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956

(杜正勝):臺灣歷史圖像的表層和內裡《古典與現實之間》 《藝術殿堂內外》

$
0
0

【臺灣學系列講座】78 臺灣歷史圖像的表層和內裡
文/杜正勝(中研院院士)
歷史之構成,是在時間長河中某地之人或某些人在某地所呈現之具體事物和抽象思想,概言之,包含人、地、事。如果臺灣史研究採取「屬地主義」,即是在臺灣這塊土地上曾有過的種種人所發生的事,那麼1603年陳第寫的《東番記》當是外人對臺灣平埔族最早直接觀察所作的紀錄。20多年後,荷蘭傳教士甘治士(Rev. George Candidius)也對同一主題作了記載。早期臺灣這塊土地主人的圖像,在這兩份原始紀錄所呈現的異同透露什麼歷史信息,是值得考察的課題。
臺灣的統治者站在統治的立場觀察臺灣而形成的一套論述,應當推始於(可能是)荷蘭東印度公司任臺灣長官揆一(C.E.S.,Frederick Coyett)為洗刷自己清白而作的《被遺誤之臺灣》。統治者所看到或關注的臺灣歷史世界,應當符合一部分事實,然而在部分事實中仍難免有相當成分偏頗。過去官方的主體論述大概都脫離不了這個窠臼,明鄭、清帝國、日本及民國皆然,加以比較,可發現臺灣的歷史圖像有若敦煌壁畫,隨著時代變化,一層蓋過一層。
前近代臺灣史的論述以地方誌的形式呈現為大宗。清帝國官修方誌有既定的規範,其體例往往透露統治者對臺灣的興趣所在和看法,不同時期所修的方誌綜合起來便構成對臺灣的歷史認識。近代以前臺灣方誌以清修為大宗,但荷蘭Francois Valentijn的《新舊東印度誌》(Oud en Nieuw Oost-Indien)已有關於福爾摩沙的地誌記載,可見方誌呈現的統治觀點有其根本共同性。
歷史是什麼(What)固然重要,誰人(Who)的歷史同樣重要。這個「誰人」可以包含「寫誰」和「誰寫」,二者往往頗有關聯。被寫入臺灣史的「誰人」,應包含先住的南島民族及後來移入的漢人,這兩大民族的互動消長構成四百年臺灣史之前面三百年,伊能嘉矩的《臺灣文化志》和《臺灣蕃政志》交織成這部曲折的史詩。相對於連橫的《臺灣通史》,伊能視野遠為寬廣,能夠看到臺灣歷史較全的面貌。而當像連氏以墾拓作為臺灣歷史的重要主軸,並賦予崇高意義時,這反映什麼樣的歷史判斷呢?
歷史的書寫雖然沒人敢說絕對的公正客觀,但相對性是絕對存在的,至少像耶穌會士馮秉正(Father de Mailla)18世紀初期對臺灣的記述,應該是比較客觀的吧。19世紀西方旅行者或探險家所觀察的臺灣,雖被中國民族主義貼上帝國主義標籤,他們筆下的臺灣會比統治者遠離事實嗎?這些來臺久暫不一的觀察拼湊成的歷史圖像,是否如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的資料彙編《福爾摩沙見聞錄》,用「風中之葉」體現臺灣不能自主的命運?
76期通訊【臺灣學系列講座】杜正勝(中研院院士)講述<臺灣歷史圖像的表層和內裡>,網址:
http://www.ntl.edu.tw/ct.asp?xItem=13636&ctNode=457&
圖為臺灣歷史圖像的表層和內裡附圖風中之葉。
臺灣學通訊的相片。

杜正勝《藝術殿堂內外台北:三民書局出版 :2004年
 第五部分文化播種者」11章可以一讀.



還不錯的選集 言之有物 寫老師也有情
網路上竟然找不到目錄

《古典與現實之間》
作者:杜正勝
台北:三民書局出版 :1996年
在古典與現實之間,一幕幕動人心弦的故事正激盪著你我。古典的真貌在不斷的探索中漸漸澄澈--古典距離我們不但不遙遠,反而很近切,而且古典對現代社會的 發展方向具有揭示性的作用。全書反映出古典歷史研究的現代意義;作者是本土栽培的歷史學家,本書紀錄著他史學研究的過程,除了現實的意義外,也具有學術史 的意義。




古典與現實之間》(1996年)《台灣心台灣魂》(1998年)《藝術殿堂內外》(2004年)《從眉壽到長生》(2005年)即是代表杜正勝數十年來的人生經歷與 ...
姓  名:杜正勝〔 Tu Cheng-sheng〕〔1944-〕
學  歷: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1974)
倫敦大學政經學院研究 (1974-1976)
經歷:
本所副研究員 (1980.9-1984.7),研究員 (1984.8-2004.5),兼任研究員(2004.6-)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 (1986-1987)
本所人類學組代主任 (1986.8-1987.8)
本所人類學組主任 (1987.9-1993.6)
中央研究院院士 (1992-)
本所所長 (1995.4-2000.5)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2000.5-2004.5)
教育部長 (2004.5-2008.5)
長榮大學講座教授 (2009.9-)
我的學術生涯從中國古代史入門,尤其注重政治與社會的層面,早年大部分的精神都投注在這個領域。主要的學術著作也都集中在此,出版了《周代城邦》、《編戶齊民》和《古代社會與國家》,構成我對中國古代社會、國家和文明起源與發展的一系列看法。
近年我開始思考新方向,提倡新史學,研究課題轉而偏重於文化或精神的層次,大抵集中 在生活和生命的領域,同時也注意中外民族文化的交流,已撰寫一些論文,但尚未結集成書。這些研究的特色,一方面比先前更注意「人」,同時也想踏出中國疆域 之外,把中國歷史放在亞洲更大的歷史舞台來看。我同時在這兩個領域進行研究。
今後除繼續以上兩個領域的研究,同時也展開兩個新課題,一是「漢民族」或「漢文化」的形成,尤其注意中國南方與印度支那半島、西太平洋的關係;一是二十世紀的中國新史學。
另外我也思考歷史教育,近來提出同心圓史觀的理論,做為規劃歷史教育的基礎。今後我還會在這個問題上繼續努力,並且研讀臺灣史。
專書
  1. 《周代城邦》(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
  2. 《歷史的再生》(臺北:社會大學叢書,1989)。
  3. 《編戶齊民》(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4. 《古代社會與國家》(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2)。
  5. 《古典與現實之間》(臺北:三民書局,1996)。
  6. 《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
  7. 《臺灣心 臺灣魂》(高雄:河畔出版社,1998)。
  8. 《人間神國》(臺北:太平洋文化基金會,1999)。
  9. 《走過關鍵十年:1990-2000》(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
  10. 《臺灣的誕生──十七世紀的福爾摩沙》(臺北:時藝多媒體,2003)。
  11. 《新史學之路》(臺北:三民書局,2004)。
  12. 《藝術殿堂內外》(臺北:三民書局,2004)。
  13. 《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臺北:三民書局,2005)。
論文
  1. 〈魏晉時期中國西部地區的人口流動及流民、土著與邊疆民族的關係〉,《史繹》6 (1968):17-57。
  2. 〈墨子兼愛非無義辨〉,《史原》3 (1972):29-54。
  3. 〈試論先秦時代的成湯傳說〉,《大陸雜誌》47.2 (1973):44-59。
  4. 〈歷史研究的課題與方法──特就宗教史的研究論〉,《食貨月刊》3.5 (1973):30-38。
  5. 〈太虛人間佛教論──近代中國佛教復興運動之一〉,《幼獅月刊》37.1 (1973):1-7。
  6. 〈周代城邦的社會基礎自序──兼評五十年來中國古史研究的兩大潮流〉,《幼獅月刊》40.5 (1974):27-32。
  7. 〈周代的封建殖民與邦國〉,《大陸雜誌》49.6 (1974):5-13。
  8. 〈城邦時代的農莊社會結構與土地經濟形態〉,《大陸雜誌》50.5 (1975):27-40。
  9. 〈城邦時代的貴族世官與采邑世祿〉,《大陸雜誌》51.1 (1975):24-33。
  10. 〈周代城邦之沒落及城邦時代之結束〉,《大陸雜誌》52.3 (1976):11-21。
  11. 〈尚書中的周公──兼從周初史實看周公稱王之辯〉,《大陸雜誌》56.3/4 (1978):1-26。
  12. 〈商頌景員維河試說〉,《東吳大學文史學報》3 (1978):103-115。
  13. 〈西周封建的特質──兼論夏政商政與戎索周索〉,《食貨月刊》9.5/6 (1979):1-23。
  14. 〈中國上古史研究的一些關鍵問題〉,收入氏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集》(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頁1-82。
  15. 〈周代封建的建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0.3 (1979):485-550。
  16. 〈周代封建制度的社會結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0.3 (1979):551-613。
  17. 〈周秦城市的發展與特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1.4 (1980):615-747。
  18. 〈蓽路藍縷──從村落到國家〉,《中國文化新論‧根源篇:永恆的巨流》(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頁21-73。
  19. 〈編戶齊民──傳統的家族與家庭〉,《中國文化新論‧社會篇:永恆的巨流》(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頁9-36。
  20. 〈傳統家族試論〉(上)、(下),《大陸雜誌》65.2 (1982):7-34;65.3 (1982):25-49。
  21. 〈略論殷遺民的遭遇與地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3.4 (1982):661-709。
  22. 〈說古代的關〉,《食貨月刊》13.1/2 (1983):31-44。
  23. 〈古代聚落的傳統與變遷〉,《中國社會經濟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1983),頁205-256。
  24. 〈編戶齊民的出現及其歷史意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4.3 (1983):77-111。
  25. 〈周代封建解體後的軍政新秩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5.1 (1984):73-114。
  26. 〈關於齊國建都與齊魯故城的討論〉(上)、(下),《食貨月刊》14.7 (1984):11-20;14.8 (1984):25-33。
  27. 〈從封建制到郡縣制的土地權屬問題〉(上)、(下),《食貨月刊》14.9 (1985):12-44;14.10 (1985):1-33。
  28. 〈古代刑獄雜考〉,《中國史新論》(臺北:學生書局,1985),頁21-46。
  29. 〈從肉刑到徒刑〉,《食貨月刊》15.5/6 (1985):1-35。
  30. 〈從爵制論商鞅變法所形成的社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6.3 (1985):485-544。
  31. 〈傳統法典始原──兼論李悝法經的問題〉,《勞貞一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頁425-450。
  32. 〈關於周代國家形態的蠡測──「封建城邦」說芻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7.3 (1986):465-500。
  33. 〈宮室、禮制與倫理──古代建築基址的社會史解釋〉,《國史釋論──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上)(臺北:食貨出版社,1987),頁1-31。
  34. 〈從考古資料論中原國家的起源及其早期的發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8.1 (1987):1-81。
  35. 〈試論山東地區編戶齊民之困厄與殘破──六國敗亡的社會史解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8.4 (1987):673-718。
  36. 〈戶籍制度起源及其歷史意義〉,《食貨月刊》17.3/4 (1988):6-29。
  37. 〈中國古代的資本家〉,《歷史月刊》創刊號 (1988):113-122。
  38. 〈二千三百年前的通行、免稅證──鄂君啟節〉,《歷史月刊》創刊號 (1988):96, 99。
  39. 〈阡陌的新證據──秦國「為田律」〉,《歷史月刊》2 (1988):62-64。
  40. 〈關於《管子‧輕重》諸篇的年代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9.4 (1988):1063-1086。
  41. 〈野城與山城〉,《百濟研究》19 (1988):77-121(韓文)。
  42. “A Synopsis of Works on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Published in Taiwan, 1982-1987, ” Early China 14 (1989),據〈近五年來臺灣地區中國上古史研究書目簡介〉翻譯,《漢學研究通訊》7.1 (1988):1-7。
  43. 〈周禮身分的象徵〉,《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1989),頁295-306。
  44. 〈中國傳統社會的重心──家族〉,《歷史月刊》12 (1989):48-58。
  45. 〈「單」是公社還是結社──與俞偉超先生商榷〉,《新史學》創刊號 (1990):107-124。
  46. 〈鼎的歷史與神話〉,《故宮文物月刊》86 (1990.5):6-19。
  47. 〈戰國的輕重術與輕重商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1.2 (1990):481-526。
  48. 〈牧誓反映的歷史情境〉,《大陸雜誌》81.3 (1990):22-33。
  49. 〈夏代考古及其國家發展的探索〉,《考古》1991.1:43-56。
  50. 〈中國社會史研究的探索──特從理論、方法與資料、課題論〉,《第三屆史學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中:中興大學歷史系,1991),頁25-76。
  51. 〈中國古代社會史重建的省思〉,《大陸雜誌》82.1 (1991):15-30。
  52. 〈生死之間是連繫還是斷裂──中國人的生死觀〉,《當代》58 (1991):24-41。
  53. 〈城垣發展與國家性質的轉變〉,宋文薰、許倬雲、李亦園、張光直編,《考古與歷史文化──慶祝高去尋先生八十大壽論文集》(下)(臺北:正中書局,1991),頁267-303。
  54. 〈關於先周歷史的新認識〉,《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6 (1991):1-45。
  55. 〈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新史學》2.3 (1991):1-65。
  56. 〈考古學與中國古代史研究──一個方法學的探討〉,《考古》1992.4:335-346。
  57. 〈試論傳統經脈體系之形成──兼論馬王堆脈書的歷史地位〉,《馬王堆漢墓研究文集──1992年馬王堆漢墓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選》(湖南:湖南出版社,1992),頁99-106。
  58. 〈從五服論傳統的族群結構及其倫理〉,《中華文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中華書局八十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中華書局,1992),頁256-275。
  59. 〈什麼是新社會史〉,《新史學》3.4 (1992):95-116。
  60. 〈歐亞草原動物文飾與中國古代北方民族之考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2 (1993):231-408。
  61. 〈周秦民族文化「戎狄性」的考察──兼論關中出土的「北方式」青銅器〉,《大陸雜誌》87.5 (1993):1-26。
  62. 〈從醫療史看道家對日本古代文化的影響〉,《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北京)2 (1993):19-25。
  63. 〈道教の日本文化に對する影響─醫療の歷史から見て─〉,《中日兩國二千年來の文化交流と“滇王之印金印”》(長崎:孔子廟中國歷代博物館,1993),頁24-34。
  64. 〈古代研究的現代意義〉,《當代》93 (1994):106-121。
  65. 〈編戶齊民論的剖析〉,《清華學報》新24.2 (1994):163-189。
  66. 〈作為社會史的醫療史──並介紹「疾病、醫療與文化」研討小組的成果〉,《新史學》6.1 (1995):113-153。
  67. 〈從眉壽到長生──中國古代生命觀念的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2 (1995):383-487。
  68. 〈考古學と中國古代史研究‧前編ある─方法論の探究─〉,《京都府埋藏文化財情報》55 (1995):1-12。
  69. 〈考古學と中國古代史研究‧後編ある─方法論の探究─〉,《京都府埋藏文化財情報》56 (1995):1-10。
  70. 〈錢賓四與二十世紀中國古代史學〉,《當代》111 (1995):70-81。
  71. 〈臺灣中國史研究的未來〉,《歷史月刊》92 (1995):79-85。
  72. 〈從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學革命及其與胡適、顧頡剛的關係〉,《中國文化》12 (1995):224-237。
  73. 〈內外與八方──中國傳統居室空間的倫理觀和宇宙觀〉,《空間、力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頁213-268。
  74. 〈文化新中原的寓意與理想〉,許慶復編,《地球村中的臺灣》(臺北:正中書局,1996),頁451-475。
  75. 〈卜辭所見的城邦形態〉,吳榮曾編,《盡心集──張政烺先生八十慶壽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頁12-34。
  76. 〈從歷史到歷史劇──電視劇「孔子的故事」的分析〉,《歷史月刊》97 (1996):88-98。
  77. 〈從歷史到歷史劇──電視劇「孔子的故事」的分析〉,張榮芳編,《歷史教學與視聽媒體研討會論文集》(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系出版,1996),頁1-21。
  78. 〈關於考古解釋與歷史重建的一些反省〉,《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之整合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頁13-43。
  79. 〈一個新史觀的誕生〉,《當代》120 (1997):20-31。
  80. 〈中國傳統家族特質之現代反省──特從服紀與法律的考察〉,《大陸雜誌》95.4 (1997):1-17。
  81. 〈鄉土史與歷史意識的建立〉,《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3.4 (1997):1-9。
  82. 〈醫療、社會與文化──另類醫療史的思考〉,《新史學》8.4 (1997):143-171。
  83. 〈新史學與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文物季刊》1998.1:33-53。
  84. 〈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頁1-42。
  85. 〈《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大陸雜 誌》96.1 (1998):1-21;96.2 (1998):1-16;96.3 (1998):1-15;96.4 (1998):1-18;96.5 (1998):1-13;96.6 (1998):1-18。
  86. 〈史學的兩個觀點──沈剛伯與傅斯年〉,《當代》133 (1998):48-63(收入《新學術之路》〈史語所的益友沈剛伯〉,頁423-440)。
  87. 〈無中生有的志業──傅斯年的史學革命與史語所的創立〉,《古今論衡》1 (1998):4-29(收入《新學術之路》,頁1-41)。
  88. 〈通才考古家高去尋〉,《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頁677-707。
  89. 〈從三代墓葬看中原禮制的傳承與創新——兼論與周邊地區的關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中國商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頁220-226。
  90. 〈平埔族群風俗圖像資料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2 (1999):309-361。
  91. “The City-State in Ancient China,” Stud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Civilizations—Essays in Honour of Prof. Lin Zhi-chun on his 90th Birthday(《中西古典文明研究——慶祝林志純教授90華誕論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頁425-441。
  92. 〈高師李峪出土銅器及其相關之問題遺稿整理後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4 (1999):1001-1006。
  93. “The ‘Animal Style’ Revisited,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Roderick Whitfield and Wang Tao,” Exploring China’s Past: New Discoveries and Studies in Archaeology and Art (London: Saffron, 1999), pp. 137-149.
  94. 〈中國古代史研究──臺灣觀點〉,哈佛大學第一屆「楊聯陞講座」講詞,《古今論衡》3 (1999):76-90。
  95. 〈中國古代社會多元性與一統化的激盪——特從政治與文化的交涉論〉,《新史學》11.2 (2000):1-39。
  96. 〈中國古代社會における多元性と統一化の激動──政治と文化の交涉から論ず──杜正勝論文ヘのコメソト‧回答〉,《日本秦漢史學會會報》1(東京:日本秦漢史學會,2000),頁4-75。
  97. 〈巨大的身影——追念張光直先生〉,《古今論衡》6 (2001):111-114。
  98. 〈古代物怪之研究(上)——一種心態史和文化史的探索〉,《大陸雜誌》104.1 (2002):1-14;104.2 (2002):1-15;104.3 (2002):1-10。
  99. 〈臺灣民番界址圖說略〉,《古今論衡》8 (2002):2-9。
  100. 〈新史學之路〉,《新史學》13.3 (2002):21-42。
  101. 〈中國古代の都市國家——「城」與「城邦」〉,《日本:漢學會誌四十二號》3.10 (2003):19-69。
書評
  1. 〈評橋本循著《隱逸思想的流變》〉,《中華文化復興月刊》2.5 (1969):37-39。
  2. 〈評桑原騭藏著《中國之孝道》〉,《中華文化復興月刊》4.12 (1971):57-63。
  3. 〈H. H. R. Court:《論經濟史的研究》〉,《食貨月刊》7.12 (1978):33-49。
  4. 〈評宮崎市定著《中國史》〉,《史學評論》3 (1981):219-232。
  5. 〈關於中國文明起源多元的新架構──介紹張光直著第四版《中國古代考古學》〉,《歷史月刊》10 (1988):151-154。
  6. 〈評介許倬雲著《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歷史月刊》18 (1989):156。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956

Trending Articles


Vimeo 10.7.1 by Vimeo.com, Inc.


UPDATE SC IDOL: TWO BECOME ONE


KASAMBAHAY BILL IN THE HOUSE


Girasoles para colorear


Presence Quotes – Positive Quotes


EASY COME, EASY GO


Love with Heart Breaking Quotes


Re:Mutton Pies (lleechef)


Ka longiing longsem kaba skhem bad kaba khlain ka pynlong kein ia ka...


Vimeo 10.7.0 by Vimeo.com, Inc.


FORECLOSURE OF REAL ESTATE MORTGAGE


FORTUITOUS EVENT


Pokemon para colorear


Sapos para colorear


Smile Quotes


Letting Go Quotes


Love Song lyrics that marks your Heart


RE: Mutton Pies (frankie241)


Hato lada ym dei namar ka jingpyrshah jong U JJM Nichols Roy (Bah Joy) ngin...


Long Distance Relationship Tagalog Love Qu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