有創世紀的熱情和聖徒般的沉醉才能持久。穆齊爾的創作旨歸,解釋了他作品中同時存在的熱烈和冷酷,也揭示了他審視內心幻影的快得無法追踪的風俗畫描寫的意圖。那不是紀實與再現,而是為未來之人立此存照的預備。這小說中的靈魂,對1918年的歐洲是陌生的,對2018年的歐洲也將是陌生的。
1918,歐洲文藝關於才子佳人的天真幻想和一戰的毛瑟槍、大砲同歸於盡,其慣於向外部世界擴張的精神質素也遇到致命打擊。“人”所創造的文明和他暴露出的野蠻一樣令人懷疑。人們厭倦了無休無止的英雄冒險和聖靈降臨的傳說,開始意識到現實人隱藏於內部的悲哀及其通往解救之路上必然遭遇的絕望。1918年,穆齊爾在一篇文章裡說道:“我們也許可以形容詩人是這樣的人,他 強烈地意識到'我'在世界上和在人際之間的無可救藥的孤獨”,詩人能夠起到統治性作用的對象,不是現實規則和愚蠢又頑固的倫理秩序,而是“未知物”,他解讀這“未知物”的方式就是“教人怎樣才能成為人,發明內在的人” 。這個由新的詩學原則而不是由科學邏輯所發明的新生之人,我稱之為“未來人”,他的一切都在未知範疇,但卻並不是“為'好人樹立豐碑,神化理想'的歌手”,而只是他自己,一個永恆孤獨的個體。未來人值得書寫的人生故事,不是一系列相連的經驗,而是內在世界崩裂後的碎片,在這種世界結構裡發生的人類運動,造就的是一個又一個孤立的心靈“變體”。為避免誤解,穆齊爾說,這是一個屬於“心靈”(使命感的)而不是“心理”(科學認知)的領域。
穆齊爾的寫作視角,是一個供人觀察人性沉降和自我拯救的視角,由此引發出來的主題則是——未來人的困惑。在男女兩性構成的世界裡,女人是映在鏡子裡的天使,男人是被其引導著前行的懷著永恆困惑的兒童,一直在成長,也一直沒有長大。作為男人的困惑,這是人類困惑的一個側影及其被遮蔽的脆弱。
帶著“穆齊爾困惑”存身在世的三個男性主人公,有多少膽怯,就有多少果敢,有那麼令人痛恨的多疑,又有那麼感人的敏銳和覺醒。從中,現代人可以看到靈魂波動的圖譜。
這個世界沒有英雄,卻從不缺乏天使。《格里吉婭》《葡萄牙女人》和《佟卡》,三個小說,三個天使。穆齊爾使用了粗野的近乎於抽象的線條,令人驚訝地賦予她們天使才有的美麗,和男子的搖擺猶疑不同,穆齊爾式的帶著抽象視覺效果的女性人物其實是最為堅硬的生命現實,看似無足輕重,實則策動了整個世界的運轉,給碎片化的物質世界帶來母性的、柔和的調解,並使之得以成立。和男性相比,穆齊爾的思考愉悅顯然是偏重在女性身上的,而筆墨方面的明顯失衡,大約就是穆齊爾展開寫作時的計謀。這種難以置信的對比藝術在充滿壓抑和愉悅的畫面同時呈現的時候就更加清晰,從而在男性主人公的意識世界裡不斷喚起沸騰、 急湍的情緒落差。
用明暗兩種色調彈奏人類靈魂,具有隱語和自明特徵的寫作意圖,稍顯過分的簡潔和疏朗,這都使得穆齊爾不是那麼好懂。他寫的是一部關於未來的史詩,只是略顯晦澀而已。這個曾與喬伊斯、普魯斯特並稱為歐洲文壇三傑的奧地利作家,也許從未獲得充分評價。
穆齊爾的困惑,將在沉默中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