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rman literary giant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was born#onthisday in 1749 http://ow.ly/ANtMg
Bronze medal of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by Johann Gottfried Schadow
Berlin / Weimar, Germany, AD 1816
Portrait of a scholar
Johann Goethe (1749-1832), the famous poet, novelist, playwright and philosopher, was extremely wide-ranging in his scholarly and literary pursuits. He had a large collection of drawings, ceramics, bronzes and medals, of ancient and Renaissance craftsmanship. Johann Gottfried Schadow (1764-1850), a neo-classical sculptor, was asked to make a portrait medal by Goethe's son on a visit to Weimar in 1816, where Goethe offered Schadow advice on a monument to Field Marshal von Blücher, a hero of the Battle of Waterloo (18 June 1815)
The medal is very large, with a portrait bust of the writer on one side and an image of Pegasus on the reverse. The size and design are inspired by Italian Renaissance medals, which were of particular interest to Goethe. Pegasus, surrounded by an inscription in Greek meaning 'Go on thou wing of Pegasus, dear to me', is used on a sixteenth-century medal of Pietro Bembo by an anonymous Paduan medallist, which is the direct model for this piece. Goethe and Schadow must have taken some pleasure from the work, as the sculptor later produced an uncommissioned marble portrait of the author (1822-23, Berlin Alte Nationalgalerie). For his 80th birthday celebrations in 1829, copies of the portrait side were given away to guests invited to the party. By showing him in the same way as a Renaissance figure, the medal encapsulates Goethe's taste for and sympathy with the art and literature of the period.
E. Gans, Goethes Italian medals (San Diego, California, Malter-Wester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1969)
G. Förschner, Goethe in der Medaillenkunst (Historiches Museum, Frankfurt-am-Main, 1982)
N. Boyle, Goethe, the poet and the age:, vol. 1 (Oxford, 1991)
歌德談話錄
http://www.hxa.name/books/ecog/Eckermann-ConversationsOfGoethe-1827.html
1827.1.31 談到中國小說中之文明人;詩人之心的普世;以希臘人、作品為榜樣;莎士比亞筆下的羅馬人,是否英國化?--- Alan Bloom等人的書中,對於哥德的說法並不同意....
「在限制中,大師方顯示自己。」(哥德:In der Beschrankung zeigt sich erst der Meister.)--- 「比較文學之道:艾田博文論選集」北京:三聯,2006,pp.108-09
漢文中,歌德和哥德並用, 對話和談話並用....
2012年7月16日,我選哥德1829年4月10日的談話,作為對照:
1850年的英譯本: http://www.hxa.name/books/ecog/Eckermann-ConversationsOfGoethe-1829.html
以及周學普和朱光潜/先生的選譯本和洪天富的
尼采說過,《哥德談話錄》是德文之”第一書”。
朱光潜的最任意/錯誤,其他的版本是注解等,有待加強。
在1978年有朱光潛先生的選本《哥德談話錄》(台北蒲公英出版社將此書轉為繁體字的書 1983 《歌德對話集》。 可惜錯字連篇。 )我們讀它的譯注,可以知道朱先生參考過英文法文和俄文本,是可能比較可靠的翻譯本。不過,其選文和個別地方的翻譯和字眼,還有些問題。
譬如說,將GLANT 翻成”絕情” ;側面雕象翻譯成”象徵”等。另外,是選擇的問題:許多不篇日常小事也可透露出不少的作者或哥德的性情,如憂鬱症等討論。再者,朱先生的譯著的意識形態很強…….
艾克曼的著作,最少還要補一本 全譯本:
參考過朱譯的”全譯本” ,其文采當然不及朱譯本,不過更信實。美中不足的是,它缺(漏)朱本中的一日……..其實這本書前後的序文、索引和摘要等等,都沒翻譯出。
沒譯原書的題詞:" as wine and oil are imported to us from abroad, so might ripe understanding , and many civil virtuals be imported into our minds for foreign wrightings; ...we shall else miscarry still, and come short in the attemp of any great enterprise. 取自 Book III, The history of Britain: that part especially now called England, ... - Google 圖書結果John Milton,Edward Phillips - 1818 - Great Britain - 400 頁
For Britain, to speak a truth not often " spoken, as it is a land fruitful ... ripens wits as well as (t fruits ; and,
----
歌德對話集
周學普譯序
愛克爾曼所著的《哥德對話錄》三卷是自從發表以來被視為研究哥德的珍貴的名著,與哥德的自傳《詩與真實》(Dichtung und Wahrheit)同為研究哥德者必讀之書。著者愛克爾曼是一八二三年以後哥德的親信的隨從者,哥德是具有強盛的創作慾和活動力的偉人,而愛克爾曼是敏感溫閒精細的文士。所以愛克爾曼所記的哥德晚年的談話,不是學者或文藝批評家所寫的客觀的評論,而是仰慕師長的門人謙虛誠敬地記述的言行錄;但他在這書中並不是和中國的許多理學家的語錄那樣專述師長的論仁義王道格物致知等等的迂闊枯燥的理論,而是以優美輕清的文字描述哥德的日常的生活的動靜神態,以及應事接物,隨意發揮的談話的。所以此書除了作為哥德的內面的和外面的生活的寫照有特殊的意義以外,也是一種極富有情趣風韻的德國的優美的散文。愛克爾曼的這種不朽的浩瀚的傑作,世界的各文明國都有譯本,我以為我們無論從什麼立場上批評哥德,這書的翻譯,對於我國的讀書界總之是必要的罷。我不揣簡陋,於譯成了哥德的《浮士德》和《鐵手騎士葛茲》之後,因興味上的關聯,在前一個寒假的一個月內完成了這種翻譯。
現在作為簡單的介紹,將著者的生涯,本書的成立和內容略述如下:
約翰·彼得·愛克爾曼(Johann Peter Eckermann)在本書的緒言裡載有詳細的自傳。他於一七九二年生於漢堡東南的留納堡(Lueneburg)的小邑文森(Winsen)。父親是貧窮的小販,母親是個織工。他小時為人牧牛,連受小學教育的機會都沒有。十四歲時為鄉里的有力者所賞識,得與上流社會的子弟同習法文,拉丁文,音樂等;十六歲受堅信禮後,做某司法官的書記生,其後四年間輾轉服務於兩三個官廳;一八一三年做志願兵而參加自由戰爭,翌年歸鄉。從軍中得欣賞荷蘭的名畫的機會,打算做個畫家,而為才能和境遇所不許;乃入漢諾威邦的陸軍部任事,生活得以安定。但好學心切,二十五歲進漢諾威高級中學,學習古語;又得二三保護者的援助,一八二○年進格丁根大學,學法律。
他以前從軍中讀了愛國詩人德沃陀爾·克爾納爾(Theodor Koerner)的詩集《琴與劍》,被喚起了作詩的興味,因更博覽德國種種的文學的傑作,尤耽讀哥德的作品。在格丁根求學數年之後,對於法律的研究漸漸生厭,乃決心以文筆立身。一八二二年三十歲時離開格丁根,僑居漢諾威郊外,著《文學論,尤其是關於哥德》。他以前曾經以處女詩集贈與他素所欽敬的哥德;此次為了這種新著的出版,希望由哥德介紹於有名的出版家科達(Cotta)印行,因此於一八二三年五月末冒暑徒步到魏瑪爾訪問哥德。哥德非常歡迎他,留他住在魏瑪爾。他以後就成為哥德的門人和秘書,直至一八三二年哥德逝世為止,幾乎常在哥德的身邊。
哥德曾經說過:“他是個溫雅,敏感,明達的人。”又說:“精神極其純潔正直的他,天天在增廣知識和眼界,對於我的事情都很感興味而鼓勵我,無論何時,我總覺得是個難得的人。”老耄的哥德能夠完成了《詩和真實》以及《浮士德》,也多賴愛克爾曼贊助鼓勵的。
愛克爾曼,如同前面已經說過,不是富於創作力的怎麼偉大的天才,而是較為被動的謙虛溫和的文士。他勤勉好學,而有玩弓箭和養小鳥等等多方面的嗜好。我們在《與哥德的談話》裡可以看出:他有瞭如何善於領會體味別人的無論什麼高深的言論的特異的才能。
他在哥德死後,還在魏瑪爾住了二十餘年,一八五四年逝世,享年六十二。
如同他自己在兩篇序文裡說明,他把和哥德親近的九年之間的哥德的言行隨時精細地記述,雖然其中--尤其是第三卷,有些是依不甚確實的記憶而補充,或把好幾次聽過的話湊合而成的,但無不是虛心忠實的敘述。哥德自己也閱讀了一部分的稿子,說是“很好”,並且囑他於他死後發表此書。
又他的序文裡也有說明:第三卷之中有一部分是用以後的一位大公爵卡爾·亞歷山大的師傅桫萊的記錄補充的。
一八三六年由萊比錫的勃洛克蒿斯(Blockhaus)書店刊行《一八二三至一八三二年之間與哥德的談話》上下兩卷,一八四三年出了補遺一卷。
愛克爾曼說:“我想,這種對話之中不但有關於人生,藝術和科學的許多說明和許多貴重的教訓,而且這樣的日常生活的素描對於人們已經從哥德的種種作品而想像著的面容的調整上會特別有所貢獻罷。”
“又在另一方面,我並不以為內面的哥德就此被充分地表現著。有人把這個偉人比做隨不同的方向而放不同的色彩的多方面的金剛石,是極妥當的。所以如同他因處境的不同和相對的人的不同而顯得不同那樣,我在我的場合,不妨極謙遜地說這是我的哥德罷……”
這些話裡流露著著者的寫作的主意和純情。
哥德是莎士比亞般多方面的活動的偉人,他精敏地觀察,深刻地思想,剛毅地行動,黽勉地進取,將修養所得的非常豐富的經驗雄渾地表現為具有完美高雅的形式的詩文;因此他的作品,彷彿大自然一般宏遠深廣繁複,讀者與之相接,只驚歎其如萬彙在其中生息爭競而演行著無窮的變化那樣光華絢爛,而不能窺測其被如何運心締造而成的經歷。此書以圓熟期的晚年的哥德的閒適的日常生活為背景,敘述他的過去和現在的動靜,思想,感情,應事接物的態度,關於人生,科學,藝術,政治,宗教等的見解,以及許多作品的成立和內容,使吾人明白他的時代的情形,他從各方面受瞭如何的影響,形成了怎樣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他的思想如何演變,他如何始終不懈地刻苦進取,他有瞭如何的優點或缺點,精神上有瞭如何的矛盾和煩悶,他的作品是由如何的快樂和辛酸的經驗而寫成的。因此此書不僅使讀者由哥德受到知識和思想上的教益。而且彷彿和哥德晤談,直接與其感情相接觸,而察知其內面的生活。所以此書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引人入勝的魔力。
但原書是數十萬言的巨著,其中含有現今已被忘卻的人物,書籍的批評,色彩學等的過於詳細的說明,或太偏於專門的乏味的冗長的談話等等,對於一般的讀者,不免過於煩累;一九一二年柏林的弗利茲·海特爾(Fritz Heidel)書店的《書友叢書》之第三種格爾哈爾特·梅列安(Gergardt Merian)氏所編成的選本,簡單而扼要,本譯文便是依據這種選本譯成的。
譯者識
一九三六年三月五日於青島。
2012年元月台北捷運新莊線通車免費試乘一月終點為輔仁大學
台灣輔仁大學的創設為主教會聖言會耶穌會
讀《哥德談話錄》智慧老人哥德向年輕的艾克曼說
要珍惜每一刻每一分鐘它們都是永恆的代表
哥德強調他的晚年生活只是行事曆/年表式的不是生活
1824年12月3日(但丁像;勸愛克曼專心研究英國文學)
「你現在應該做的是累積取之不盡的資本。…….你現在應該在像英國文學那樣卓越的文學中抓住一個牢靠的據點。此外,我們德國文學就是從英國文學來的!我們從那裏得到了我們的小說和悲劇,還不是從哥爾斯密、菲爾丁和莎士比亞那些英國作家得來的?就目前來說,德國那裏去找出三個文學泰斗可以和拜侖、穆爾和瓦爾特‧司各特並駕齊驅呢?…….」
朱光潛注
哥爾斯密(Goldsmith 1730-1774),英國作家。他的小說《威克菲爾牧師傳》早已介紹到我國,他的《荒村》寫工業革命時代英國農村衰敗情況,在當時傳誦很廣。
穆爾(T. Moore 1779-1852),愛爾蘭優秀詩人。
hc讀後感想
我們讀瓦爾特‧司各特給哥德的回信,可以知道哥德讀不懂以英文書寫花體字的原信,必須請人謄寫。換句話說,字母雖然相同可是「書法」有別。
穆爾(T. Moore 1779-1852) 現在竟然沒什名氣了。
哥爾斯密(Goldsmith 1730-1774)的《荒村》原題為The deserted Village,原詩共430行,其實在談英國圈地之後的懷舊景象。
《英國詩選》An Anthology of English Verse 王佐良主編,金立群注釋,上海譯文,1993。
此書選約《荒村》的三分之一。不過注解有錯,而且比不上下一本文選)的齊全(《荒村》全文都選。
Poetry in English : An Anthology, M. L. Rosenthal (General Editor), OxfordUniversity, 1987
aught“everything at all”
terms and tides the four quarter days on which rents, interest, wages and the like were due, and the ecclessiastical feast days or seasons, which changed every year
House of Stuart(史都亞特王室)兩國王的誤解
twelve good rules :James I (在位1603-25)制定的行為準則,旅店等常貼在牆上。
twelve good rules those appearing beneath a woodcut of Charles I (在位1625-49) ececution, and including “Pick no quarrells” and “Maintain no ill opinions”
royal game of goose 從前的一種遊戲,根據所擲的骰子的點數移動位置。
goose a game played on board, the aim of which was to reach the sixty-third and final space by advancing through the throw of dice. Landing on the goose depicted in different spaces doubled the number on the dice.
Gespräche mit Goethe (Translation: Conversations with Goethe, Conversations with Eckermann) is a book by Johann Peter Eckermann recording his conversations with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during the last nine years of the latter's life, while Eckermann served as Goethe's personal secretary. It was first released in 1836 and substantially augmented in 1848.
Margaret Fuller translated (and abridged) the first volume into English in 1838 to great acclaim. Subsequent translators, however, have taken great liberty with Eckermann's work, greatly reducing the autobiographical material and substantially altering his prose, rather than offering faithful renderings in English. Some editions go so far as to publish the book as Conversations with Eckermann, with Goethe listed as the author. This practice mistakenly implies Eckermann played a role of editor rather than author; on the contrary, the book is very frank about its point of view. Eckermann includes much autobiographical material and clearly states that his "conversations" are not word-for-word transcriptions, but reconstructions based on memory.
Eckermann published the book at a time when Goethe's popularity was diminishing in Germany, and the book initially sold poorly there. It rapidly became very popular among international readers and subsequentl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reviving interest in and appreciation of Goethe's work both in Germany and around the world.
Nietzsche called it "the best German book there is [dem besten deutschen Buche, das es gibt]." It is frequently compared to Boswell's Life of Johnson.
External links
- ISBN 0-306-80881-1
- Conversations Of Goeth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y John Oxenford 1906
Conversations Of Goethe - Google 圖書結果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 2005 - Biography Autobiography - 612 頁***
wanting, handy
composition[com・po・si・tion]此字朱光潜譯為"寫作"全譯本為"布局"
- レベル:大学入試程度
- 発音記号[kɑ`mpəzíʃən | kɔ`m-]
[名]
1 [U]組み立て, 合成, 構成;合成[構成]された状態.
2 [U][C]組織, 構造
The town is mainly middle-class in composition.
その町の住民は中流階級が中心だ.
その町の住民は中流階級が中心だ.
3
(1) [U]作曲(法);(写真・絵画の)構成法, 構図;(文法・修辞法に従った)文章構成法;(文学作品の)創作(法);((古風))(学校の教科の)作文(法).
(2) [C](音楽・美術・詩などの)作品;(一つの)曲, 詩
(1) [U]作曲(法);(写真・絵画の)構成法, 構図;(文法・修辞法に従った)文章構成法;(文学作品の)創作(法);((古風))(学校の教科の)作文(法).
(2) [C](音楽・美術・詩などの)作品;(一つの)曲, 詩
a musical composition
音楽作品.
音楽作品.
4 [U]《印刷》植字, 組み版;まとめ組み.
5 [U]気質;性質, 性分
There was a streak of stubbornness in his composition.
彼の気質にはどこかがんこなところがあった.
彼の気質にはどこかがんこなところがあった.
6混合物, 合成品, 構成物, 合金.
7《文法》(語の)合成:airとcraftを結合してaircraftをつくるなど.
8妥協, 和解, 和議;一部返済, 一部支払い, 示談金, 内済金
come to a composition with ...
…と妥協[和解]する
…と妥協[和解]する
make a composition with one's creditors
(一部返金して)債権者たちと示談にする
(一部返金して)債権者たちと示談にする
a composition by creditors
債権者による和議.
債権者による和議.
com・po・si・tion・al
[形]want(LACK)Show phonetics
noun[U]
a lack of something:
For want of anything better to do I watched television for a while.
If we fail it won't be for want of trying(= We have tried even if we fail).
wantingShow phonetics
adjectiveFORMAL
lacking:
I think she's perhaps a little wanting in charm.handy(SKILFUL)Show phonetics
adjective[after verb]
able to use something skilfully:
Jonathan's good at wallpapering but he's not so handy with a paintbrush.
Susannah's very handy (= good at doing things which need skilled use of the hands)about the house.
Deming 轉引 浮士德
2006前幾天重讀『轉危為安』(台北:天下文化, 1997),被第十四章 兩則個案( Two Reports to Management)中,轉引的哥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的話:When an idea is wanting, a word can always be found to take its place.弄得迷糊。書上說 我十幾年前是這樣翻譯的:「缺乏好理念之處,總是不乏空言之瓜代者。」(頁461 )
我 想 這 idea會不會是古希臘文的 "理想 "……is wanting又是什麼意思,後來再查日本辭典,才放心我沒譯錯 (: want・ing ━━ a., prep. 欠けている, 足りない ((in)); 達しない; 〔婉曲〕 頭が弱い ; …のない.)
上網發現這句話經常被英文界引用,另外一翻譯版本為: When ideas fail, words come in very handy ...
我知道瑞麟兄有比較完整的引言辭典,就請教他。他說:「 所引 quotation(s)未能從手上三本 Dictionary of Quotations中查得。…… 」
我 不死心,一定可以地毯式搜索 …… 不過 我我因讀某本文化史之作,其中提到 (德) 艾克曼[Johann Peter Eckermann] 辑录的『歌德谈话录』,我發現它是大陸的中學指定課外書,所以大陸有近十本的翻譯,不過我有一全譯本,卻是著名的朱先生翻譯的大異其趣……
---
再怎樣差的全譯本一定有優點,我從一首引 Faust的詩中發現它在談語言,可能相關 …..所以我去找綠原翻譯的『浮士德』(北京:人民文學版),發現
「因為正是在沒有意義的地方,塞進一個詞兒總來得及。」( p.57)
好像有希望…… 。
再找 周學普翻譯的 "浮士德"(台北:志文),得啦!
「因為就在概念缺乏的地方,在適當的時機也會有言語出來。」(1995-96 行,頁132)。
綠原翻譯的『浮士德』有注解"哥德對於語言是否信任"之問題,不過他翻譯得比較怪。周學普的翻譯無注,似乎比較正確。
pr 看法
"哥德這句是負面的意思吧?
思之不足, 言以代之..."
我為什麼這樣大費周章作此番考古?
因為 Deming 著作的每章章首之引言都有深意。所以他認為
W. A. Shewhart在1938 年的著作或「統計的品管」(SQC),
就是所謂的 Total Quality Control,日本人不必再引入新名詞 ……(約1962 )....
歌德谈话录(增订版)
作 者:(德)爱克曼辑录,朱光潜译
出 版 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间:1978-9-1
导读
1823年
1823年6月10日(初次会见)
1823年6月19日(给爱克曼写介绍信到耶拿)
1823年9月18日(对青年诗人的忠告)
1823年10月29日(论艺术难关在掌握个别具体事物及其特征)
1823年11月3日(关于歌德的游记;论题材对文艺的重要性)
1823年11月14日(论席勒醉心于抽象哲学的理念使他的诗受到损害)
1823年11月15日(《华伦斯坦》上演)
1824年
1824年1月2日(莎士比亚的伟大;《维特》与时代无关)
1824年1月27日(谈自传续编)
1824年2月4日(歌德的宗教观点和政治观点)
1824年2月22日(谈摹仿普尚的近代画)
1823年
1823年9月18日(对青年诗人的忠告)
昨天在歌德回到魏玛之前,我很幸运又和他晤谈了一个钟头。这次他说的话非常重要,对我简直是无价之宝,使我终生受益不尽。凡是德国青年诗人都应该知道这番对他们也会有益的忠告。
歌德一开始就问我今年夏天写过诗没有。我回答说,写了一些,但是总的说来,我对做诗还缺乏兴致或乐趣。歌德就劝我说,“你得当心,不要写大部头作品。许多 既有才智而又认真努力的作家正是在贪图写大部头作品上吃亏受苦,我在这一点上也吃过苦头,认识到它对我有多大害处。我扔到流水里去的做诗计划不知有多少 哩!如果我把可写的都写了,写上一百卷也写不完。
“现实生活应该有表现的权利。诗人由日常现实生活触动起来的思想情感都要求表现,而且也应该得到表现。可是如果你脑子里老在想着写一部大部头的作品,此外 一切都得靠边站,一切思虑都得推开,这样就要丧失掉生活本身的乐趣。为着把各部分安排成为融贯完美的巨大整体,就得使用和消耗巨大精力:为着把作品表达于 妥当的流利语言,又要费大力而且还要有安静的生活环境。倘若你在整体上安排不妥当,你的精力就白费了。还不仅此,倘若你在处理那样庞大的题材时没有完全掌 握住细节,整体也就会有瑕疵,会受到指责。这样,作者尽管付出了辛勤的劳力和牺牲,结果所获得的也不过是困倦和精力的瘫痪。反之,如果作者每天都抓住现实 生活,经常以新鲜的心情来处理眼前事物,他就总可以写出一点好作品,即使偶尔不成功,也不会有多大损失。
“姑且举柯尼斯堡的奥古斯特·哈根为例。他本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作家,你读过他的《奥尔弗里特和李辛娜》那部诗没有?那里有些片段是写得很出色的,例如波罗 的海风光以及当地的一些具体细节。但这都是些漂亮的片段,作为整体来看,这部诗却不能使任何人满意。可是他费了多大气力,简直弄得精疲力竭了。现在他还在 写一部悲剧哩!”
****
譯文名著文庫138:《哥德對話錄》是一部世所公認的名著,它不是學者或批評家所寫的研究著作,而是哥德的秘書愛克爾曼輯錄的關于哥德的言論和活動的集 子。書中作者以優美清新的文字,向我們描述了哥德日常生活的動靜狀态,以及應事接物、随意發揮的談話。它不僅提供了哥德晚年生活的第一手材料,而且也是德 語文學的一部傑作。《譯文名著文庫138:哥德對話錄》雖有幾個譯本(都譯作《歌德談話錄》),所涉及到的内容都很豐富,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但周學普 先生編選的這個譯本注重人文學科,主要涉及文學、藝術、戲劇、美學、哲學、宗教、政治、社會等領域,向讀者呈現的是平民化了的哥德,使人們在閱讀時仿佛有 和哥德晤談,直接與其感情世界接觸,察知其内在生活之感覺。
按:爱克尔曼的《哥德对话录》(现多译为《歌德谈话录》)是一部世所公认的名著,这部书不是学者或批评家所写的研究著作,而是以优美轻清的文字,向我们描述了哥德日常生活的动静神态,以及应事接物、随意发挥的谈话。此书不仅提供了哥德晚年生活的第一手材料,而且也是德语文学的一部杰作。
这 部书长达四十万字,国内至今尚无全译本,目前大陆通行的译本是朱光潜先生选译的《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八月出版。据朱先生的“译后记” 所言,他当时“选的标准是内容比较健康,易为我国一般读者所理解,足资参考与借鉴。原书有许多关于应酬、游览和个人恋爱之类家常琐事,也有些涉及连译者自 己也不甚了然的专门知识,例如关于颜色、植物变形、地质、气象之类自然科学方面的争论以及一般人不常读的歌德自己作品和旁人作品的评论。凡此种种,都只略 选少数样品,其余就只得割爱了。译者个人的知识和见解在选择中也起了作用,所以涉及哲学、美学、文艺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及至当时欧洲一般文化动态的就选得 比较多些。”因此,朱译本是作为“外国文艺理论丛书”之一种刊布的。
早在一九三七年,周学普先生就翻译出版了《哥德对话录》 一书,这是根据一九一二年德国柏林的弗列兹·海特尔(Fritz Heidel)书店的“书友丛书”之第三种格哈尔特·梅列安 (Gerhardt Merian)氏所编选熬译出,这个选本注重呈现日常生活化了的哥德,使读者仿佛和哥德晤谈,直接与其感情思想接触,察知其内在的生 活。周译本很好地保留了这一特色,因而显示出别样的趣味与眼光。读者在阅读时不妨将之与朱光潜先生所译的《歌德谈话录》参证比照,以窥全书之貌。该书出版 后,由于接踵而来的战争,当时的影响就不大,今天更是难以再见。为了方便广大读者,上海教育出版社决定重新出版此书。为保持原书风格,书中的语言表达与译 名一仍其旧,书后保留原文对照索引,“哥德年表”则采用了现在通行的译名,并附有原文,有心的读者可以参照。
本书译者周学普先生一九○○ 年出生于浙江省嵊县,日本京都大学外文系毕业,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台湾大学。译作以哥德作品为主,译有《铁手骑士葛兹》、《浮士德》、《赫尔 曼与陀罗特亚》、《少年维特的烦恼》等十余种。周学普先生对哥德的文学世界有着相当深入的了解,他是因为“兴味上的关联”才来翻译这本对话录的,他在翻译 的过程中更愿意强调“哥德是莎士比亚般多方面的活动的伟人”。
****
歌德談話錄
《歌德談話錄》共分三部分,第一和第二部分于1836年出版,第一部分于1848年出版。書中涉及到的內容非常豐富,比如他的宗教觀點和政治觀點、談關于 藝術鑒賞和自己創作經驗等。這時值得注意的是談話錄所示的時間,差不多與《浮士德》第二部的創作重合,所以,研究《歌德談話錄》還有助于我們更好的理解 《浮士德》。
詳細資料
目錄
1823年
1824年
1825年
1826年
1827年
1828年
1829年
1830年
1831年
1832年
1824年
1825年
1826年
1827年
1828年
1829年
1830年
1831年
1832年
序
在隨後與歌德日夕相處的9年多時間里,愛克曼不但出色地完成了老詩人的囑托,還捧出來一件副產品——而今已成為世界文學經典的《歌德談話錄》。這部連尼采 也認為是“空前優秀的德語作品”,因為它給了世界一尊栩栩如生的歌德“全身塑像”。誠如愛克曼在談話錄的出版前言中所說︰“我認為歌德這些有關人生、藝術 和科學的談話、不僅僅包含詹不少的啟示,不少無比珍貴的教益,而且作為對他這個人的直接寫生,尤其有助于使我們心目中從他豐富多彩的作品里得來的歌德形 象,變得更加豐滿完整。”
學者們大都強調這是一部智者之書,因為它凝聚著大詩人和大思想家歌德的思想和精神。的確,在這里可以听見歌德以高度凝練、概括和富萑個性的語言,有聲有色 地談論宇宙 自然、社會、人生、文學、藝術、Ξ學、政治、軍事乃至為人處事、劇院經營管理等等,也就是如先前的譯家朱光潛先生和洪天富先生都著重指出的,這部書相當全 面 具體地反映丁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以及政治思想和文藝思想。因此號愛克曼的《哥德談話錄》不但給予廣大讀者以智慧的營養和思想的啟迪,也為研究大思想家 和大文豪歌德的學者,提供了可稱第一手的、權威的依據c歌德首先是一位文學家,談論文學 藝術和美學的時候自然特別多,許多重要終觀點已為我們熟悉和接受。他也經常有機會分析自己的一些作品,特別璁當時正在寫作的《浮士德》第二部,為其中一些 難解的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因此有學者說《歌德談話錄》是一座“歌德思想和智慧的寶庫”,是“打開歌德創作之門的一把鑰匙”,盡管都略微有些夸張卻基本 土符合實際。
愚以為《歌德談話錄》的思想意義和學術價值,先賢們強調得夠多了,而且可以講自朱光潛先生的選本在1978年問世以來,已經相當地深入人心。這當然不是說 無須繼續對此書進行思想和學術研究;寶庫中待發掘的珠玉珍玩確實還相當不少,可堪玩味的慧語雋言、哲理智慧還比比皆是。這里只是想提醒一下,此書其實也極 富可讀性,其實也好看得很。
是的,富有思想意義和學術價值的《歌德談話錄》的確非常好讀、耐讀,非常好看、耐看!它雖說講了許多有關宇宙人生、文學藝術的重大問題,但卻深入淺出,因 為都緊密地結合了實際。例如談文學問題,歌德就常常舉他自己以及莎士比亞、莫里哀、席勒、拜倫、雨果等等世界級的作家為例子。談繪畫和雕塑,就喜歡拿魯本 斯和大衛等的作品來一點一點進行分析。談戲劇問題,就結合自己和席勒的戲劇創作,以及他長期管理劇院的經驗。在這中間,有趣的軼聞趣事真是不少。在這里我 們見到的,是一個與自己信賴的助手和忘年之交促膝談心的歌德,一個走下了神壇的有血有肉、談笑風生、親切和藹的歌德,一個既有人的優秀品質又有人的毛病, 既理性、睿智又怪僻、迷信的歌德。總而言之,在歌德的這部“自傳”或者更準確地講“自述”中,我們會發現一些他身上常常被忽略了的品質,會看見一個在日常 生活中平易近人,既平凡又偉大,既風趣又可愛的歌德。因為名為《歌德談話錄》,實則所記並非純粹是對話,也有老年歌德生活狀況和情態的不少描寫。
這里僅舉凡個讓我們對歌德刮目相看的例子︰
在人們的心目中,歌德這樣的大詩人和大思想家一般都不擅長行政和經濟事務,其實不然。不說他做過魏瑪管轄甚多的大臣,就講他長期擔任魏瑪劇院的總監,就顯 示出了豐富的經驗和非凡的經濟頭腦。1825年3月至5月以劇院為話題的很多,不少都對我們極有啟發意義。例如他講︰一個劇院要站住腳,必須要排練出一套 反復上演、常演常新的保留劇目;劇院絕不能為省錢而讓二三流演員挑大梁;劇院要想成功,光有好的演員班子不夠,還必須致力于提高觀眾的修養,擁有一批屬于 自己的高水平觀眾;特別是強調必須重視票房收入,認為票房了壞也反映演出的質量。
-----
鍾肇政譯,《歌德自傳》〈傳記〉,志文出版社,1975年12月。沒找到鍾肇政編的《關於人生:歌德》,純文學出版社,1988年。
《歌德人生箴言》ISBN:9575570944│大展1991│沈永嘉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