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世紀》 ,2015年7月4日
在詩意的明辨中更新世界翁文嫻編按:六月三十日,梁秉鈞長子以文,上台代爸爸領第八屆香港書獎。《梁秉鈞五十年詩選》去年出版,作家翁文嫻撰跋,談也斯,談香港。本版獲授權轉載,看看這十數年間的香港、也斯與文學。 也斯在二○一二年二月就告訴我,台大將為他出版一本選集,傳來一個檔案,《雷聲與蟬鳴》早期寫香港景象的詩都沒有收,說希望台灣詩界讀到他後期的發展,詩集題名《詞與物》。我馬上回說:「台大出版」是一個很有指標性的陣營,透過他的詩,讀到香港小民的汗血感,是非常難得的機會。這樣就退回再選,過一個月,他又傳來第二個版本,應該有加入香港景象。這期間我重讀他散文兼攝影作品《也斯的香港》(二○○五年),對他的攝影「驚為天人」,那些香港情態透過影像,令人震撼但又說不出是些什麼,自自然然將香港有了另一種挖掘。於是我又說:「能不能加些你的攝影呢?」打一封會痛的電郵 這一次,就許久沒見到新選本了。其間他有告訴我,化療手術令他坐時會痛,打電郵都不容易,但他仍問,台灣是否能接納他嶺南指導過的學生,因為名額多分配給大陸,但他惦記某些程度好的,望他們另有出路。讀這一消息我一陣哀感,想到他坐都坐不穩,還為學生操心打這封會痛的電郵。 二○一三年一月五日,也斯辭世。這幾年,成大現代詩課堂都有也斯的場次。同學們對這位香港詩人,覺得親切;也斯的書寫,令他們沒去過也能感知那兒的種種輪廓。好像領著一顆活跳跳的心,跟也斯走看香港大街小巷,甚至跟著那顆心的情性,一如許多香港人的命運,自大陸飄泊來港也飄至天涯海角,到處生根。領著也斯的心,我們舐嘗那天邊城市的牆垣與市集,世界各處風景人情好像都在我們內裏生出,是這樣熟悉。一名讀現代詩的大學生,跟著也斯便不會覺得孤單,如何困頓艱難,轉一個彎,一定會走出來。張耳的評價 二○一三年十月台北詩歌節,鴻鴻設「經典重讀」項目,邀來奚密主持,我與美國來的女詩人張耳,對談也斯。奚密提起,詩人裏商禽與也斯,是她覺得最有情味的。張耳在二○○五年十一月,曾與也斯在紫藤廬一起朗誦,黃梁主持。她直言也斯的書寫,改變了她詩的風格;那天除了寫詩向他致意,還帶來一段錄音。剎間也斯聲線來到台北「紀州庵」會場內,交往幾十年的老友,從未那麼集中地聽他的聲音,這個人,真是溫文爾雅的,他盤桓在我們的頭頂。也斯式的笑容又出現了。 他笑得那麼好看,我那天忽然明白,因為內裏包藏著「苦瓜的滋味」;他其實已經死了,還對著我們這班朋友笑。我決定在二○一三年十一月北大與首師大詩歌會上,宣讀為也斯寫的論文〈無限承接的溫柔||梁秉鈞詩學的香港角色〉。這個國際會議很盛大,在有名的香山飯店召開,因為不適應北京城市內暖氣,幾乎要一直坐門外才吸到空氣,等到我的場次,頭快爆炸了。但我一定要進去,向全中國各地聚集的詩人評論家,申張這位來自香港詩人的一席位置。會場內鬧哄哄地熱,我用廣東話唸〈拆建中的摩囉街〉,又研究〈信〉這首詩升斗小民辛苦的內容。漸漸地,大會鴉雀無聲,可能廣東話的聲音,因陌生而新鮮。原本香港因偏遠又殖民的「文化沙漠」記憶,忽然也斯這具有血肉的人形擠進來。詩內甘苦的生活實景、他的關懷意念、他的包容情味,不正是傳了幾千年的,大家身體裏一直珍惜的事物嗎?會後,有不認識的幾位年輕學者,說喜歡這樣的詩的效果,首都師大王光明老師激動憶及也斯在北京相處的情景,大會主席吳思敬老師溫和的神色也特別來致意。 二○一四年一月九日,香港民政事務局長出面,為也斯辦了一個盛大的周年紀念展。硬體展場在新穎明亮的「中央圖書館」(維多利亞公園);另有戲劇、朗誦、舞蹈、電影則在中環歷史悠久的「藝穗會」。印象裏,香港從未有文學家,能佔據如此重要的地標。那天,我特別買張機票,悄悄來到會場。回顧也斯的生命情態,他在一九七五年已開始詩與畫一同展出,日後是攝影、建築、飲食、服裝;以至如別的藝術形態裝置、電影、舞蹈、戲劇;他自己則在詩的領域上開展散文、小說、學術研究、翻譯等。紀念會上黑黝黝的人群,看來是不同行業、也不同年齡層,他們幽靜地流動著。竹林有煥發的光 我在闇中久久不能平靜:香港人終於讀詩了。以前知道,很多小民一天要做三份不同的工,才能賺取足夠的錢,支付昂貴的生活與房租。如果提到詩,他們會看不起你,簡直想打你,以保持平衡。但也斯與他們一樣看見這些:總有修了太久的路/荒置的地盤/有時生鏽的鐵枝間有昆蟲爬行/有時水潭裏有雲??︵〈中午在鰂魚湧〉 ︶從搭著濕地拖的後窗望出去??/窗玻璃乾燥的這面蒙滿灰塵/另一面是雨的濡濕/連接廣大的海洋︵〈後窗〉︶這些景象雖然印的是香港,但也可以是小民擠到任何城市內出現的,甚至是心中的起伏,景象的輪廓成了象徵的輪廓。在詩裏,也斯通常與廣大小民一樣的傻、又笨、而且慢||??埋怨自己不知有多笨/一直走到麵包店,像一個傻子/把書本遞給她,然後就分手了/真使人想把頭碰在牆上(〈麵包店〉)當遠山的竹林有煥發的光/盆栽仍有陰暗,我也曾厭倦/耐心等候,那局限的/泥土,瑣碎的腐葉??( 〈盆栽〉) 也斯的詩,在艱難中有一種呼吸,起初並不覺得,因為不是鏗鏘之聲。讀久了,隨著眾多敘事段落,總讓人急迫心情有一剎放鬆,卻還未完,又有另一波起伏,再次吐口氣,才轉彎了。起初,只以為也斯寫了香港人的存在實感,慢慢,想起南台灣許多小攤檔老闆的臉容,他們那麼專心,在蒸氣與大太陽下滴著汗,只為做好一碗牛肉麵,收著幾十年不會漲多少的價錢。生活是緩慢的,不輕易轉畫的,完全承擔的,人間滋味在甘苦中一滴一滴沁出來。 也斯兩年前就編好這本選集,而我意見多多,令他未能親見自己的台大出版,這個錯永遠不能彌補。他做化療後坐都坐不穩,還聽我胡言將選集改來改去,什麼血統生出這樣包涵又耐心的性情,總亮著眼睛會看見下次比上次更美好?終於圓滿 這個選集,最後由也斯夫人吳煦斌總其成,終於圓滿。二○一四年一月週年紀念展專輯《回看也斯》,厚如畫冊。自意念構想至編排方式,印像中未有作家得如此美好的「身後集」,連那篇短短的編輯部謝辭,文字也是一時之選。吳煦斌很早在香港便以小說成名,我也喜愛她的詩。她冬天穿一件單衫,烏黑長髮加上兩頰紅潤的笑,記得我曾問過:「你是印地安人嗎?」這一類的白癡問題。她總以這樣的能量與山野傳奇站在也斯身旁,直至這逝世一年間,一步步整理也斯多種選集出版,一種種如此精美。情感是什麼?也斯詩裏說不出來的話,如〈聾〉,如〈木瓜〉,詩內寫出差一點人與人便不能溝通,如一片薄膜般懸著,我卻感到這才是華人世界特別動人的情詩。 非常感謝台大出版社,經過層層的波動,讓這優美完整的也斯選本,終於在台灣面世。有說香港是邊緣的、是英語殖民的、是商業性質的,若一直沿用慣性的詞,就會重複那轉來轉去的意念。也斯用詩,固執地在香港生長出一種繁複轉動的視角,令我們在一刻一秒的明辨下重新把握世界;由於不蔓不枝的用心進入,這個世界就在巨細靡遺的本質塑造中,「茍日新、日日新」地展出一個完全沒有過的當下禪境。書名:梁秉鈞五十年詩選(上、下冊)作者:梁秉鈞出版:台灣大學出版中心http://news.mingpao.com/…/art…/20150704/s00018/1435945937242
日來讀著也斯的〈還差幾哩路才到新年〉,髣髴看到一個在
「在濕滑的斜坡保持平衡/ 我不會誇耀扭傷的足踝/ 始終不相信/ 從一個玩具風鼓模型/ 可以搖出豐富的稻米……」他在街上收集感受,隨細物變化調整思緒,觸角伸向八方卻
「我知道惺忪的談話/ 並不會使太陽更壯麗地升起/ 指尖上的奇蹟 /對的,每日重複的寒冷,有若此城持續的只是每日的寒冷……」
「即使走過鋼琴舖/ 或是殘花滿地的殯儀館/ 你若聽見聲音/ 那不過是我/ 在口袋的破紙上/ 寫下斷續的句子」。--- 閑閑分享了Hong Kong Daily News新報的相片。
新報揭頁版:http://www.hkdnews.com/
詩探索 2002第3-4輯總47-48輯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371頁18元
(此書要感謝臺大文學院某善心人士拋書給我撿到......)
本書是一本探討詩各個方面問題的書。全書分十三部分,內容包括:詩學研究,字思維與中國現代詩學,歌詞與新詩,新詩文本細讀等。
詩探索(2002年. 第3~4輯)
- 作者:謝冕,楊匡漢,吳思敬主編
- 出版社: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2年12月01日
內容很雜. 我有興趣的部分:
梁秉鈞(也斯)研究
梁秉鈞:與城市對話. 王光明198
一種食事的倫理觀. 周蕾原著. 207
詩‧食物‧城市 梁秉鈞215-224
(.《書與城市》香港:香江1985 /台北:東大1987年出版他的《城市筆記》後來還有許多相關著作如.......
*****2014元旦晚在台北某書店立讀》也斯(梁秉鈞)《浮世巴哈》幾篇內容很好
-----
詩探索,每年4輯,每輯兩冊,分為理論捲和作品卷。此為2012年第3輯。主要收錄了各類風格的詩歌以及相關評論。
詩探索2012第3輯(理論卷+作品卷)
詩探索
詩探索,是以詩歌探索為主旨的詩歌網站,它由山東詩人金小麥、雲南詩人馬麗芳於2007年2月27日創建,網址是www.shitansuo.com
詩探索的願望:滌蕩詩壇風氣,重塑詩人形象,詩歌再逢盛唐!
詩探索站長金小麥的詩歌隨談:
1、詩人行為:詩人,屬於藝術個體的稱謂,那麼,對於一群詩人如何稱謂,往往會冠之以派、社,這 說明,個體行為的影響遠不及群體行為的影響的,所以,團結至關重要,詩人間的坦誠非常必須。如果說我們把詩歌看成一個行走的巨人,那麼他的每一步都會體現時代足音。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國家正在回歸超級大國,民族日漸強盛,以此為背景,對詩歌產生的影響,再逢盛唐不是不可能,當然阻力是有(簡文,以後再論);重塑詩人形象,我想大家應該知道目前社會上對詩人的評價,那麼,我們詩人的最應具備形像是什麼樣的,他應該是豐滿的、健康的、向上的;滌蕩詩壇風氣,目前的詩壇還是非常萎靡,當然其中不乏充滿信仰、追求、真實的好詩歌、詩人,是要滌蕩,如果不滌蕩,詩的形象重塑和詩 歌再逢盛唐就是空談。
2、關於創作:意像是為詩歌服務的,而非詩歌為意象服務,意像是一種語言。如果不用崇高的心去讀愛情,那麼這首詩歌和你是相互陌生的。你不能因這種陌生而去用不解來品讀詩歌。詩歌永遠是屬於心靈的,詩歌也是心靈上空的琴弦,它是因感動而發出聲響的。詩歌可以悲憫、憤怒、大知、大哀……,唯獨一味發洩是低級的。詩歌是普通的藝術,但卻是語言裡最高級別的表達哲學。詩歌不能放大自己,卻可以放大眼睛,不關心愛情、他人、生命、人類、世界的詩人是不具備良知的,雖然並不妨礙他的技巧和別人對他的喜愛。在茫茫的黑夜裡,怕的是有路可走或走前人的路。文學和藝術幫閒到無恥,包括詩歌為“統戰”服務都是我所鄙視的。獨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是最可貴的。
3、探索什麼:詩歌探索也是生活的探索、社會的探索、人性的探索……,總其要,歸其底,詩人的內心要善良,人心惟有善,詩歌才會好。
4、詩人和詩人之間:詩人之間需要團結,協作。詩人不是羸弱的形象,他們應該無比豐滿、健康向上,深諳生活、親近民眾。
比如說我現在很窮,我不能只沉浸在詩歌的海洋裡,我還要肩負起責任,使自己和家庭變得富有,又不能完全放棄詩歌,我認為詩人在改變自己的過程中反過來又能影響詩歌、豐富詩歌。詩人和詩人之間相互尊重,對於詩歌中流露出屬人類高尚情操的旨義我們就要推崇,還要堅決摒棄文人相輕,甚至相詆的惡習。詩人之間的團結、協作至關重要,互相幫助不僅是在詩歌中,還有要在生活上、工作上、前途上、認知上等等,還要相互批評、相互鼓勵、相互欣賞、相互理解。詩人和社會之間的關係,首先要理解這個社會,既不要將社會孤立於自己的身外,也不要被社會所孤立,當然,溶入社會,要有所溶,有所不溶。用切身體會它,用眼睛觀察它……
5、從側面看詩歌的價值:一個詩人一生能寫出幾篇好的作品,又有幾篇能傳誦?或許有的詩人寫了一輩子,在若干年之後,沒有人能記住他的一個句子,想想如此,著實的悲哀。作為一個詩人,你的詩句能經常被別人引用,說明它是有價值的,作為一個詩人,你也是成功的。
6、詩人的素養:詩人首先應該具有良知,其次是責任感,再其次是使命感;詩人的眼睛應該既能看到光明,也能看到黑暗,推崇真善,抨擊醜惡;
詩人應該有一定的社會功能性,不能空喊,不能只抒發自己,不妨作一作正當利益的代言人,這是在建立詩人的基礎。…………
- 相關文獻
- 千年變與守:中國詩歌,鄉關何處 - 雲夢學刊 - 2013年第1期(9)
- 胡先驌佚文《蜀雅序》考釋——兼論胡先驌詞學觀念的文化守成主義傾向 - 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11年第4期(8)
- 審視,然後突圍——“我們”散文詩群的引領者之一林美茂訪談錄 - 梧州學院學報 - 2011年第2期(9)
- http://leungpingkwanworks.blogspo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