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937

T. Mann著,彭淮棟譯《魔山》等等/ Thomas Mann 博物館



展覽評論

假如托馬斯·曼寫「推特」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Gordon Welters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以托馬斯·曼為主題的博物館,布登勃洛克宅邸,現準備擴建,旨在使這位令人敬畏的大作家更加平易近人。

德國呂貝克——文學名人托馬斯·曼(Thomas Mann)一個多世紀前的作品近日再造轟動:其長度足有整整500個字母,不是頁數。
近日發現了一組托馬斯·曼的明信片,共有81張。在其中一張上,他向哥哥亨利希·曼(Heinrich Mann)狂贊酸奶,稱其“美味且略具緩瀉效果”,還表達了對低因咖啡健康問題的焦慮。這位文學泰斗素以《魔山》(The Magic Mountain)、《布登勃洛克一家》(Buddenbrooks)等傑作的長度與難度聞名;而這些明信片通信的文字,則柔化了他的形象,展現了其活 潑、饒舌、清新有趣、平易近人的一面。
這批明信片書於1901年至1928年間,系由亨利希孫輩在其女兒的財產中發現,如今在“布登勃洛克宅邸”(Buddenbrookhaus)文學博物館展出,以手機短訊常見的聊天氣泡形式,在巨大的平板屏幕上滾動顯示。如今和將來的幾代人從小就習慣於推特簡訊和動態更新,如何讓他們對這位諾貝爾獲獎作家的鴻篇巨製感興趣呢?官方準備明年擴建博物館,所以,他們正想盡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同在這座漢薩同盟城市裡,穿過哥特式磚砌建築的美景,一箭之遙處便是值得參考的典範——聚焦另一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君特·格拉斯博物館(Günter Grass-Haus)。 在那裡,參觀者通過在觸摸屏上投票,決定關於格拉斯先生的近期展覽安排。君特·格拉斯是《鐵皮鼓》(The Tin Drum)的作者,85歲高齡,仍然話題不斷。近日一個午後,在投票單上,“性”與“士兵格拉斯”兩個展覽並列暫居榜首;“詩人格拉斯”則排在最後一位。
“在德國,人們對博物館的體驗是被動的。”格拉斯博物館負責人約爾格-菲利普·托姆薩(Jörg-Philipp Thomsa)一邊說,一邊演示如何操作一台餐桌大小的巨大平板電腦。
格拉斯先生的圖片,隨着托姆薩先生的手指放大、縮小、旋轉。托姆薩先生在搜索藍精靈的圖片,就是那個動畫片《藍精靈》(The Smurfs)里的角色。他解釋道,博物館電腦里之所以有這些藍色的小傢伙,是因為在格拉斯小說《母鼠》(The Rat)中,它們象徵著波蘭工人運動中的“團結工會”——此外,小朋友們也很喜歡它們。
“我們的目標是喚醒人們對格拉斯作品的興趣,其作品往往被視作艱深難懂,”托姆薩先生說。
但這些最新式的小玩意兒,無非只是解決難題的拼圖一角。對許多讀者而言,終極的吸引,是與作者和作品之間建立起心靈關聯的感覺,比如在都柏林暢遊喬伊斯在《尤利西斯》中提到的地點。
“這地方必須要有點兒什麼非同尋常的東西才行,要有點兒那種你在互聯網上找不到的東西。”布登勃洛克宅邸的館長霍爾格·皮爾斯(Holger Pils)說,“人們對場所體驗的需求與日俱增,因為其他的一切都是二維平面的。”
就某些方面而言,於如今這個八卦、自白的時代,曼氏兄弟的主題十分完美。這兩兄弟就好比德國版的勃朗特(Brontë)姐妹,又帶着幾許該隱和亞伯 (Cain and Abel)的特質——非暴力,但充滿競爭。曼氏家族史既有繁榮鼎盛,又有家道中落,還有兄弟姊妹的衝突、自殺與醜聞。而根據亨利希·曼的小說《垃圾教授》 (Small Town Tyrant)改編的經典電影《藍天使》(The Blue Angel),則捧紅了女星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
如今德國人依然特別鍾情於《布登勃洛克一家》,這是德國文學的一個巨人,就好比英國的《米德爾馬契》(Middlemarch),或俄國的《戰爭與 和平》(War and Peace)。小說以編年史的形式,以曼氏家族史實為藍本,記敘了一個商賈家族的衰落。書中大部分情節,都發生在一個虛構的大宅里,原型其實就是位於孟街 (Mengstraße)的作者祖父母的宅第——這棟房產亦即如今博物館的所在地。
這棟大宅具有舊貴族氣息,其巴洛克風格的門面,仍然正對着聖瑪麗教堂(St. Mary's Church)——據書中開篇處的描寫,“風在教堂里眾多哥特式的犄角旮旯里呼嘯”。近日一個冬夜,賓客們齊聚博物館的拱形地窖,小口嚼着小說中描寫的紅 白蛋白霜餅(meringues),聽一位演員以深沉、舒緩的語調朗讀書中著名的一幕聖誕情景。
一頓晚餐,外加曼氏兄弟生活及作品相關名勝游,花了他們65歐元,約合86美金。
“小說中的人物,必定與真實人物存在密切關聯,與這部偉大文學作品的現實性密不可分。”今年52歲的托馬斯·凱希維茨(Thomas Katschewitz)參加了這個文學之旅,他講這話的時候,他們正駐足於曼氏兄弟母校門口,一邊欣賞街頭手風琴師的表演,一邊喝着加香料的熱葡萄酒。
對於一個僅擁有21.2萬人口的城市而言,呂貝克的文學傳統異常卓越。市裡最主要的公共圖書館幾乎有400年歷史。圖書館主任貝恩德·哈徹爾(Bernd Hatscher)拿出一份拉丁文的《初學者手冊》(Rudimentum Novitiorum),大秀一番。這本世界歷史書中有生動的彩色地圖,出版於1475年,印刷地正是呂貝克。
呂貝克是19世紀詩人伊曼紐爾·蓋貝爾(Emanuel Geibel)的故鄉。他的詩作,僅在其有生之年就再版上百次。葬於此地的小說家依達·博伊-艾德(Ida Boy-Ed),曾是托馬斯·曼年輕時的早期資助人。激進猶太作家埃里希·米薩姆(Erich Mühsam),在奧拉寧堡集中營(Oranienburg)遭納粹黨衛軍殺害,生前亦久居該市。“二戰”空襲輪番轟炸中,呂貝克,包括布登勃洛克宅邸在內,遭受了嚴重破壞;但這座城市的文學聲譽絲毫不見衰退。
近日一個午後,托馬斯·曼研究專家、呂貝克所有博物館的主管——漢斯·維斯基興(Hans Wisskirchen),手戴白手套,拿起一張明信片。明信片上貼着一張1904年德意志帝國的5分郵票。“請代我向馮·哈通根醫生(Dr. von Hartungen)問好,”托馬斯·曼寫到。明信片寄往時在利瓦(Riva)療養院的哥哥亨利希,當時利瓦還屬於奧匈帝國。對“曼迷”們而言,這明信片 與《魔山》(The Magic Mountain)中的一幕幕產生關聯——這部小說有一部分內容,就是受這位哈通根醫生,及其療愈避難所的啟發而創作出來。
受過教育的德國人對曼氏兄弟耳熟能詳,不僅是對於他們的作品而言,還包括二人對於“一戰”的意見分歧(亨利希反對),以及二人向來冷淡的兄弟關係。 此次發現這組明信片的消息,登上了晚間新聞和報紙,部分原因,是其展現了托馬斯·曼的另一面,令人出乎意料:一般總認為他為人沉悶,哪曾想,他也可以就拖 鞋和牙醫之類的話題喋喋不休。同時,托馬斯與亨利希之間的嫌隙——據《斯圖加特日報》(Stuttgarter Zeitung)稱,所謂“永恆的兄弟鬥爭神話”——可能也需要一些修訂了。
這組明信片,是博物館改造計劃的重頭戲之一,有助於博物館吸引更多訪客。目前該館每年接待訪客數量5.5萬至6萬人次。在聯邦政府提供的約合40萬 美元的幫助下,呂貝克市政府買下了博物館隔壁的房子,用以擴建。今年2月,該館計劃舉辦一場大型討論會,屆時將有文化界、建築界,以及新媒體界的人士參 加。
“現在的問題是,我如何才能把這個場所,與數字閱讀的世界相結合呢?”維斯基興問到,“文學與現實不同,但偉大的藝術、偉大的作者,以及一個偉大的地點,在此處交融。你在這裡,應該能以一種全然不同的方式,體驗到這種交融。”
與君特·格拉斯博物館的互動計算機相比,布登勃洛克宅邸一樓展示的傳記式文本似乎略顯靜態。樓上,銀箔絲帶與白色百合妝點了聖誕樹,桌上的布偶戲展演着貝多芬歌劇《費德里奧》(Fidelio)的最後一幕——與托馬斯·曼小說中描繪的場景一模一樣、毫無二致。
貝蒂娜·芬納(Bettina Fenner),一位45歲的呂貝克教師,也參加了剛才介紹的那個晚餐暨名勝游。她說,曼氏兄弟在呂貝克長大,儘管自那以後這裡發生了各種變化,但她的那 些十多歲的學生們,仍能從這本書中讀出一些共鳴。“畢竟,”她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族史。”
本文最初發表於2012年12月26日。
翻譯:江烈農
http://cn.nytimes.com/article/culture-arts/2013/03/07/c07mann/zh-hk/






Wikipedia
魔の山』(まのやま、Der Zauberberg)は1924年に出版されたトーマス・マンによる長編小説。ドイツ教養小説の伝統に則ったマンの代表作の一つである。


English
 中文
 《魔山》_互动百科
www.hudong.com/wiki/《魔山》 - Cached -轉為繁體網頁 - Translate this page
《魔山》-《魔山》这本书可以说是20世纪的全面预言,浓缩了西欧精神生活的作品,同时,它也是一本当代青年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moshan》----
彭淮棟翻譯作品約有(*為主要作品):
T. Mann《魔山*》台北:遠景,1988。這本是他的處男譯作,從英譯本轉譯,便宜賣給遠景出版社。當時阿擘的書中有大量的改稿本,近25年過去了,彭淮棟的德文進步很多,應該有機會再翻譯一次。

 中國數個版本:如钱鸿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Translations into English


日本語訳[編集]


 ----

 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sep/10/today-article1.htm 【作家與書店】 魔山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魔山書店裡的祕密地下室,曾是一個禁書圖書館。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以經營「魔山」展開第二人生的Loch先生。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魔山的藍色門口。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我喜歡的綠沙發角落。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魔山書店全景拍攝。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魔山書店的外觀一瞥。
◎陳思宏 攝影◎Achim Plum
【編輯室報告】
對作家而言,書店該是城市裡最有感觸的空間之一。緣此,本刊特闢【作家與書店】單元,邀請作家分享在所居城市中,最喜愛、或者最常造訪的書店。今、明兩天分別刊出陳思宏在柏林與周丹穎在巴黎的書店豔遇。未來亦將不定期刊出其他作家和書店的戀史。
★★★
迷路時,我走進魔山。
那 簡直是設定好的巧遇場景:炎熱的柏林夏天,我在寧靜的社區裡尋找舞者朋友S的公寓。社區裡商店稀疏,人車皆靜,手上的電子羅盤似乎被曬壞了,地圖定位失 敗,我一路迷途,眼見皆陌生。蟲在行道樹上慵懶鳴叫,肥胖的胡蜂狂吻花圃裡的牡丹,一位老婦人拖著買菜籃慢慢走過。我揮汗抬頭,看到了寫著「魔山」 (Der Zauberberg)的藍色小招牌。我站在街邊觀看「魔山」的櫥窗,全都是文學書籍,還有精美的童話繪本。反正迷路,就進去逛逛吧。我走進這間街角書 店,老闆微笑問好,我偷偷深呼吸,視線快速移動,幾秒鐘,我就確定,我找到了我在柏林最愛的書店了。
在柏林的純文學角落
「魔山」,真的是我心目中,理想的書店。
這 裡,不賣咖啡糕餅,單純賣書。我愛咖啡,但咖啡是蜜糖,招惹人聲嗡嗡,有咖啡就一定有咖啡桌,桌上有指尖與鍵盤擊掌、口語生是非、咖啡拍打口腔海岸,對我 這種極易分心的人,書店、咖啡館的複合式經營,只會讓我忘了書籍的存在。「魔山」純粹賣書,打開藍色的店門,嗅覺會立即在腦內召喚閱讀,這裡有紙張的、油 墨的厚重味道,沒有任何咖啡干擾。
這裡,有最簡單的裝潢,藍色窗框,白灰牆壁,黑色書架,讓讀者登高取書的木梯子,幾盞溫暖的燈。書架上 方,貼滿了作家群像:吳爾芙、卡夫卡、貝克特、Thomas Bernhard、Judith Hermann,與讀者對望。靠街邊的角落,有綠色沙發、小圓桌、幾張椅子。我總是在店裡選本書,把自己埋入綠色沙發裡,安靜地閱讀,考慮著是否要把手上 的書帶回家。這是我在柏林,最愛的文學角落。
店裡不放音樂,顧客稀少的暑假,聽覺只能抓取到老闆整理書的聲音。在家裡寫作,電腦隨時尖叫送 來遠方的耳語,音響彈完蕭邦立即大唱Fiona Apple,我跟大部分現代人一樣,享受社群網站的干擾,甘願讓樂音暫時癱瘓思考。但在「魔山」,我可以靜靜地,專心選書,讀書,買書。
「魔山」只賣文學書以及精美繪本童書,沒有靈修成長勵志減肥致富養生成名找伴時尚健身瑜伽。彷彿那扇藍色店門就是個文學篩網,卡夫卡開門就溜進入駐,網路輕盈小說找不到門把。
店 裡的角落有兩張古老的書桌,老先生Harald Loch與Natalia Liublina女士各自坐在書桌前,處理書單、接電話、幫讀者結帳。我每次在書店裡流連,總感覺這個文學書店有強烈的故事磁場。某天,我終於忍不住開口 討故事。Loch先生當時正在忙,他說,改天再來,我們好好聊。
聽故事那天,剛好在台灣從事出版的W與女友來訪,我們三個台灣人變成等待童話的小孩,Loch先生坐進綠色沙發,故事啟程。
「魔 山」的前身,是俄國人Andreas Wolf於1931年創立的書店,今年七十一歲的Loch先生還清楚記得,六十年前,他就在這裡買了一本古希臘文法的書。多年來,他一直保持在這裡買書的 習慣。2009年,他接下經營的責任,以「魔山」為名,開啟書店的另一篇章。為何稱之「魔山」?除了與湯馬斯.曼著名的小說同名之外,最主要是因為他覺得 文學書宛如魔術,令人著迷。這個轉角的書店,是他成長過程的重要文學回憶,褪下律師的身分後,他決定在書店裡展開全新的退休生涯,成為書店主人,並且寫書 評,他說這是他的「第二人生」。綠色沙發前的小圓桌上,就擺著出版社寄來的未出版的小說稿,他評讀完之後,再決定是否要選購這本書在店裡販賣。
W 深知台灣書店經營的現況,書店擺上的書,要是沒被讀者買走,就會遭到退書的命運。W問Loch先生,這樣一間獨立書店,是否也會退書呢?Loch先生驕傲 地說:「不,這些書,都是我們的書。我們讀過之後喜歡,跟出版社訂購,才在架上陳列,我們不會退給出版社。」那句「我們的書」,撞進了我的身體。這些都是 書店主人精選過的文學書籍,跟暢銷排行榜毫無瓜葛,是寶藏,是珠玉,店長親自篩選淘洗過,開店與讀者分享。
讓思想翻牆的地下密室
幾天後,我又打開那道藍色的門,Loch先生正在忙著盤點,他知道我又來討故事的糖,只說:「等一下,我帶你去地下室,拜訪祕密。」
我 在書店裡的童書區選了繪本,坐下來細讀。我也發現之前居住在台灣的德國作者施益堅(Stephan Thome)的《邊境行走》(Grenzgang),看到我翻閱《邊境行走》的平裝本,Loch先生說起:「你知道作者住過台灣嗎?他之前有來我這邊朗讀 這本書,我很期待他的第二本小說。」我說起幾年前在台北與施益堅短暫結識的過程,當時,我完全不知道他在寫作。文學的話題開啟,Loch先生發現我也是個 文學人,放下手邊的盤點說:「走,我們去地下室。」
突然,他把古老的書桌用力往旁邊挪,把地上的一塊綠色墊子拿開,一道通往地下室的門,出現了。他掀開門,身手靈活走下木梯:「來!」
我 走下木梯,眼前出現一個祕密的地下圖書館,我震驚無言。地下室有一盞昏黃燈光,蜘蛛網放肆,老舊書籍放置在書架上,散發著歲月的氣息。Loch先生開始說 故事,納粹掌權期間,許多書籍都成為禁書,Wolf先生就在這個祕密的地下室裡,開始經營禁書圖書館。知道這個圖書館的人們,都必須獲得Wolf先生的信 任,才能進入這個地下祕密圖書館,把被納粹禁止的書籍偷偷帶回家閱讀,廿四小時內必須歸還。那是一個柏林的祕密閱讀組織,以閱讀,翻越納粹高築的思想控制 牆。希特勒曾下令燒掉禁書,一把火熊熊,企圖燒掉不受控的知識。但在這個角落書店裡,有個祕密地下室,來借書的讀者冒著危險,在閱讀裡,享受走私來的自 由。
這狹窄的地下室,因為閱讀,而有了無限的自由空間。我在這空間裡,絲毫不感覺到幽閉,當年的每一次祕密借閱,就是一次自由的伸展。閱讀,果真讓人自由。
只 可惜,納粹當年做過的那些蠢事,至今仍在許多國家被徹底執行。書籍被審查控制,網路被監看,社群網站上的幾句書寫,可能會惹來囹圄之災。但「魔山」裡的這 間地下室,繼續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疆界與時空存在。這地下室是個完美的文學隱喻,翻開書,靜下來,閱讀就是自己最私密的時刻,閱讀是無人可管的疆 界,閱讀是魔術,閱讀是自由。
Loch先生說,有時候會有整班的學生來訪,一個接一個跟著他進入這個祕密閱讀基地。他會細說納粹的禁書政策,鼓勵學生們閱讀。他致力保存地下室原貌,這是這間街角書店,最寶貴的人類資產。
關上地下室的門,放回綠色墊子,把書桌推回,不知情的人,永遠不知道那裡藏著一個精采的故事。短短的地下室拜訪,我有看了一部電影的豐富感受。
我買下繪本,告別。Loch先生說,記得下次來參加店裡的朗讀活動,店裡的許多書架都是裝有輪子的,朗讀時刻,把書架推開,讀者們排排坐聽作者聲音,是書店裡持續累積的文學聲響回憶,歡迎一起來建築這共同的回憶。
我 在當兵時,讀完《魔山》這本厚重小說。小說主角Hans Castorp在山上的療養院裡,遇見各式各樣的人物,與我高山雷達站服役的際遇類似,一進魔山身難退,怪奇人物紛沓來。我覺得Loch先生也像《魔山》 裡的Hans Castorp,書店裡,隨時都有各種人物走進來。
離開「魔山」,我發現Loch先生是猶太人。一定,還有更多故事。
下次,再來推開藍色的門,聽故事。 ●




Gordon Welters for The New York Times
Lübeck Journal
Updating Mann’s Status for Age of Texting
At Buddenbrookhaus, a museum devoted to Thomas Mann, the challenge is how to keep the long-winded writer relevant in an age of shorter attention spans.


亨利希曼.他最著名的晚年長篇小說『亨利四世』有百萬字.....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