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54

Journals 1889-1949 (André Gide)《紀德日記卷選》/Henri Frédéric Amiel

$
0
0
一次覺醒: 這幾年有幾次動念翻譯:Journals 1889-1949 (André Gide):   詹宏志有一小本漢譯本(台北遠景) 也是有英文本的刪節. 前天拿到  李玉民《紀德文集‧日記卷》廣東:花城,2002,513頁  選集1888-1909,法國文學等注解不錯----今天比較英譯  發現英文本也刪掉許多
李是法國文學專家 (當然Gide很博學  李的英國文學的注解就很弱) 他說不定採全譯.....

我比較1904年末.(整年英文版5頁. 《紀德文集‧日記卷》在讀了尼采《通信集》讓他感覺平衡了許多 (李譯:恢復精神狀況)....之後李譯本省略5-6行--紀德記沿途所共讀的四本書---英文版都有注解...... 《紀德文集‧日記卷》還有一缺點是人名全用漢字.很不方便還原 譬如說1904年到到Sorrento拜訪神祕 (李:莫測高深)的Vollmoeller* (給Drouin的信中有詳述) (英頁76/《紀德文集‧日記卷》頁348)....


*Karl Gustav Vollmöller, usually written Vollmoeller (May 7, 1878 – October 18, 1948) was a German playwright and screenwriter.
He is most famous for two works, the screenplay for the celebrated 1930German film Der Blaue Engel (The Blue Angel), which made a star of Marlene Dietrich, and the elaborate religious spectacle-pantomime Das Mirakel (The Miracle), which he wrote in collaboration with Max Reinhardt, the famous director, and in which he cast his own wife Maria Carmi in the leading role. "The Miracle" retold an old legend about a nun in the Middle Ages who runs away from her convent with a knight, and subsequently has several mystical adventures, eventually leading to her being accused of witchcraft. During her absence, the statue of the Virgin Mary in the convent's chapel comes to life and takes the nun's place in the convent until her safe return. The play opened in Germany in 1911 and subsequently in London and on Broadway in 1924. Filmed twice as a silent movie, it was filmed once again in a much-altered version (with dialogue) in widescreen and Technicolor in 1959.

Vollmöller, Karl, 1878-1948

 
這是翻譯最好不要重譯  不要假內行的一例
Journals 1889-1949 (André Gide)/Henri Frédéric Ami...

1909.7.4(40歲) .......不存在籠統的智慧,人只有做這事,做那事的聰明,聰明只應當表現在所做的事情上

類似的說法 雪萊20歲的一首詩就說過--那年他到愛爾蘭 才知道貧民之慘狀比英倫的10倍差........

*****

昨天晚上睡前讀物是紀德1869-1951 的一輩子的日記 Journals 1889-1949
因為我買的廉價的企鵝版已經開始分解了

(1933年4月10日  頁559)
…We are entering a serious epoch.

他引蒙田的話:「人變老還可接受的,如果我們只向改善邁步:
它卻像醉漢跌破跌撞撞,東倒西歪,昏迷,不測。」
  《惡之華‧仇敵》末段
痛苦啊!「時間」蠶食生命,
它咬住我們的心,像刀般利,
這「仇敵」吸我們的血而肥壯!




有人預言紀德的日記就可以讓他不朽了
英文本略有刪節 不過 很不錯

詹宏志有一小本漢譯本(台北遠景) 也是有刪節.
 李玉民《紀德文集‧日記卷》廣東:花城,2002513 選集1888-1909,法國文學等注解不錯

GoogleBooks很保守 沒什麼意思 譬如說 有 ""在此書籍中有 5 頁符合 shakespeare"顯示3頁的小部份
隨便一字 lugubrious (p.240) 卻找不到

Journals 1889-1949

封面



***
紀德是讀 19 世紀的身後出版的日記大家Henri Frédéric Amiel 的作品而決定寫自己的日記

Henri Frédéric Amiel 的巨大日記
(該『日記』(「ひそかな日記」1839年-1881年、17,000頁)

尚無漢譯
除了梁宗岱先生翻譯過一篇約200字的散文詩


台大圖書館的日文翻譯
1
勾選
一般印刷資料
アミエルの日記 / [アミエル(Henri Frederic Amiel)著]; 河野與一訳
東京都 : 岩波書店, 昭和47[1972]改譯第一刷


No one has rated this material說明
館藏地 索書號 條碼 狀態 說明
總圖2F密集書庫784.28 4411 3167 1972 v.2 [鄰近架位館藏]2244302 可流通
總圖2F密集書庫784.28 4411 3167 1972 v.3 2244303 可流通
總圖2F密集書庫784.28 4411 3167 1972 v.4 2244304 可流通
2
勾選
一般印刷資料
アミエルの日記 / [アミエル(Henri Frederic Amiel)著]; 河野與一訳
東京市 : 岩波, 昭和10[1935]






Henri-Frédéric Amiel
Henri Frédéric Amiel (28 September 1821 – 11 May 1881) was a Swiss philosopher, poet and critic.
Born in Geneva in 1821, he was descended from a Huguenot family driven to Switzerland by the revocation of the Edict of Nantes.[1]
After losing his parents at an early age, Amiel travelled widely, became intimate with the intellectual leaders of Europe, and made a special study of German philosophy in Berlin. In 1849 he was appointed professor of aesthetics at the academy of Geneva, and in 1854 became professor of moral philosophy. These appointments, conferred by the democratic party, deprived him of the support of the aristocratic party, which comprised nearly all the culture of the city.
This isolation inspired the one book by which Amiel is still known, the Journal Intime ("Private Journal"), which, published after his death, obtained a European reputation. It wa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y Mary A. Ward at the instigation of Mark Pattison.
Although second-rate as regards productive power, Amiel's mind was of no inferior quality, and his Journal gained a sympathy that the author had failed to obtain in his life. In addition to the Journal, he produced several volumes of poetry and wrote studies on Erasmus, Madame de Stael and other writers. He died in Geneva.



 2010


 

 安德烈·紀德《日記 1942-1949年》花城出版社的《纪德文集》

 

花城出版社的《纪德文集》分五卷,有《散文卷》、《传记卷》、《日记卷》、《游记卷》、《文论卷》。这五卷中,有五分之三的篇章是首次翻译介绍给我国读者的。这样,纪德的作品除晚年的日记、通信外,基本上全部呈现给了中国读者。
安 德烈·保尔·吉约姆·纪德(1867-1951),是法国二十世纪最活跃、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花城出版社《纪德文集》的编者和译者(散文卷、日记卷), 首都师大的李玉民教授向记者介绍,纪德是个少有的最不容易捉摸的作家,他的一生和他的作品所构成的世界,就是一座现代迷宫。变化和否定,贯穿纪德的一生和 他的全部作品。纪德是在人生探索、文学创新两方面都给后人留下最多启示的作家。
李教授说,每次重读纪德的作品都有新发现,他的作品是让人思考、让人参与的作品。
北 京大学罗芃教授认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纪德被看作文学的“颠覆者”,更糟糕的是他还背上了道德“颠覆者”的恶名。这种双重“颠覆者”的身份一度曾使纪 德很有点“声名狼藉”。有人嘲笑他的作品形式不伦不类,有人声色俱厉地谴责他伤风败俗,当然也有人双管齐下,从两个方面作了否定和抨击。如今,纪德伟大作 家的地位已经毋庸置疑,历史已经下了结论,但是对他在小说革命方面所做的试验性探索究竟应该如何评价,仍旧是可以讨论的问题,而他对传统思想道德的叛逆和 颠覆,情况更为复杂,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纪德文集》的出版,为我国读者和外国文学研究者在这方面的工作创造了条件。

安德烈·紀德年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出版《與保羅·克洛岱爾通信集》。 1950年12月13日,劇本《梵蒂岡的地窖》在法蘭西喜劇院首演。出版《日記 1942-1949年》。 1951年2月19日,安德烈·紀德因肺炎在巴黎病逝 ...


*遠景出版社**紀德日記1889-1914**紀德**民國70年

紀德文集--日記卷


作者
(法)紀德著,李玉民譯
ISBN
7536036051
頁數
266
開本
32開
封面形式
簡裝本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2-1-1








 特色及評論 


他 整慗一生,就是長長一系列的介入與解除介入的過程。也一貫忠於的惟一教條,就是拒絕接受任何教條。從這時起一直到他漫長生命中盡頭,他始終宣揚的,便是他 既從歌德那裏受到啟迪的明智。除了他引以為憾的短期介入政治之外,人想做一名藝術家。也就是要給思想提供一個完美的形式,做一個以此為惟一職業的人。作者 角色是修建一處住所;而佔據這個住所的,則是讀者。紀德便是這樣的人。
                          ——莫洛亞
  紀德總是和他力圖征服的一代生活在一起。青春是富有感染力的,這位青年的宗師便保留一些青春的新鮮活力。青年在紀德身上尋找自己,他們也往往能找到自己。
                          ——莫洛亞
  紀德在世一天,法國便還有一種文學生活,一種思想交流的生活,一種始終坦率的爭論……而他的死結束了最能激勵心智的時代。
                          ——莫裏亞克

 內容簡介 


本書是法國著名作家紀德的日記作品集,安德烈·紀德是法國家喻戶曉的著名作家,194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紀德是法國小說流派承上啟下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說打破了以巴爾扎克為首的法國小說傳統創作手法,也沒有法國現代小說那麼“前衛”。
本書是法國著名作家紀德的自傳作品,安德烈·紀德是法國家喻戶曉的著名作家,194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紀德是法國小說流派承上啟下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說打破了以巴爾扎克為首的法國小說傳統創作手法,也沒有法國現代小說那麼“前衛”。
一、二十世紀法國重量級作家安德烈·紀德逝世五十週年即將來臨之際,花城出版社和人民文學出版社都計劃出版紀德的文集,經過磋商,決定採取鬆散的分工協作的方式,同時推出《紀德文集》。
 二、《紀德文集》分為五卷,計有《散文卷》、《傳記卷》、《日記卷》、《遊記卷》、《文論卷》,各自成篇,可分可合。這五卷中,有五分這三的篇章,是首次翻譯介紹給我國讀者的。
   三、五卷本所選的《人間食糧》,被視為“新世紀病”,“不安的一代人聖經”;《訪蘇聯歸來》所引起的軒然大波,早已超出了事件本身的意義;《如果種子不 死》,作者自述至二十六歲結婚前夕的生活,記錄了他爭取自由的緩慢而艱巨的歷程;文論中的《陀思妥斯夫斯基》,即論文又論人,《想像的採訪》則縱橫捭闔, 別開生面,都有許多真知灼見;他的日記,從1887年他十四歲寫起,直到1950年他逝世前為止,包含了他所有作品的基因,是研究他的作品和傳奇一生的極 珍貴而特殊的資料,堪稱他最少雕飾的“自傳”。

 本書目錄 


總序:紀德的寫作狀態
一八八七年
一八八八年
一八八九年
一八九○年
一八九一年
一八九二年
一八九三年
一八九四年
散頁
一八九五年
一八九五——八九六年旅途散頁
一八九七年
一八九八年
一八九九年
散頁(一八九七年至一九○○年)
一九○一年
一九○二年
一九○三年
一九○四年
一九○五年
一九○六年
一九○七年
一九○八年
一九○九年

 作者介紹 


紀 德(AndreGide,1869-1951),法國著名作家。父親是清教徒,法學教授,母親出身於大資本家家庭。紀德10歲喪父,因體弱多病,沒有完成 正規的中等教育。1909年與友人創辦《新法蘭西評論》,對現代法國文學產生巨大影響。194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主要小說和散文作品有:《人間食 糧》(1897)、《背德者》(1902)、《窄門》(1909)、《田園交響樂》(1919)、《偽幣製造者》(1925)、《剛果之 行》(1927)、《查德歸來》(1928)、《訪蘇聯歸來》(1936)等。另有文學評論集《借題發揮集》、《偶感集》等,自傳《如果種子不死》、《日 記》等。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