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智慧人物訪問錄 | |||
透過本書我們能和當代最傑出的人物作知己式的談話,這些詩人、哲學家、科學家、政治家、藝術家們,他們以自己的話親自告訴我們生命對他們有什麼意義,是什麼東西在鼓舞他們前進,同時也提出了一些對後來者必要的引導。 《當代智慧人物訪問錄》文星版,頁32 有一句: "他(案:蕭伯納)的這一段忠告簡短而 親切有力而坦白,活像一頭驢子在奔馳。 (ass's gallop)" 現在近半世紀之後,我們可查出受訪者 Sean O'Casey (1880-1964)的都柏林俚語的ass's gallop的意思是"一段短時間",不過沒有原文,不懂得脈絡下的意思。猜想可能是:用人生短、快、甜美的慣用語來形容蕭伯納的來信之體驗。
Autobiographies II: Drums Under the Windows and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sbn=0571283748 Sean O'Casey - 2011 - Biography & Autobiography Drums Under the Windows and Inishfallen, Fare Thee Well Sean O'Casey. my Journal made the ... Short and sweet, like a Christian ass's gallop! Hogan addedThe New Partridge Dictionary of Slang and Unconventional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sbn=1317372522 Tom Dalzell, Terry Victor - 2015 - Language Arts & Disciplines 71, 1968 ass's gallop noun a brief period of time IRELAND • Mr. Wise had certainly perked up a lot in the initial months of his working in the shop, this had been ..... Maritime—it's out in the street—and snaked over to a wineshop for some cheese and vin rouge and was back on the train again as quick as an ass's gallop. 林衡哲撰 (2007.10.12寫於臺北關渡) 錄自「醫聲論壇」部落格2007年10月19日我在1960年進入臺大醫學系醫科就讀,我跟其他同班同學最大的不同是,在我進入醫科以前,有整整一年的人文教育訓練,雖然我在建國中學念的是甲組,我卻保送東海外文系,在這一年中,我從東海開放式的圖書館中,借了很多書來看,種下了我對音樂、文學與哲學的永恆興趣。我曾經坐過七個小時的火車,由臺中到臺北聽波士頓交響樂團的演出,終身難忘。並寫下生平第一篇樂評,獲得恩師魯實先的好評,從此培養音樂欣賞的嗜好。因為好的音樂會幾乎都在臺北,因此我才決定重考,很幸運地一次就考上臺大醫科。考上臺大醫學院醫學系之後,很快就搬入八個人一間的臺大第七宿舍,那時我是貝多芬迷,經常放唱片給室友聽,後來不少室友日後也變成古典音樂迷。那時我家境並不寬裕,我為了多賺學費接了很多家教,最高紀錄是同時有五個家教,賺來的錢大部分都花費在買書、買唱片和聽音樂會上面。記得大一時,就買了200多部書,其中包括我日後翻譯的《羅素回憶集》和《羅素傳》等。因為教科書都是原文書,功課相當忙,但還是常去外文系旁聽Ohara神父的「西洋文學概論」和哲學系殷海光的「邏輯分析」,以及虞君質的「美學」和方東美的「人生哲學」等,當時臺大醫學系完全忽視人文教育,這些課就等於是人文教育了。記得在第七宿舍時,同班同學洪芳彥住我隔壁寢室,他一有空就約7、8個同學談天說地,就像古代文人雅士的「清談」一樣,或是類似愛因斯坦與好友組成的「Olympia club�������������,大家互相腦力激盪,是大學七年中較為難忘的片刻。剛升上大三時,系上迎新會上���話劇用的是李曼槐教授的劇本,以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協奏曲為背景音樂,我在裡面客串了一個「詩人」的角色,戲份不重,但角色似乎頗為搶眼,也與我的個性相符,所以演完話劇之後,我就自然而然多了一個「詩人」的雅稱,最近我們同班同學畢業四十週年舉辦阿拉斯加之旅,我正式把「詩人」的雅稱移贈給退休後變成「大詩人」的曾博義同學。在醫學院繁重課業壓力下,文學與音樂是我生活中最佳調劑與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但是在思想上,對我啟蒙最大、影響最鉅的卻是《文星雜誌》。我們那一代很多大學生都是看《文星雜誌》長大的,儘管課業繁重,每個月到了雜誌快出刊時,我就開始充滿期待,非得先把最新一期的《文星》看完,才有心情去準備醫學院的功課。蕭孟能創辦的《文星雜誌》最大的特色是,每期介紹20世紀世界性的人文大師,例如羅素、史懷哲、卡薩爾斯、愛因斯坦、畢卡索、史特拉文斯基等,打開了西方人文思想的一扇門窗,讓我無形中接受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洗禮,即使到現在我仍然是人文主義與自由主義的信徒。所不同的是,我想以西方的人文主義為基礎,來催生臺灣人文主義與人文精神的再生運動。 大約在我大四時,蕭孟能邀請李敖做《文星》主編,他一接手,便大膽用胡適做封面人物(文星55期)。我中學時代就是胡適迷,但這一期所介紹他的「杜威思想」、「易卜生主義」、「紅樓夢研究」等,對我都沒有太大的影響,反而是他說過的一句話:「與其在課堂上誤人子弟,不如翻譯出一部世界名著貢獻來得大。」,影響比較大。那時我為了學費兼了不少家教,也許是受胡適這句話的影響,我也頓悟:「與其做家教誤人子弟,不如去翻譯一部世界名著貢獻會比較大。」於是大四暑假辭去所有家教,專心翻譯一本當代智慧人物訪問錄,其中不少人物如羅素、卡爾薩斯、佛羅斯特等都是《文星》的封面人物。譯完之後,大五暑假重抄一遍,才送去文星書局。那時我並不認識蕭孟能與李敖,等了半年之後,於1966年6月才正式由文星書局出版我的處女譯作《當代智慧人物訪問錄》,並得4,200元稿費。那是我一生中最愉快而難忘的賺錢經驗,當時我正因十二指腸潰瘍住院,看到自己的新書出版,似乎病也痊癒了一半。經此鼓舞,我再接再厲又翻譯了2本羅素的書《羅素回憶集》和《羅素傳》,本來是要給文星出版,但那時國民黨保守派正在圍剿文星集團與殷海光,連羅素也殃及魚池,因此蕭孟能告訴我,他雖然很想出這2部書,但可能會使我成為黑名單人物而無法出國,如果交給其他出版社也許就不會有問題。後來我因常去長榮書店買舊書,而認識了張清吉先生,他雖以賣舊書起家,但也開始做出版,只是他出的書水準都不是很高,於是我把2部譯作交給他,並慫恿他創辦一套高水準的世界名著譯作,定名「新潮文庫」。張先生因從未出版這種高水準的書,因此先出版《羅素回憶集》,想不到三個月賣出5千部,為「新潮文庫」奠定了良好的根基,於是三個月後再出版《羅素傳》,果然又是洛陽紙貴,使張先生對這種高水準的譯作產生極大的信心。接著我與同班同學的廖運範醫師(現為中研院院士,國際知名的肝病權威)合作編譯了《讀書的藝術》,因為我要出國進修,我本來想譯的「佛洛依德自傳」,就交給廖運範譯出,開啟了臺灣佛洛伊德與佛洛姆風行的時代。我從臺大醫學院畢業到1968年出國前,一口氣替「新潮」編譯了六本書,包括《傳記文學精選集》等,領了一筆在當時看來為數不少的稿費,買了一張單程機票飛到美國紐約,開始我三十年的旅美生涯。出國之後,我自然選好書給「志文出版社」,請高手譯出,例如《白鳥之歌》等,而廖運範醫師也結合臺灣醫學界的理想主義者,例如賴其萬、林克明、胡海國、文榮光、葉頌壽和王溢嘉等分別譯出佛洛伊德與佛洛姆等精神分析大師的著作,並創刊了《當代醫學》雜誌與出版醫學書的井橘出版社。而後來王溢嘉又率領一批生力軍創刊《健康世界》,並大量出版健康方面的叢書。四十年來,「新潮文庫」已出書500種,實現了當年胡適大規模翻譯世界名著的夢想,創造了戰後臺灣出版史上的奇蹟,把西方第一流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的作品介紹到臺灣來,在七十年代獨裁恐怖政權下,替臺灣社會開了一扇「世界之窗」,使無數茫然畏縮的年輕心靈得到一陣春風、一道陽光,為臺灣文化界的現代化與民主化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新潮文庫」可以說是繼蕭孟能的「文星叢刊」之後,影響現代臺灣思潮與年輕學子最深遠的一套書,我很欣慰,在臺大醫科七年的生涯中,有機會與同班同學廖運範,共創鍾肇政所謂的「新潮文庫」的時代。這是我大學時代最值得懷念的事。出國之後,受吳濁流、蔣渭水、賴和等人的影響,才發現多采多姿的臺灣文化,因此,1993年我在美國催生了臺灣文庫,出版了42部臺灣傳記及文化名著;1998年落葉歸根,在臺灣成立「望春風出版社」,希望能以臺灣優先的精神,開創國際化、人文化、本土化的臺灣新文化,並期待21世紀的臺灣能邁向創造「文化奇蹟」之路,成為東方文化的精神重鎮,並落實臺大校友蔣渭水的夢想,「有第一流的文化,才能創建第一流的國度。」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實現前輩校友蔣渭水之夢。 |
↧
《當代智慧人物訪問錄》ass's gall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