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44

莊永明先生蒐藏展 ; 《台灣記事》《台灣醫療史》《活該如此:莊永明七十自述》

$
0
0






台灣庶民史專家莊永明12日在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舉行《活!該如此》新書分享會,73歲的他寫下40餘年來踏查大稻埕、八芝蘭和大龍峒等台北老街的心路歷程。(陳芷若攝)


1942年出生的台灣庶民史專家莊永明,看盡台北大稻埕的歷史變化,受老前輩影響,培養豐富創作資源,莊永明認為自己集「天時、地利、人和」於一身,自己就是一部活的台灣課綱。12日發表新書《活!該如此》,73歲的他寫下40餘年來踏查大稻埕、八芝蘭和大龍峒等台北老街的心路歷程,為台灣歷史留下寶貴紀錄。

新書分享會開場用三味弦彈奏台灣歌謠望春風,而望春風的作詞人李臨秋就是莊永明的鄰居。(陳芷若攝)


莊永明12日在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舉行《活!該如此》新書分享會,書內以個人回憶錄方式,為近45年的文史研究生涯下了註解。莊永明以歷史見證人的身份留下自述,回溯時間超越自己出生的年代,用許多第一手史料,將台灣歷史用最貼切、不偏頗的角度去刻劃。莊永明表示,生命本來就是個驚奇,活著就是要超越現實,他仿造明末清初才子金聖歎的《不亦快哉33則》,在書中寫出33則生命的軌跡和人生的責任。



累積50幾本著作的莊永明,是從大稻埕打開書寫台灣歷史的第一步。他認為台灣社會或政治人物對歷史的態度,普遍不求真相,只擷取對自己有利的部分,讓人相當感傷。從未受過正統史學訓練的莊永明,經常從自己蒐集的史料中推翻歷史公案。

莊永明認為集「天時、地利、人和」於一身,自己就是一部活的台灣課綱。(陳芷若攝)

對於歷史與古物的熱愛,莊永明表示,他想將大稻埕照片及收藏集合成一本書,以出生地大稻埕出發,重現城內舊事風華。

台北霞海城隍廟管理人陳文表示,自己為莊永明老師感到驕傲,他為歌、為藝術辛苦找了許多歷史資料,並將其寫成文字記錄。對於莊永明在書中最後詢問自己是否為孤獨的人,陳文落淚回應,「我想你不會孤獨、不會孤單,因為我們是朝著您的腳步前進。」

台北霞海城隍廟管理人陳文,哽咽地為莊永明老師的付出感到驕傲及感謝。(陳芷若攝)
莊永明簡介:


1942年出生於茶香歲月之大稻埕,為國內知名台灣文史專家,同時被公認為台灣民間史料收藏最博雜、豐富的研究者之一。

1970年代崛起於文壇,陸續在報刊雜誌發表文章。1982年,應《中國時報》之邀,撰寫「台灣第一」專欄,而享有「台灣第一」的稱謂。從《台灣第一》、《台灣紀事》、《台北老街》,到《台灣鳥瞰圖》、《台灣醫療史》以及三大本《台灣世紀回味》等,至今共出版五十餘本著作。其中台灣歌謠是他的最愛,出版有《台灣歌謠追想曲》、《台灣歌謠──我聽 我唱 我寫》,以及有聲書《台灣歌謠尋根》等。

除了蒐集台灣文物、書寫台灣主題專書外,足以自傲的資歷為擔任「大稻埕逍遙遊」文史導覽長達十年之久,超過10,000人次跟著他一起上街走讀。其老家「莊協發柑仔店」已被列為台北市定古蹟,以策展、講座、老街導覽等方式,活化古蹟,推廣文史。


旅行基因‧觀光密碼─莊永明先生蒐藏展

文、圖/台北市文獻委員會提供
旅行在古早的台灣是很困難的事,那時沒有鐵路,也沒有高速公路,當時從台北出發到高雄,可要花上十多天!直至1908年修建完成西部縱貫線鐵路,各車站節點的設立、旅遊指南的編印、新地標的建置,重新塗寫重組了台灣地景,制度化的建立改變了台灣旅遊型態,「觀光旅行」的觀念開始在台灣萌芽。到了1970年代無煙囪工業興起、十大建設逐一完成,以及國家公園的設立、解嚴、開放兩岸探親觀光等,各縣市在文化產業政策下發展地方特色,今日國民旅遊風已跳脫鐵道束縛進入公路小徑,台灣觀光已是十分多樣化了。

台北市鳥瞰圖

台北市鳥瞰圖

本展以莊永明先生收藏的文物為展示重點,包含通車紀念郵摺、旅行郵票首日封、旅行案內指南、觀光行旅地圖等相關文物達2百多件。
莊永明先生長年鑽研文史,對歌謠俚語、庶民生活、歷史佚事與民俗活動如數家珍,收藏的文物書籍多不勝數,堪稱保存豐富史料的「台灣通」。本展希望藉由莊永明先生豐富的個人蒐藏,以老台北的觀光歷程出發,從歷史脈絡細看台灣觀光,透過旅行元素,一一訴說其時代記憶,重現自日據以來台灣觀光的發展記錄,開啟人們對於觀光記憶的歲月密碼。
大船入港‧觀光起步走
日據時期台灣與日本之間定期往來的航線,是台灣「觀光旅行」的第一步。1930年代開始有人組織團體旅行到日本觀光,當年有能力參加旅行團的台灣人,都是屬於經濟能力相當優渥的商人和仕紳階級。1935年為期50天的「始政四十週年記念台灣博覽會」更是達到高峰,不僅吸引了2、3百萬人與會參觀,官方政府也藉機向日本地區推廣「台灣旅遊觀光行程」,針對不同的路線及客層,規劃出「遊臺5 日行程」、「遊臺7日行程」、「遊臺9日行程」及「遊臺12 日行程」等行程,套裝行程的旅行概念在此已逐步萌芽。
火車快飛‧鐵道環島遊
1908年基隆到高雄間的縱貫線鐵道全面通車,雖然當時火車票價不便宜,從台北到台南,三等票價就要花費一個臨時工半個月的工錢,但是卻也從中體驗了旅行趣味。1979年縱貫鐵路電氣化完成,北迴鐵路和南迴鐵路相繼通車,形成環島鐵路網。高鐵通車後,北高之間的旅行時間更是再縮短為90分鐘,整個台灣西部成了「一日生活圈」。我們以3百公里時速南北高速賓士,觀看台灣的方式,也和一百多年前縱貫鐵道全通時有很大的差別,「體驗台灣」變得更加多元、豐富。





劉美蓮的相片。


給「莊永明」熱烈的掌聲!

1975年我師大音畢,開始看到雜誌(從小冊到大冊到報紙),有人寫〔台灣歌謠故事〕,很敬佩!偶爾音樂會碰到象牙塔內的老師們,難免想問一下,結論是:〔對本土歌謠100%一問三不知〕,還有人非常非常科班門戶地問:這位「莊永明」是我們師大第幾級的呀?&:這是流行歌耶!&:遣詞用字很不科班耶!…&…!

《台灣第一》由【文經社】出版(發行尚未成大名研究者的第一本書,應特別表揚出版社),剛出爐時,我還是高收入的鋼琴名師,許多高尚又崇洋的音樂文化人都收過我郵贈的《台灣第一》。


接續的《台灣紀事》、《台灣名人小札》、《台灣鳥瞰圖》、《台灣歌謠尋根》……都在我家書架上,記得有次我緊急電話求助莊老師,因為,我書架上的書,已忘記被誰借走啦!

十幾年後,長江後浪推前浪,開始有年輕人在媒體指責莊永明的錯誤,記得我罵過李〇〇,或許罵得有理,日後在金曲獎評審見到,他還很懂得尊敬「偶有小錯」的老人喔!

阿扁當市長時,文化局只是籌備委員會,由新聞處長羅文嘉做主(其實,應由副市長統籌),當師母的我也鄭重提醒他:「真正值得聘請與諮詢的文化局籌備委員,應是〔戒嚴時期〕就孜孜不倦碌力於台灣文化之人,而非解嚴後搶風頭之人」。

有次,莊老師當面訴說:阿扁見過他很多次,都還叫不出「莊先生」三個字,更遑論“莊永明”。他在1994選前被諮詢時所建言的:為台北市文化先賢塑立銅像或……,都無疾而終。只好把這個文化功績拱手送給續任的馬英九市長了,結果,文化研究者莊永明此生第一張與官方有較大關係的聘書,是馬英九市長所發的【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聘書,相信莊先生應有不方便罵人的故事。

此時,台大醫學院給他一個研究室,請他撰述《台灣醫療史》(我看他留的電話﹡123456始知),台北醫學院也請他授課,從此,我是理所當然地延續一直以來的尊稱他為「莊教授」、「莊老師」!

我也曾傳遞「音樂人的尊敬」給陳郁秀女士,在她還沒當官,就拿官方超級預算做「台灣音樂百年」時,雖不得不與夫婿盧修一立委親訪莊老師,卻大啦啦地、不尊重前輩的研究,諸多引用也顯現錯誤,以及〔不尊重著作權〕(這我可是大啦啦打電話到系主任辦公室的)!文章也只稱拓荒者為「民間研究者」或「庶民文化」或「內心瞧不起人/都市人看鄉下人」的用字與語氣。

更多的故事,莊教授陸續寫在【文訊】的專欄,今賀喜集結成書!請給【終身台灣文化研究者莊永明】熱烈的掌聲!



〈心路?筆痕?書影〉  
歷史今天 今天歷史◎莊永明《文訊 》2月號/2014 第340期 




2011年1月26日星期三


台灣醫療史──以台大醫院為主軸

《台 灣醫療史》封面,大圖為日本時代台中州霧社的原住民孩童接受齒科治療,左上小圖由上而下依序為:馬偕宣教時為民眾拔牙、創設台灣第一家私立婦產科醫院 (1920年創立)的高敬遠醫師於1917年擔任醫官時檢查病患的情景、1960年代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支援設立的「牛奶站」發放奶品情景。
﹝自序﹞

一九九三年,我為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撰寫「台灣先賢先烈專輯」的第一本書《韓石泉傳》問世之後,韓石泉哲嗣韓良誠、韓良俊昆仲即建議我再接再厲,執筆寫出台灣第一本的「台灣醫學史」——其實當時我正想加快速度,把已經寫作有年的《台灣歌謠傳》趕完。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在韓良誠醫師力薦之下,經戴東原院長允諾,我進駐了台大醫院東址大樓02—64的一間小研究室,「無業遊民」突然之間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辦公室,欣喜之情,可以想見,唯一缺憾的是它沒有一扇窗戶,可以調適工作疲憊的視力。

當初的計劃,是以一年的時間,完成一部以台大醫院為主軸的《台灣醫療史》,之所以會捨去用《台灣醫學史》之名,當然是諸多學術領域的探討,我沒有能力介 入;其實作業之前,我對醫療知識,也是一張白紙,要以有限的「史學」知識,去建構一部醫學歷史,自然困難重重,所以每天窩在小空間的研究室,總是抱著惶恐 的心情;「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堪以比擬我盡力收蒐資料的用心。

我在一九九五年年底,依照原計劃完成了三十萬言的初稿,上半年也為台大醫院慶祝一○○週年院慶所編撰的兩本紀念集:《台大醫院壹百年》、《台大醫院百年懷舊》,盡些綿力。

《台灣醫療史》這部著作,最早的安排是在一九九六年六月二十日出版,但卻因故延誤了下來;還好,《台灣鳥瞰圖》一書的出版,沒有使我在這一年的個人「寫作年表」上留下了空白!

《台灣醫療史》終在台大景福會首肯下,決定出版此書,對於醫界耆老的關心,感激不盡。

我以一○○個章節來處理此部「台灣醫療通史」,絕非刻意湊合,其實我執筆之前,曾幾度向莊哲彥、韓良俊兩位醫師表示:我如果能完成九十九個章節,就可算對 這部著作,有了「交代」,因為「九十九」代表的是未完成的著作,也正是我「能力」所及之處,要構成百篇的「完美」台灣醫療史著作,期望將來有心人去完成。

以百萬言,甚或千萬言,都不足對台灣醫療歷史的演進,加以詳盡紀錄,因此我以三十三萬言左右寫出的《台灣醫療史》,必然有挂一漏萬的現象,但相信已盡了 「拋磚引玉」之責;我所臚列的一○○個章節,正是一○○個「題庫」,可以提供有志者選擇其中的一個題目,做為研究對象,繼續做深入追蹤,完成一○○篇論 文、一 ○○本著作,甚至更多,那台灣醫療史不僅可成為顯學,而且可以彰顯於台灣史!

近幾年來,個人有幸應邀在台北醫學院講授「台灣百年醫學史略」,發現一般年輕的醫校學生,對人文知識探求的熱忱,每下愈況,此種現象,現代所謂「新新人 類」,莫不有此「症頭」,這本非「通俗」醫療史,所期望的是能成為對症下藥的「藥方」,因為它絕非「難讀」,更不是不容易入口的「苦藥」,應該是人人都可 以清爽入喉的人文書籍。

衛爾康大藥廠創始人亨利.衛爾康創設了「衛爾康醫學史研究機構」,它庋藏的西方醫學史料,使它成了世界醫學史研究的重鎮,研究者和參觀者,無不以朝聖者的 心情去「挖寶」;「台灣學」逐漸被重視的今天,「台灣醫學」必然也將成為重要的研究對象。雖然台灣難有可能成立像「衛爾康醫學史研究機構」這種世界級的醫 學圖書館,但是總應該有一座一定規模的台灣醫學專業史料典藏館和圖書館,此為我在撰述這部書,蒐集資料過程中,經常懷抱的一個夢想。

醫療史料蒐羅維艱,而且醫學術語的解讀,對我個人來說,也非易事,如今,我竟能完成此一「雙難」的工作,信心全來自於眾多人士的熱心鼓勵;多謝關懷此書的 所有朋友們,您們的付出,我永遠感激在心。恕我無法一一列出各位的大名,倘使本書能獲得些許好評與肯定,則我堅持大家一齊來分享,畢竟這本書是「群策群 力」的成果,而我只不過將它寫出來而已。

(莊永明謹序於台大醫院東址02—64室)

﹝目錄﹞
序言/林國信
自序
【明清篇】

1美麗台灣   水土埋冤   2東寧建國 初有儒醫   3清領台灣 唐山過台 
4救卹事業   附設醫療    5法軍犯台 台北建城   6台灣建省 醫局初設
7門戶洞開   西醫來台    8府城行醫 新樓創院   9熱帶醫學 打狗濫觴
10神學教育 視障學校  11淡水行醫 寧願燒盡   12彰化醫館 割膚救人
13侵入牡丹 初嘗熱病
【日治篇】
14台灣淪日 病院創始     15台北府城 日人島都     16軍管病院 制度變更
17領有台灣 普設病院     18據台初期 總督頻更    19水道工程 公衛施設
20兒玉後藤 鞏固統治     21內外兩科 再行分部    22遷院城內 規模更新
23「鬼界之島」瘟疫流行 24公醫規格 建立醫網    25赤十字社 設台支部
26醫事雜誌 醫學會誌     27醫學會議 學術研討    28公衛諮詢 頒令法規
29管理漢醫 實施西醫     30按摩針炙 專業管理    31番地調查 山地醫療
32征討番社「理番」醫療 33護士工作 女子天職    34產婦人科 開創維艱
35產婆講習 助產培訓      36研究機構 中央統轄    37藥理研究 成績斐然
38民眾反毒 更生戒毒     39官立醫院 漸次轉型    40衛生教育 宣導活動
41南進策略 熱帶醫學     42醫師養成 招生不易    43改辦醫校 醫院遷址
44醫校授課 聲譽漸隆     45衛生總督 醫校校長    46景福新址 建築宏壯
47開明作風 校風自由     48醫校學生 時代前鋒    49服務社會 成就斐然
50山地醫官 宿命不同     51熱帶醫學 醫專設置    52台日共學 醫校分制
53創設大學 議論分歧     54台北帝大 醫部成立     55醫學雙軌 兩校並存
56台北醫院 移交帝大     57內科講座 三大主題    58外科講座 設置兩部
59同窗成會 團結校友     60南方醫學 幾成顯學    61戰爭期間 混亂學制
62戰況日緊 醫師捐軀     63頻製冤獄 醫師受迫     64盟機空襲 疏散鄉間
65恐怖戰火 波及醫院
【戰後篇】
66日本投降 帝大移交     67醫院接收 台醫出頭     68災後重建 百廢待舉
69設置專修 學籍變更     70學制更改 語言換用     71爭取編制 罷診抗爭
72疾病傳染 死灰復燃     73日赤醫院 改歸省立     74二二八劫 醫權難保
75校長院長 更動頻繁      76設病理科 立研究所    77自由學風 出國進修
78大陸隔絕 軍醫遷台      79白色恐怖 醫師受害    80衛生保健 政策薪傳
81籌設漢方 遭受撤銷     82蛇毒研究 薪火相傳     83住院醫師 清貧生活
84美援挹注 觀念丕變     85學術租界 啟迪研究    86教育體制 辦學理念
87自由職業 豈在營利     88常德之史 歷史佐證    89醫師十箴 醫師公約
90山地醫療 照顧未及     91新醫師法 步履蹣跚    92文明症群 考驗醫政
93優生保健 人口政策     94心臟外科 成果斐然    95連體分割 群策群力
96十年整建 世紀搬遷     97教學醫院 醫療建立     98全民健保 社會保險
99百年跡痕 邁向未來    100衛生大國 全民健康

參考書目
〈附錄〉台灣醫療大事記




◎歷史台灣內容節錄自莊永明先生著《台灣紀事(上)(下)》一書(時報出版社出版
),著作權屬莊永明先生所有,
http://www.rti.org.tw/taiwan/TaiwanHistory.aspx?id=353&Month=7



不知道怎麼來描述高雄市之旅的見聞。回來台北,讓我覺得車上及旅途的人口密度爆增。我約8年沒到高雄 這期間高雄幾乎有翻天覆地的改變 譬如說 捷運直接到楠梓加工區門口 多了世運體育館 許多濕地公園 美術館也努力追求高雄150年前的照片中的identity...


 .......仔細看高雄的捷運車輛,就可以知道它的構造與台北的,差異很多的。現在的覆蓋率和價格也許還不理想,但我看到通到南岡山,相信它會TRANFORM 大高雄區域的。

 我們現在在高雄的圓山飯店,它與我在20年前杜邦公司來此開會時的情況 ,變化比較少..... 台北創立60年,高雄40年,不過高雄的營業似乎大不如台北的。 他們2003年才開始有待圓訊月刊。 他們的電視台已調到為陸客和日商等最基本的台,無CNN 年代/三立新聞台,幸虧我昨晚還可以看公視的怪醫豪斯......
  
我認為旅館的經營者應該有機會以旅客身份住數十小時 ,可以了解旅客所體驗的他們種種服務究竟實際如何.......
       
澄清湖周旁蓋起大廈,不過,內部似乎縮小些,景物變成都市中的珍玩品,市民要花近百元的門票,我覺得他們應該只收象徵性清潔費,多鼓勵市民利用它.....

高雄市住的是YY朋友介紹的,我看地址誤以為是大飯店,還跟Weilly說要在lobby見。後來發現它是高檔的民宿,整樓類似20間的love hotel。裝飾是老闆收藏的古董自行車。抱怨歸抱怨,3樓面臨愛河的角度很可觀,今晨朝陽映照在電影資料館前的河流,真的很美.。我昨晚與W晚餐,嗜聽他的許多故事與觀察,沒去附近逛。今晨去河岸和碼頭走走,碰到許多單車客和運動者,這無疑是個幸福的城市。市政建設不錯---我看他們使用的木料,比較佩服此城。


此城的弱點是台灣的通病,大型雕塑品俗不可耐---可他們大樓整體牆面的通信產品的廣告很有點震撼力 (這家韓商在德國商展正推出最大螢幕的手機,據說很有些創意........規模可能是台北新生南路誠品臺大店的十倍大小,捷運車上的Kotex廣告也是整車廂清一色單一廠商廣告

 誠品高雄店似乎帶給此城一點文化氣氛---其實我們三年前到台中阿松家,他的太太和女兒是下高雄聽音樂會的。

9月1日的愛河在示範滑水

紐約時報在談論某公司總部的設計請的設計名家反而是保守有加:
Frank Gehry is an unsurprising choice to design Facebook's new headquarters - and that's the problem.
想起的是高雄市區興建中的中鋼公司的總部,很獨特又似很面熟。我們在某大樓的畫廊中咖啡廳遙望之,談的是表弟夫婦忙錄的代書業務,以及他們寵愛有加的大學生兒女,我覺得親情之網真是可能有利有弊。表弟一家介紹我們美濃的好名宿。

他們知道我60年代起就去過幾次西子灣,知道我不會喜歡中山大學已經讓該地破壞殆盡。最讓我驚訝的是,我忘記那兒英國領事館的第一代修護工作,是由家父和弟弟去負責完成的,姨丈說他們在那兒工事至少數月。

 


日期:1920/9/1
實施地方制度改革,打狗更名「高雄」



.......「打狗」成了歷史、傳說上的名詞,在1920 年今日。據台的第八任總督田健治郎,於 1920 年 7 月 27 日公布改定地方官官制,依據敕令第 218 號第 1 條規定,於當年 9 月 1 日及 10 月 1 日分別實施台灣地方制度改革,廢廳為州,將全台劃分為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五州及台東、花蓮港二廳,從此以日語同音的「高雄」取代了「打狗」。

「打狗」又有「打鼓」之稱,昔為倭寇海盜出沒之處,當地生番大族時受其擾,乃用刺竹做成圍牆,以防禦外族入侵;竹圍的番語讀如「打狗」,而得此名。 有一年,日本海盜漂流到這裡來,指著矗立港口的一座山,問此處何地?人家告訴他們是打鼓山。他們郤將「打鼓山」唸走音成了高砂(TAKASAGO),因之 江戶時代,日本人稱台灣為「高砂」。

明鄭時期(1660 年代),鄭成功部隊曾在「打狗」設置營鎮多處,如前鎮、左營等。從此漢人入墾漸多,使原住民馬卡道族人不得不棄地他遷。

1860 年,依天津條約開放淡水、安平為通商口岸,而打狗當時是安平的附屬港,也跟著對外國開放,「打狗」從此漸漸地繁榮起來。1866 年,英國更派員設領事館於港口山頭,「打狗」乃初具國際港的雛形。當時打狗市區僅侷限於港口、旗後兩岸,及哨船頭的一端,其餘都還是鹽田澤國。以後壁港 (今大水溝)為界,北稱鹽埕埔,南稱鹽埔,而今,高雄市仍保有鹽埕這個歷史色彩、地方特色的名稱。

高雄市「建市」始於1924 年 12 月,並同時成立「高雄港務所」,幾十年的建設,高雄市和基隆市並稱為台灣南北兩大港,今天高雄市是台灣第二大都市,且為第一大港。高雄「市中心」是新興的 「都會區」,因此古蹟並不多見,要尋覓「歷史軌跡」,則必需到市郊左營,因為有清一代的鳳山縣治設在此處,有名的「左營舊城」即是台灣第一座正式的城池。
高雄港八景是:旗山夕照、埕埔曉鷺、猿峰夜雨、戌樓秋月、江港歸帆、鼓灣濤聲、苓湖晴嵐、江村漁歌。今日已是工商重鎮的這個南台大都會,此八景恐將一一成了明日黃花。

-------莊永明先生著《台灣紀事(上)(下)》一書(時報出版社出版),2006,頁732-33








日期:1928/7/1
林是好因先生抗日,被迫辭退教職
月夜愁思訴衷曲
林是好在台南市第二幼稚園擔任「保姆」工作,達 7 年之久,1928 年 6 月 27 日,園長突然勸告她辦理辭職手續,林是好甚覺莫名其妙,追問原因,所得的答覆竟是:「因為妳的先生盧丙丁,思想過激,擔任台灣民眾黨幹部,從事台灣社會運 動的緣故,台南市警察當局及市役所(市政府)很不喜歡妳在幼稚園工作,恐怕會影響兒童。」

林是好以「勤務 7 年之久,未曾懶惰任事,或者有不法之事」拒絕寫辭職書,29 日,田中督學請她到「市役所」,當面強迫她自動提出辭呈,並且以如不提出辭職書,取消 7 年服務的獎金威脅,林是好還是毅然拒絕。

1928 年今日,林是好接到「市役所」6 月 30 日所發出的「任期屆滿,不再續聘」通知書,而被迫辭退。台南市民雖對此「未開化時代的連坐法」,為她抱屈,但也莫可奈何。

林是好,日據時期的姓名為「林氏好」,台南市人,1907 年出生,畢業於台南女子公學校,後進教員養成講習所;她跟台南神學院英籍吳牧師娘及義大利籍聲樂家莎樂可莉學習鋼琴、聲樂,音樂造詣頗佳;後更東渡日本,求教於聲樂家關屋敏子,藝能大進。

台灣流行歌曲萌芽時期,林是好以具有西洋聲樂基礎的「身份」,毅然投效流行歌壇,對當代流行歌曲水準的提升,貢獻不少。 「望春風」、「雨夜花」主唱人純純,即是她所訓練的歌星。由馬偕博士採譜的平埔族歌謠,後由鄧雨賢編曲、周添旺填詞的「月夜愁」,即是她的首唱,而風靡全 台。

林是好在台灣音樂風氣未開的時期,即曾舉辦多場獨唱發表會,她和屏東地區鄭有忠所創辦的「有忠管弦樂團」合作甚久,在日據時期,該團是南部頗具規模的民間西洋樂團。

林是好身為一位抗日烈士的遺孀,她承續了她的先生那種熱忱、慷慨的風範,對社會公益事業,從不後人,59 歲那年,因罹患舌癌,而告退樂壇。

「月夜愁」這首由林是好主唱的 1933 年「老歌」,而今,年輕一代視這闕曲子為「失戀歌」,早已不了解主唱者當年心酸淚水,以及鐵蹄下的民族血淚。
-----

日期:1895/7/2
日軍因平埔族的騷擾,南下軍事行動受阻
平埔族的抗日事蹟

「原本計劃儘早佔領安平與打狗(高雄),因近衛師團遲到,未果。惟佔領新竹之後,其附近土匪自稱義民,出沒沿道山間,破 壞鐵路電線,或據於村落,妨害我軍,害苦良民,我軍要加以掃蕩,又有困難,致台北人心亦發生疑懼。故不得不改變計劃,為先行鞏固北部之安全,應向南部推進 之近衛師團,令其在山地登陸,一舉掃除賊巢,以除後患後,始向南推進。因此,即使在外交上將引起不便,因無法維持治安,始致如此局面,尚乞諒察。不久前請 求增兵,其原因亦在此,至於所謂土匪,係屬熟蕃,並非中國敗兵。」

這一封電報係負責「接收」台灣的樺山總督向伊藤博文伯爵所呈「軍事行動報告」,發文日期為 1895 年今日。

「妨害日軍」南進,而使征台部隊不克推進,未能依照日本政府照會英國政府出兵日期,以「保護」留居於安平、打狗的外國人,係出沒於新竹附近「熟番」的「騷擾」所致。從這一天的「電文」見之,「熟番」不僅在台灣開發史上具有重大意義,他們也在武裝抗日史上,佔上了「一頁」!

所 謂「熟番」,指的是平埔族,它是用以別於未歸化的各高山族「生番」而言;藍鼎元「粵中風聞台灣事」論:「其深居內山,未服教化者為生番……其雜居平地,遵 法服役者為熟番,相安耕鑿,與民無異;惟長髮、剪髮、穿耳、刺嘴、服飾之類有不同耳。」魯之裕:「台灣始末偶記」……「……何為生?不與漢群,不通吾言語 者也。何焉熟?漢番雜處,亦言我語者也。」從這些文獻中,可知平埔族是漢化了的原住民。

平埔族在漢族的「強勢文化」下,逐漸被同化,因此本身文化就雲消霧散了,然而今日,「台灣文化」如果溯源的話,其受平埔族文化的影響,也不可忽疏。

台灣的「老地名」,如雞籠、艋舺、巴浪泵、大甲、打貓、打狗;都是來自平埔族語,台灣話的「牽手」、「老蔥」、「麻撒末魚」也是;嚼檳榔的習慣,和平埔族也有關,還有台灣民間宗教信仰也有源自平埔族的地方。

「台灣抗日史」所記都是漢民和高山族「揭竿起義」的事蹟,平埔族的參與被略而不提,由於這封電文,我們可以知道保疆衛土,是「台灣住民」一致的行動。
----

日期:1924/7/3
「無力者大會」在台北、台中、台南召開
勝利歸於「無力者」
第五次「議會設置請願團」於「理由書」增加「台灣官 憲對請願人之壓迫」,在東京展開活動時,由大部分「御用紳士」所組織,「台灣公益會」為了表態,發表聲明:「一部分少數台灣人別有用心,……作種種運動及 宣傳,但此係多數台灣人所不與聞者。……」,譴責參予議會請願運動的人。

在辜顯榮、林熊徵斡旋下,「全島有力者大會」旋即成立,發表決議文:

「本 島一部分少數者,不滿足於台灣文化現狀,妄為空想所驅,每於帝國議會開會時,作台灣議會設置請願。其中一部分,藉口於請願,非議台灣之制度文物,以惑人 心。甚至有破禁而觸法者,彼等敢行如是之不純行為,不但為本島前途憂慮,實為吾人所最憾之處。茲開全島有力者大會,以明如是之盲動,非本島大多數之意見, 同時鑑於時之重大,期益自重,不背於正道也。」

這些「既得利益者」的謬論,惹火了「無力者」他們決定對「偽造民意,假公行私」的「有力 者」加以反撲。1924 年今日,「無力者大會」於台北、台中、台南三地同時召開,台中一地因有林獻堂、林幼春「占台」,情況更加熱烈,中部民眾高舉「無力者團結起來」、「有力者 快覺醒啊」等大旗,雲集參加。

「全島無力者」大會發表宣言書如次:

對政治法律,毫無理解,對人道正義,敢樹反逆 之旗幟,在廿世紀之紳士階級,此種腐敗分子,料應絕滅。不圖最近有辜某,用自私自利之魂膽,敢自稱為『有力者』,倡開大會,而欲反對最合理的最有秩序之運 動。辜某既往之歷史,世所周知,固不足深責,然若任其張牙舞爪,竊恐使一般人士,抱疑惑之念。故吾人為欲喚起全島兄弟之注意,不得不為相當之表示。

「無 力者」撲滅「有力者」的偽造輿論、蹂躪正義的舉動,大為成功,誠如 7 月 5 日「台灣新聞」之報導:「無力者大會確實是正正當當的集會,一點輕舉妄動都沒有,當局雖然加以極嚴厲的監視,但始終沒有中止和解散的機會可乘。老實說,這 次公益會神氣十足地裝著有力者的架子來挑戰,是最大的錯誤,勝利確是歸於無力者。
◎歷史台灣內容節錄自莊永明先生著《台灣紀事(上)(下)》一書(時報出版社出版),著作權屬莊永明先生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日期:1927/7/4
印刷工人罷工,為維生計,至淡水河參加築堤打工
印刷工人罷工事件
日本人所經營的「台北印刷株式會社」解雇員工從不預先通知,又沒有退職金制度,員工毫無保障;而且船橋某社長以前從事採礦業,對待員工如同礦工,公司忙時,強迫加夜班,沒有訂單時,就大批裁員,使約 100 人的職工,對工作有朝不保夕的感覺。

由於公司又要將 20 名員工辭退,大家深感不安,1927 年 5 月 20 日,員工開始商議如何謀求兩全的辦法,5 天後,大家聯合一致向公司提出二個條件,並將文件交給船橋社長:

一、公司要解雇員工,須在 2 個月前預先通知,不然要支給 2 個月份的薪水給員工。

二、職工自由退職或是被解雇的時候,要就其服務年資,最少給予二個月份的退職慰勞金。

公司對勞方的合理要求,不敢刁難,答應照辦;想不到在 6 月 15 日,公司的態度轉變了,表示此事必得提交「組合總會」承認,才能夠與勞方正式簽約。員工大失所望,再行交涉又不得要領,於是決定 16 日開始罷工,公司終告屈服,答應所求。

「台印社」社長橋船某以身為「台北印刷製本同盟組合」組合長,藉口這種片面做法,恐怕會違背同盟組合規則,於是召開組合會議,就「台印社」從業員所提退職及解雇給付辦法,加以商討,決議結果,做了很不利於勞方的條文修訂,而且要將公休日予以廢除。

由於這項資方自己所頒訂不合理的修正,硬要印刷界從業員一併遵行,引起了印刷工人大譁,提出嚴重抗議,但是資方堅持不做任何讓步,於是大家決議自 7 月 2 日起實行總罷工。本是「台印社」的單一事件,而竟擴大成整個印刷業的勞資雙方爭議事件。

少部分業主不願捲入這場糾紛,而聲明退出同盟組合,承認原先勞方所要求的條件,且不廢止公休日,如「三協社」、「台南新報活版所」等是。

1927 年今日,一些印刷從業員為避免生活發生困難,來到「艋舺練兵場」的淡水河岸,向「三協商會」表示願參加築堤工作,搬運沙土,主事者十分同情這些印刷工人的 處境,除了表示歡迎他們加入行列外,還表示不論人員多少,都要聘顧,台車沙石搬運工資,也由 12 錢提升到 15 錢,於是有 200 多人齊到河岸參加工作,另有一些人則去販賣蔬菜、什貨,暫渡生計,以進行和資方的持續爭執。
-----
日期:1972/7/5
黃朝琴(1897–1972)逝
台灣觀光旅館業先驅者
台北市改制前第一任市長、台灣省參議會議長、臨時省議會及省議會議長黃朝琴於 1972 年今日病逝,享年 76 歲。

黃朝琴是台南縣鹽水鎮人,出生於 1897 年 10 月 25 日,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乃祖來台經營糖廓,凡歷三代。他年少時,放浪不羈,是一位紈褲子弟,經常流連花街柳巷,經他孀居的母親苦苦相勸,才痛改前非,負笈日本早稻田大學,研讀政治經濟科。

旅 日期間,黃朝琴在 1923 年正月號,及二月號的「台灣」雜誌發表了「漢文改革論」,他說:「最悲觀的就是漢字。」因為漢字形體難寫難認,對普及教育影響甚大,又說:「台灣的 360 萬同胞,於社會上所通用的文字,……用漢文的仍然佔大多數,若長久不快將這個漢字,改做言文一致的形式,我想現時未受教育的兄弟,絕無接觸智識的機會。」 他立訂躬行實踐的方法是:一、在東京數年,對同胞不肯寫日本文;二、寫信全部改用白話文,不拘古法,不怕人笑;三、時常用白話發表自己的議論;四、願當白 話文講習會的教員。

早稻田大學畢業後,又赴美國伊利諾大學,專攻國際公學,獲政治學碩士學位。北伐成功,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他即跑到南京,進外交部當科員,「滿洲事變」後升任日本科科長,繼調部長秘書,歷任舊金山、仰光、加爾各答總領事,及外交部情報司副司長。

由 於長時間離台,他的母親以為他業已失蹤,戰後,他以外交部特派員身份回台,全家才得團聚。以後他在仕途一直稱心如意,首先接長被盟軍飛機炸得處處瓦礫、遍 地窟洞的台北市市長,不久即領導省議會,並擔任第一商業銀行董事長,長達 25 年之久;在政壇上被視為「半山大家長」。

1963 年,他辭卸議長職務。鑒於台灣觀光事業的勃興,全力投入旅館業,以其所住花園房屋,召募股東,蓋造當時唯一能和圓山大飯店抗衡的國賓大飯店。他曾告誡其家 人說:「如無錢支付國賓帳單,就不要住進去,也不要在內飯食,更不能利用飯店的交通和洗衣等服務。」台灣民間大型國際觀光旅館今日如雨後春筍,實賴黃朝琴 創導之功。
-----
日期:1905/7/6
在1885 年創刊的《台灣府城教會報》獲台灣總督府發給許可證
百年的「大眾傳播工具」
基督教會人士所稱的「台灣第一份大眾傳播工具」──《台灣府城教會報》於 1885 年 7 月12 日發行創刊號,文字係採用「白話字」,因為教會人士認為欲推廣民眾了解聖經,「白話字」拼音是最便捷的「工具」。

1905 年(光緒 31 年)5 月,《台灣府城會報》易名為《台南教會報》,同年今日,「台灣總督府」始予這份發行了近 20 年的「大眾傳播工具」發行許可證。

《台灣府城教會報》係由英籍巴克禮牧師所創辦,它是由台灣第一所新式印刷廠「聚珍堂」所印刷,1926 年,五百期紀念特刊,巴克禮牧師曾撰文期許《教會公報》:

「創 刊當時,在中國大陸另有好幾種教會刊物,但是那些刊物現在大部分都停刊了,所以目前所出版的好幾千種報刊雜誌中,我們的教會公報的歷史最悠久。我們應感謝 上帝,祂保護我們的刊物於四十多年當中每月都能按期發刊……現在盼我們的教會公報有更多的讀者與投稿者,同時盼望大家提供經營方面的高見,使其發行越來越 廣,內容更加充實而有益於讀者。」

1928 年,《台南教會報》與北部中會《芥菜子報》合刊,成為《台灣教會報》,1932 年又先後與《台灣教會報》(台南教士會發行)、《教會新報》(高雄中會發行)、《福音報》(台中中會發行)等合刊,稱為《台灣教會公報》。1941 年,日閥下令《台灣教會公報》停刊,報社因而關閉,光復後,教會人士乃重整旗鼓,乃得於 1945 年續刊,1985 年這份「報紙」慶祝創刊 100 週年紀念。

《台灣教會公報》發行最主要的目的,誠如巴克禮牧師所說:「……報導教會消息,給眾信徒週知,藉此使大家同心協力共同為主服 務。……使閱讀者更明白聖經的教訓。」畢竟「公報」是基督徒們的「主內報紙」,雖然近年來,他們也發表了關懷政局、關心民瘼的文章,但以其「發行網」來 看,是否能稱「大眾傳播工具」,恐怕有人要存疑了。
◎歷史台灣內容節錄自莊永明先生著《台灣紀事(上)(下)》一書(時報出版社出版),著作權屬莊永明先生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

日期:1953/7/7
黃清淵(1881–1953)逝
不為「出版法」所屈的抗日文人
以「描寫支那(中國)觀感」,撰成觀光詩文「閩粵吟 草」的黃清淵,平日致力灌輸鄉人民族意識,日閥早有繩之以「法」而後快的想法,因此日本刑警藉其油印「閩粵吟草」分送親友,告發他違反出版規則,經台南地 方法院宣判有罪。黃清淵不服上訴,經高等法院覆審,以「本件上訴屬有理由」,改判無罪,判決書如次:

 ----

日期:1917/7/8
陳夏雨生
離群索居的雕塑家1930 年雕塑家黃土水病逝,台灣「新雕塑」令人有薪盡之感。這一年,一位剛入淡江中學的 14 歲學生開始摸索攝影,竟「玩」得入迷,而興赴日進入「寫真(攝影)學校」的意念;想不到 17 歲抵日後,卻只能在一家照相館充學徒,雄心未展,悻悻然返台,正為困惑於如何在藝壇闖出一條門路時,他為一尊「頭像」雕塑所懾住了,那是日本名雕塑家堀進 二所製作的其外公栩栩如生的銅像,他認為「有為者,亦若是」,做一位雕塑家的決志,由此而生;堅定的意志,陳夏雨他成功了,台灣「新雕塑」終得「火傳」, 誠如王白淵所說:「陳氏的雕塑,根據其正確的寫實主義,表現種種內心的理想,在本省雕刻界,只有他可以繼黃土水之遺志。」

陳夏雨於 1917 年今日,出生於台中縣龍井鄉。自幼沉迷於繪畫,小時候他的肖像畫,在閭里即有「聲名」。他初跨入雕塑的門檻時,都是自我摸索,但成績不惡,畫家陳慧坤認為 此「材」可雕,乃推薦他拜訪前東京美術學校雕塑教授水谷鐵,水谷收他為門徒,一年下來,他已紮實了雕塑寫實技法。為求意境的突破,20 歲轉入藤井浩祐的工作室,繼續研究。

1938 年,22 歲的陳夏雨以「裸婦」入選「帝展」(即新文展),成為留日台籍學生入選「帝展」最年輕的一位,18 年前黃水土躋身「帝展」的那年後,是 25 歲,何況陳夏雨還是「非學院」出身的。以後他繼以「髮」(1939 年)、「浴後」(1940 年)三度榮登「帝展」,25 歲即獲得「帝展」的「無鑑查」(免審查)資格。

第 7 屆「台陽展」增設雕刻部,即邀他與蒲添生入會。光復初,一度受聘於台中師範學校擔任教職,然半年後,即辭職而去,以一位「職業雕塑家」身份營生。

個性率直、執著、不阿,且具「藝術家」氣質的陳夏雨,難以適應現實社會,當他發覺這個社會與他格格不入時,只得以工作去釋悶,最後乾脆離群索居,與「世」隔絕,藝評家都無法為其「畫像」,而使他成為 30 年來台灣藝壇謎樣的人物。

1979 年台中建府 90 週年,應「台中市文化基金會」力邀,63 歲的陳夏雨方答應復出舉行生平第一次的個展,因之才得「重回」台灣近代美術史。


◎歷史台灣內容節錄自莊永明先生著《台灣紀事(上)(下)》一書(時報出版社出版),著作權屬莊永明先生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日期:1895/7/22
李騰嶽(1895–1975)生


「紅樓夢」的診治醫生


以「吾人可以從當時醫師與一般人對於某種病的看法與所抱的態度,從事疾病的研究之精神」,而對「戚本」紅樓夢人物,做「病理診斷研究之對象」,寫下膾炙人口的「紅樓夢醫事考察」之大稻埕兒科名醫李騰嶽,於 1895 年今日(光緒 21 年 6 月 1 日)生。

李 騰嶽,號鷺村,筆名夢癡、夢星,生於淡水廳和尚洲大有莊(今台北縣蘆洲鄉)。12 歲隨兄卜居大稻埕,從劍樓夫子趙一山讀書,13 歲入大稻埕公學校。1912 年考進台灣總督府醫學校,五年後畢業,進「總督府台北醫院」小兒科實習。1919 年,於台北開設宏仁小兒科醫院,懸壺濟世。

1926 年,李騰嶽插班改制的母校「台北醫學專門學校」四年級,次年以第 6 屆畢業生獲醫學士學位,還再接再勵,於 1933 年續進台北帝國大學(今台大)跟杜聰明研究藥理學,凡七載;著有醫學論文 15 篇。1940 年,以「台灣產諸種蛇毒對於含水炭素代謝之實驗研究」等六篇論文,向「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提出審查,同年 3 月獲醫學博士。

李騰嶽是位 亦醫亦儒的人物,他執醫大稻埕三十餘載,醫名遠播,且為當代傑出文士,早年參加詩社,擊?吟詩,是為「星社」中堅;他對台灣歷史、民俗、民謠、諺語,亦深 有研究,分別於《民俗台灣》、《台灣醫界》、《台北文物》、《台灣文獻》等期刊,撰述此方面的著作,受人誦讀一時。

光復後,出任台灣省醫師公會常務理事外,還於「通志館」成立時,受聘顧問委員會簡任委員,「通志館」改組為「台灣省文獻 委員會」後,他歷任編纂、委員、副主任委員,1960 年 2 月,繼任主任委員,於台灣省通志稿的修成,貢獻甚多;1975 年 4 月 23 日仙逝,享壽八十有一。

李騰嶽於 1930 年代寫有「台北竹枝詞」,凡 48 句,寫盡當年台北興衰,今日非老台北人,當不能領會其「境」;錄二首:

建昌街廢南街微,代謝何曾有是非?
今日太平最殷盛,霓虹明滅耀珠璣。(註:太平指太平町,今延平北路。)

萬華稍遜稻江優,城內居然占上頭;
長有人情疏隔憾,三分誰使劃鴻溝。(註:城內,即今城中區,為日本盤據之地。)







台灣醫療史 : 以台大醫院為主軸 / 莊永明著

臺北市 : 遠流, 1998[民87] 初版

台灣百人傳 / 莊永明著


臺北市 : 時報文化, 2000-2001[民89-90] 初版


台灣歌謠交響詩 / 莊永明著


台北市 : 偉翔文化, [民94][2005]

韓石泉醫師的生命故事 : 愛人如己的醫界典範 / 莊永明著


台北市 : 遠流, 2005[民94] 二版



莊永明:《台灣雅言巧語》(臺北:時報文化,2004年)

莊永明:《台灣諺語淺釋》 第1-10集(台北:時報文化,1991年)






「台灣非武裝抗日」的啟蒙人梁啟超應林獻堂之邀來台灣訪問





林獻堂結識梁啟超是在一九一○年,當年他先至橫濱「新民叢報館」,專程拜訪未果, ... 說:「你們這一代受著胡適、陳獨秀的影響,我們這一輩則受梁啟超的影響最大」。




特價書(不再折扣)


台灣紀事(上/下))──台灣歷史上的今天



叢書系列:生活台灣

作者:莊永明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6年












《台灣紀事──台灣歷史上的今天》是第一本以記日體方式,記載台灣三、四百年來可以記載,值得記 載,以及不能不記載之台灣人血汗和事蹟的劃歷史性鉅作「作者莊永明,曾以中國時報台灣第一專欄,介紹台灣首開記錄的人事物,而風靡讀者;他雖非歷史系、所 畢業,蒐集台灣史料圖片之多,卻為學者譽為「台灣第一」。







作 者 簡 介

莊永明

台北市大稻埕人。1942年出生;從事會計工作26年,業餘從 事台灣文史研究。著作有《台灣第一》、《台灣記事》上下冊、《台灣諺語淺釋》10冊、《台灣風情》、《台北老街》、《台灣歌謠追想曲》、《台灣名人小 札》、《台灣先聖先賢傳──韓石泉》、《傳唱台灣》、《島國顯影》、《呂泉生的音樂世界》、主講《台灣歌謠尋根》CD等。《台北老街》獲中國時報開卷版十 大好書;《台灣歌謠追想曲》獲1994年本土十大好書;《台灣歌謠尋根》獲1994年金鼎獎推薦優良唱片。



2012.7.20 二手書店買 台灣紀事(下) 這是莊永明 先生1989年的作品 所以現在應該可以大改進 譬如說張深切先生至少二天提到 張我軍的書選一中國版其實台北也有很多好版本 如純文學出版社和台北線政府的


套 書 目 錄








台灣紀事(上):台灣歷史上的今天


作者: 莊永明 譯者: 定價:600元


歷史是「走過的從前」。台灣每一個走過從前的「今天」,不僅創造了獨一無二的歷史並且留下智慧,等待於我們心中再生……。 頭頂台灣天,腳踩台灣地,您對台灣了解多少?您知道「台灣民主國」比中華民國更早誕生?您知道一九二三年台灣有過新、舊文學論戰?您知道台灣最早的政黨嗎?…… 如果住在台灣,卻不明白台灣的過去,您如何展望未來? 《台灣紀事──台灣歷史上的今天》是第一本以記日體方式,記載台灣三、四百年來可以記載,值得記載,以及不能不記載之台灣人血汗和事蹟的劃歷史性鉅作「作者莊永明,曾以中國時報台灣第...








台灣紀事(下):台灣歷史上的今天


作者: 莊永明 譯者: 定價:600元

1934年8月11日:琴韻歌聲揚鄉土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