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44

哀哉!日本的出版業走向窮途末路;電子書版稅; e-book readers

$
0
0
 日本資訊庫
走向窮途末路的出版業
[2015.02.26]其它語言: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出版物銷量不斷下跌。日本的文字文化還能倖存於世嗎?

如此跌落,何處是底?

只要看看圖表,那麼日本出版業的處境應該就不言而喻了。
自日本的經濟進入高速成長期以後,書籍雜誌的銷售額一直保持直線上升,而且,無論是1973年的石油危機還是泡沫經濟崩潰,都沒有對其造成負面影響,並在1996年達到了2.66兆日圓,是1960年經濟高速成長初期時的28倍。期間,從未出現過較上一年度下降的情況。
但以此為頂峰,之後開始了持續下滑,並在17年裏下跌了36%,2013年,銷售額減少到約1.68兆日圓。進入2014年,每月同比依然持續負成長,從全年來看,低於上一年度也已確定無疑。其結果,是回落到了泡沫經濟之前的上世紀80年代前半期的水準,而且依然處於跌落不止的狀態之中。
與峰值相比,書籍的跌落率為28%,雜誌為42%。自1998年以來,雜誌未曾出現過絲毫改善傾向,呈直線型下降。而且,雜誌的另一個財源——廣告,無例外地在持續減少,幾乎可以說處於「崩潰狀態」。

雖說經濟環境確實不好……

人們對日本出版物銷量起伏變化如此之大的原因,做了各種各樣的分析。或曰「經濟停滯」使然,或曰「遠離文字」所致等等。
確實,自90年代以後,經濟因素影響到了日本的各個領域。但是,就出版業來看,雖然不否定這一點,但在很大程度上還存在著其他原因。因為不管怎麼說,泡沫經濟的崩潰也未能阻擋出版物銷售額的成長,這是不爭的事實。而且,在1997年、1998年攀上峰值時,正值日本陷入國內金融危機、亞洲經濟危機和泡沫經濟崩潰後的最為嚴峻的經濟狀態之中。然而,之後的十多年裏卻呈現了持續跌落。這種現象用「經濟停滯」是很難說明的。
90年代後半期這段時間,不僅是出版業,日本整個媒體都出現了重大變化。首先是勞動年齡人口自1995年開始轉入減少趨勢。在考慮出版物及其他非生活必須品的購買行動時,不可忽視的是可支配收入的動向。可以自己賺錢的人口減少,當然會影響到出版物的銷售額。但是,勞動年齡人口在1995~2013年間的下降率為9.5%,所以,僅此很難解釋出版物銷量的大幅下跌。

競爭對手出現

更大的原因可以說是網際網路的出現。特別是全球熱銷產品「Windows95」的發售,真正促進了網際網路在日本的普及。另外,1994年索尼推出的PlayStation(PS),引發了家用遊戲娛樂的一大熱潮。進入90年代,手機開始普及,1999年NTT DOCOMO開始了「i-mode」(※1)服務,推動了手機上網的進程。這一系列的業餘時間爭奪戰,將日本人的讀書時間消磨殆盡。
為此,出版業人士開始抱怨,稱「日本人的遠離文字」是出版業蕭條的最大原因。文化廳實施的「有關國語的民意調查」顯示,「一個月裏沒讀一本書」的比率從2002年的37.6%漸漸升高,2008年為46.1%,2013年則為47.5%。同時,網際網路、智慧手機的迅速普及,為雜誌的銷售和廣告收入都帶來了衝擊。
即使如此,這種深不見底的大幅下滑也是令人始料不及的。作為出版物,即便不讀紙媒,網際網路、智慧手機從根本上說也都是文字媒體,日本人並不是脫離了文字本身。出版物作為資訊傳播媒介擁有悠久的歷史,相信其存在價值不會罄盡無餘。但是,對它呈現出的不斷下滑態勢,又該如何考慮呢?

安然無事的日子太過長久

日本的出版業,一般認為在大正時期迎來了重大變革。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日本帶來空前的經濟盛況,加上明治以後近代教育制度的完善,讀書人口逐漸增加,綜合雜誌、全集等,大眾文化一氣開花結果,那個時代,即所謂大正民主(1912~1926年,日本大正年間所推行的現代民主的政治體制與政策——譯註)、教養主義的時代。
進入明治時期後,在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中,以大學為頂點的教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期間大量西方的技術、學術理論等翻譯並廣泛推介到國內。也就是說,整個社會的進取精神,為日本人注入了渴求教育和知識的熱情。但無奈的是,接受教育的機會,並非從一開始起就為每個人所享有。而出版物,便在其中起到了彌補這種缺憾的作用。
隨著近代化的深入和經濟的發展,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不斷增加的過程中,大學作為「智慧」的頂峰、出版物作為它的媒介手段,一直在日本社會中保持著權威性地位。不僅是出版,整個資訊媒體中的接收方都是被動的,只能在有限的範圍內,也就是被提供的資訊中進行選擇,因此從各種意義上說都曾是以傳者為中心的。但是,進入70年代,大學的升學率上升到極限水準,高等教育在全國得到普及。緊接著泡沫崩潰,經濟停滯不前,以大學畢業生為主的白領職位減少,學歷社會不再具有曾經的意義。於是,環繞出版物的「智慧」之光也漸漸黯然失色。這種資訊提供者的單方優勢地位,可以說是日本處於開發中國家階段時所特有的「智慧」屬性。
網路社會的出現,從根本上改變了這種資訊傳受結構。資料庫規模的擴大和搜尋功能的飛躍性提高,將接收方、需求方推上了優勢地位。但我們很難說日本的出版界對於這樣的環境變化,做出了有異於以往的根本性調整,它並沒有像網路世界那樣,面對接收方的需求,採取積極靈活的應變措施,無論出版社還是執筆人都始終沒有擺脫製作發布這樣的供給本質。從策劃內容、商品特性甚至於寫作班底都幾乎一成不變,從這一點上我們也可以看出問題之所在。

特殊的業界結構

積重難返的原因還不止於此。在小規模的出版社和書店依傍大型經銷商生存這樣的特殊業界結構下,超出自身能力的生產活動成為可能,以至於無法衝破這樣的構造。說得更具體一些,那就是一般新出版的書刊,是通過經銷商委託書店銷售這種寄銷制在市場流通的。在這個階段,出版社的交易一旦成立,銷售額進賬。一定時間過後,將根據實際銷售額結帳,賣剩的書刊再次通過經銷商退貨。在這一過程中,經銷商起到了信用保險作用。在寄銷制下,只要不斷出書,利潤另當別論,資金周轉切實可以得到保證。這就導致了慢性的赤字經營,成為粗製濫造的原因。從圖2中我們也可以看出,90年代後半期,銷售額急速減少之後,出版量依然在持續成長。一旦陷入赤字經營,那麼就難以從現有的產銷循環中掙脫出來,這也是出版業無法謀求根本性變革的一大重要因素。
總之,在質與量上,日本的出版界都呈現出供給過剩的狀態。其結果是,即便可以維續傳統的「智慧」生產,但面對世界和社會層出不窮的種種新局面,靈活應對能力卻在日漸衰微。
(※1)^ 日本移動通信公司NTT DOCOMO提供的一項服務。用戶只要使用i-mode對應機種,就可以收發電子郵件並瀏覽網站,是手機上網服務的先驅。

編譯╱林克鴻

用文字建構一個屬於自己的表演舞台,這就是成為一名作家的醍醐味。不過就像愛情不能沒有麵包一樣,版稅就如同作家們的薪水,決定了他們的生計。
在日本,一般對於傳統版稅的認知是10%,當出版社印製1000本售價為1000日圓的書籍時,作家可以獲得10萬日圓的版稅。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10%在業界屬於人氣作家的待遇,一般作家最低會只有4%(資料來源)左右,以初版多為2,000~3,000本來計算,倘若花了一年完成一本作品,最後可能只有8至12萬日圓收入,連一般上班族半個月的薪水都不到,無怪乎作家總是給人三餐不繼的刻板印象。
電子書問世後,隨著出版成本的降低,出版社除了在售價上降低兩成左右回饋消費者外,作家們的版稅是否也能撥雲見日呢?
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是大出版社,電子書的版稅最高也只有15%,加上電子書售價較低,相乘後僅僅只有12%左右,因此日本的確有許作家對於出版社的電子書版稅系統,深感不滿。

出版社態度保守 不敢躁進

撇開出版社希望賺更多錢的因素,日本大企業行事作風往往比較保守,出版社亦是如此,面對電子書的衝擊,至今仍不願做較大改變,因此日本電子書普及率也一直遠低於歐美市場。
再來,一旦大幅提升電子書的版稅,必定會促使作家們傾向電子書,這對目前已經不景氣的書店、製版廠等相關產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考量到出版產業整體生態的平衡性,也讓大出版社不敢貿然躁進。
無論出版社的理由為何,對作家們而言,麵包仍舊是最現實的問題,相對於人氣作家的名利雙收,許多一般作家往往面對日不敷出的窘境,如今,隨著電子書而帶來自助出版新方向,反而指出了另一條希望大道。

亞馬遜挾自助出版叩關

以亞馬遜(Amazon)為首的大型網路販售平台,其電子書的出版對象不僅限於出版社,還開放讓作家們以個人的身份出版,為出版業界掀起了革命,日本市場也沒有例外。
至於令人關心的版稅方面,以亞馬遜為例,基本的版稅就有高達35%,若是符合他們規定的條件,甚至可以提高到70%!70%與12%,兩者已是天壤之別。另外,還有Agora Books(アゴラブックス)也提出了50%版稅的條件。對新人作家而言,不僅版稅本身就讓人心動不已,也無須受制於出版社,儼然成為新趨勢。
不過若是新人作家持續往亞馬遜靠攏,出版社日後的生計勢必會面臨衝擊,無怪乎日本出版社,也對亞馬遜的來勢洶洶深感憂心。
雖然自助出版有著迷人的魅力,但對新人作家來說仍有其困難性。最大的問題當然是市場知名度,有別於大出版社既有的銷售網和市場知名度,新人作家如何在茫茫電子書海中嶄露頭角,這是一大挑戰。
因此部份作家雖然對大出版社的電子書版稅感到不滿,但仍會將部份作品提供給出版社,藉此打開知名度的同時,將另一部份的作品以自助出版的方式販售,追求更優渥的版稅收入。未來自助出版是否會進一步擴大在日本書市的影響力,出版社又將如何應對,後續仍值得持續關注。
Photo from Flick CC by Sjoerd Lammers street photography

資料來源:

  1. 電子書籍と紙の本、印税はどっちが多いの?
  2. 電子書籍と印税
  3. 紙の本と電子書籍のどちらで出版?
  4. 紙の本と電子書籍、印税はどのくらい違う?
  5. 電子書籍化で印税はどうなる 講談社「15%」に安すぎの声
  6. 電子書籍、セルフパブリッシングに興味はありますか?



日本的e-book readers歷史近30年
然而竟然落後美國近3-4年 真是不可思議的科技失敗史

Sony to fight back with Internet-compatible e-book readersBY SHOHEI MAKIUCHI STAFF WRITER
2011/10/01

photoSony Corp.'s new Reader device will come with Internet connections. (The Asahi Shimbun)
Sony Corp. said Sept. 29 it will introduce new versions of its e-book reader with Internet connections to overcome a tiresome weakness of the current-generation model.
At present, users of Sony's Reader have to first buy electronic books on a personal computer linked to the Internet and then transmit the content to the device via cable.
New models will come with wireless LAN and cellphone connections. Users will be able to directly access the online e-book store from the handheld device.
Fujio Noguchi, a senior Sony official, said the company will focus on the dedicated e-book reader.
But devices designed only for reading electronic books are facing tough competition from more versatile tablet computers, such as Apple Inc.'s iPad.
Domestic shipments of dedicated e-book readers are expected to total 300,000 units in fiscal 2011, compared with 2.3 million tablet computers, according to market researcher ICT Research & Consulting Inc.
The new Reader with wireless LAN connections will hit stores on Oct. 20 with a retail price of about 20,000 yen ($260), and the model with both wireless LAN and cellphone connections will go on sale on Nov. 25 for about 26,000 yen.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