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956

林莊生著《懷樹又懷人》《回憶台灣的長遠路程:林莊生文集》

$
0
0

2015.1.27

昨天清晨打開電郵信箱,很震驚收到林莊生先生的夫人郭女士來信,告知林先生已於24日在渥太華去世的噩耗,內容如下:

廖振富教授:
林莊生於 Jan. 14,2015 中風,急送醫院。不幸於 Jan 23,2015 安息了。
在醫院時他要我告知您他中風的消息,因這對他來說是非常重要。可是我還沒來得及回家電郵給您,他就安息了。
我們雖然極悲哀,但也很感謝他能在兩個兒女及太太隨守在旁下、安然地離開人間。以下是他要我記下的話,一字不漏地轉達給您:
“Jan. 16, 2015我中風,講話困難,右手右腳沒有能動,不能自由跟您聯絡。我的著作能受您認可,對我來說是莫大的高興與貢獻。我能把重要的文件(轉交給您)實在非常高興,希望能讓後代人利用。有您這麼好的傳達人我能將一生的工作傳達下代,使我能高興與安心離世。因此非常感謝,希望您能再發展下去。”

匆忙間,我回信如下:

林太太:
一大早收到您通知的噩耗,非常震驚難過!想必您跟孩子都極度哀傷,您仍須為處理後事忙碌,務必請千萬保重身體。
很抱歉!最近因為忙於學生畢業論文指導與口試,又必須完成《台中文學史》專書的修訂,疏於聯絡。原想近日應寫信問候您們,並校訂去年10月在府上進行林先生訪談的文字稿,還有我請人翻譯的林先生的日文信,一起寄給林先生過目。沒想到時間耽擱,林先生突然就離開人間了。而學期末雜事太多,一時無法分身飛往加拿大,到林先生靈前弔唁致哀,非常遺憾,也請見諒。
回想我個人與林先生及您的結緣,深感人間因緣的奇妙,我非常慶幸去年前往府上叨擾,能有機會親炙您們夫婦,並與您們夫妻暢談,說「受益良多」還不足以形容我的感激之情。很感激林先生對我如此信賴,我會牢記林先生的遺志,繼續更深入研究他的著作與相關資料,這些都是臺灣文化的寶藏,我一定不會辜負他的期待。
匆匆先致上慰問之意,您與兒女正在哀傷之中,若有任何需要,煩請不要客氣,盡量吩咐。不知林先生何時舉行告別式?我希望能在同一時間,在故鄉臺灣遙寄對林先生的感激與哀悼之忱。謹此。
廖振富敬上   2015年1月26日

林太太隨後回信如下:

廖振富教授:
莊生如能看到您的電郵該會多麼高興啊!他極珍愛與您交談,只可惜他已用完他的時間了。我萬分感謝他能遇見廖教授,這確實是他一生中一筆寶貴的財富。 他吩咐得特別清楚,不要替他舉行告別式,我們會尊行他的遺言。但我知道他會萬分感動您想在那麼遙遠的故鄉台灣寄表哀悼之忱。

林先生特別跟家人交代不要辦告別式,他低調踏實的個性與特殊風骨,真是始終如一,令人感佩不已。學期末雜事纏身,但林先生的去世,讓我感嘆老成凋謝之餘,更感謝他的知遇之恩。既慶幸去年10月專程到加拿大對他進行深入訪談,又感慨時不我予,沒有機會繼續跟他暢談,以挖掘更多寶貴的記憶。然而,他希望我的期許,我將牢記在心,不敢或忘。











Hanching Chung很有緣份,我寫林先生的再版書剛好滿一年,而錦坤兄去年年底給我的信之留言,竟然有林先生的"您好,我是林荘生,我最近出版新書,您或許有興趣一讀,再請您留意。
2014年10月8日"http://yifertw.blogspot.tw/2013/12/blog-post_23.html


台語與佛典: 林莊生:《懷樹又懷人》
 廖振富樓上前輩您好、我是中興大學廖振富 您的部落格文章是我10月上旬到加拿大拜訪林莊生先生時 點閱給他看的 我同時告知他如何留言 謹在此向您致意
Hanching Chung謝謝廖振富先生,文章是我朋友蘇錦坤先生的--你們和林先生的文字緣,真是我去年送出4本書的最大報酬。再次拜謝。
:原來如此 感謝分享 蘇先生是彰化人 可能是家學背景 所以對中部文化人感受特深
HC:廖先生。沒錯。我買書主要是紀念臺中中央書局的許多美好回憶。譬如說1971忍痛花約160元買本未央歌--當時理科原文盜版每本50元;高中時代許多數理書,可惜當年沒追問50年代的書......
: 中央書局代表臺中的一段輝煌的歷史 莊垂勝先生是書局的主要推動者 我這次去加拿大特別也請教林先生關於中央書局的點滴 原來您也曾在書局裡獲得很多養分
HC:我的西洋美術啟蒙一定是中央二樓的日文書部。許多大型的藝術家專集。我第一次在那兒看到羅丹的Kiss都會臉紅.....廖先生,請代向林莊生先生問好。我喜歡他說的加拿大的故事:你可以用一株樹紀念某親友,但不能立碑等等。晚安。
 我也非常喜歡這個故事 還有書名隱含的深意 這次去 特別請林先生帶我去看那棵樹 並拍照紀念 這張照片是林先生在大樹下的留影
晚安

廖振富的相片。



 

回憶台灣的長遠路程:林莊生文集

內容簡介

  我一九六一年離開台灣。經二十六年的北美生活,一九八七年解嚴後再度回到故鄉。故鄉的山河仍然青翠,但舊日的熟人已走了大半,頓時心中湧出一股強烈的願望,想記錄過去的回憶。

  回到加拿大後,陸續完成《懷樹又懷人》、《一個海外台灣人的心思》、《兩個海外台灣人的閒情心思》、《站在台灣文學的邊緣》幾部作品。這次再度選出十篇近年的文章集結成書,寫台灣的近代歷史發展、回憶影響我一生的母親與長輩、談海外的生活與好友,也述說我對台灣未來的一點想法。總的來說,這本書想表達一個海外台灣人對故鄉的無限思念。

特別推薦

  ◎本書作者為日治末期曾參與文化協會、戰後經歷二二八事件的鹿港名士莊垂勝先生之子,從小生長在這種環境下的作者,即使是家常的回憶文字,都是理解台灣近代發展史的寶貴資料。

  ◎從本書論述日治後期台灣政治運動的發展、介紹《民俗台灣》的重要性,即可看出作者雖以農學為專門,卻也具有歷史家的敏銳觀察、分析能力。

  ◎書中也回憶對作者旅居海外影響極大的親友,讀來溫情,也反應台灣人在戰後努力爭出一片天的豪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莊生


  1930年出生於台中縣霧峯鄉,經台中附小、台中一中,1953年畢業於省立台中農學院(現在的國立中興大學)。1963年獲得Montana State College的農藝碩士,1967年獲得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的農藝博士。隨即移民加拿大,在聯邦政府農業部擔任生物統計方面的研究工作,發表過43篇科學論文,1995年退休。現從事於寫作。著有:

  《懷樹又懷人》自立報系,1992年(本書獲得該年新聞局優良圖書推薦金鼎獎)。
  《一個海外台灣人的心思》望春風,1999年。
  《兩個海外台灣人的閒情心思》前衛,2000年。
  《站在台灣文學的邊緣》台灣文學資料館,2009年。
  《新版懷樹又懷人》台灣文學資料館,2012年。

目錄

前言/思台灣,也憶往事

第一部 思台灣
日治時代台灣的政治運動
洪元煌的政治生涯
張漢裕教授的信和《蔡培火全集》
在國外看台灣——林莊生先生訪談錄 訪談者:廖振富

第二部 憶往事
從兩張漫畫談起世風與時代
知遇之恩——記李毓濱姑丈
美國的吳厝庄
整理債務與母親的訪美
讀者的反應和我的回思
追憶一九四七年的環島之行

附錄
附錄一/談日本高中作文比賽的特選作
附錄二/《民俗台灣》與金關丈夫——五十年後的讀感

前言

思台灣,也憶往事
            

  我一九六一年離開台灣。經二十六年的北美生活,一九八七年解嚴後再度回到故鄉,遭遇到唐代詩人賀知章同樣的窘境: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故鄉的山河仍然青翠,但舊日的熟人已走了大半,像日本童話中之浦島太郎,頓時感到隔世之感。心中湧出一股強烈的願望,想記錄過去的回憶。回到渥太華後即時開始動手,於一九九二年完成《懷樹又懷人》。此書得到該年度新聞局的金鼎獎。這個社會認可,大大地加強了我繼續寫作之心。一九九五年從聯邦政府農業部退休後,便以此為生活之中心,打算今後用這種方式來跟國內的同胞對話。可是這個意圖從開始就碰到難題,主要的原因是我想傳送的信息和國內報社的需要不太一致,屢遭退稿,成為名符其實的「退稿專家」,舉兩件較特殊的經驗為例:

  第一是我在一九九六年四月號的日本《文藝春秋》,看到一九九五年度「文の甲子園」得獎作的發表,這是日本全國高中學生的作文比賽,得獎者是沖繩首里高等學校(等於我國高中)二年級金城幸小姐的〈不能忘的盛餐〉。此次選定有兩個極不尋常的地方:第一此文是六個選考委員一致推蔫,表示此文較其他作品有極突出的成就。 第二其中有兩位認為此文是「文の甲子園」創辦以來最傑出的作品,並促將來的應募者應把它作為文範。我讀了金城之文也大為感動,覺得應讓台灣的學生知道日本中學生的作文傾向,因此把此文翻成中文,並以「日本高中作文比賽的特選作」的標題(參見本書附錄一)投給《自由時報》。該報副刊編輯來信說對該文之內容他們是有興趣,但因原作是外國人,要我附上原出版社之同意書。因此我就向《文藝春秋》社申請翻譯此文。對方回信說:「不行」,他們的翻譯權只賣給出版社,不賣給私人。這一來我即沒法交代,因此再向《文藝春秋》陳情說這是此地新聞社之規定,並告訴他們我的目的是要介紹此文給台灣的學生。他們聽了頗同情,經內部之協商後允我翻譯,但要我覆約幾項義務,我回答說都沒有問題。我將此意轉達《自由時報》後,他們大概認為太複雜了,告訴我說他們是以政治、經濟為主的報紙,而此文是較屬文學與教育性質,只好割愛。於是我又轉向南部的某新聞投稿,該報副刊編輯來信說該刊的篇幅有限,而該文太長無法採用,又遭拒絕。於是我改變策略,投稿黨國的《中央日報》副刊,意外地這次卻被接受了。副刊編輯來信說:要等某系列的連載刊完後馬上登我的,過了幾天果然收到該報一九九七年六月十九日的副刊一頁。一看我的文章被剪成兩篇:一是金城的〈難忘的盛餐〉的中譯,二是金文以外的我的文章的總合,並給於新題目〈擺脫「劃一化」,突出「感受力」——從日本高中作文比賽的特選作談起〉。對《中央日報》把此文剪為兩篇並無異議。但對第二篇的篇名感到與文意不十分鍥合。因此特將投稿原文載於「附錄一」以資比較。

  第二個例子是我用了很多時間寫的一篇相當長的論文〈《民俗台灣》與金關丈夫——五十年後的讀感〉(參見本書附錄二)。一九九〇年代回台時在《自立晚報》書店中看到一部《民俗台灣》的全套翻印(三大本),這是戰前在台灣發行,以收集和研究台灣民俗為宗旨的月刊雜誌,是日治末期台灣社會極重要的文獻,共有四十三期。我把它買下來帶回加拿大。不但從頭到尾仔細地看過好幾次,並統計投稿二篇以上的作者名單。其中投稿數最高的前十名如下表1。

  這十位投稿者大部分是台灣人而是代表當時的知識份子。其中戴炎輝(法律)、楊雲萍(歷史)、陳紹馨 (社會學)戰後均成為台大教授。要注意的是畢業農業學校,擔任地方政府書記的黃連發。他受到金關的指導,發表了不少民俗的論文,是受金關極器重的人。有一年金關回去日本見到民俗學的大師柳田國雄,他便問柳田,能不能介紹一位斯學之專家,柳田推薦金關的同事池田,金關回答說池田還不夠:這種人非培養台灣人學者不可。然後說:他們最近發現了一個人材,頗能照他們的指導寫論文,當然是指黃連發。可惜黃氏罹上肺病,不久就逝世了。金關大為傷心,寫了一文表達痛失弟子的哀傷,值得珍惜。此集中尤其可貴的是:金關召集的林茂生和台北帝大三位同事的座談會記錄,討論該雜誌是否應修正編輯方針或停刊(從這份報告可以測定當時日本政府對言論自由之尺度)。從座談會後之表現看來,雜誌並沒有修改方針,堅持到停刊為止。在戰爭末期日本政府對台灣人的控制已達最高峰的時代,金關所抱持的包容而寬大的人道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

  根據上述發現,我寫成〈《民俗台灣》與金關丈夫——五十年後的讀感〉一文(附錄二),自認為一篇有學術價值的論文,投稿給當時相當有名的文學雜誌。但等了一年半,毫無消息。為瞭解該刊的編輯方針,我買來幾本該刊來看,始知投錯了刊物。因為這位新編輯把着重點放在雜誌的編排和寫真,而內容即放在二二八遭難人士之故事,難怪我的文章一直被擱置在箱底了。於是我把稿子要回來,經朋友之推薦,改投《台灣風物》。主編張炎憲先生即時來信表示接受,隨即發表在該刊第四十五卷第一期。

  我因出國太早,對國內的出版狀況毫無認識,投稿常用try and error(試行錯誤)的方式進行,結果浪費了很多時日。這種狀況後來漸漸改善了。最初是一九九三年接到鄭炯明先生主持的《文學台灣》的贈閱,得知有本土文學的雜誌。其本土性很適合我的口味,但該雜誌是偏重小說和詩文,不是我關心所在。繼之,二〇〇一年張良澤先生創辦《台灣文學評論》,此雜誌是側重non fiction,恰好是我的專行。不但如此,他還送來一張堂而皇之的聘書,請我當該刊撰稿委員。我跟張先生素無認識,不過被他官函的引誘,欣然應命。雖然我沒有執行審查之任,卻全力寫自己的文章交卷。剛好他有一位能幹的助理編輯戴嘉玲小姐,她頗偏愛我的文章,每次投稿都給我「帝展無監查」的優待(案:戰前日本的帝國美術展覽會之規定,入選二次以上之作家,不必再受審)。因此,我的文章不再被退稿了。如果寫的是論文,我就寄給《台灣風物》;如果是雜文,我就交給《文學台灣》或《台灣文學評論》,不必再為投稿奔走傷神了。

  那麼從前被退了的文章我怎麼處理呢?簡單地說,我用「廢物利用」(戰前的慣用語,同於當今的recycle〔回收〕)之方式。我們渥太華的台灣同鄉會出版一種無定期的《加都台訊》,是手寫、自印的一種community letter(參見圖1),被退回的稿我都送到這裡去「發表」,而且用「一鴨兩吃」之方式,一九九九年出版的《一個海外台灣人的心思》(望春風文庫),就是把這些退稿加上幾篇新作完成的。在本書之第九篇說過,我出版之書都不賣座,獨有此書二千本都賣完了,真是「天公疼人」之謂也。

  這次再度捲土重來,希望繼續發揮「人」的精神,為台灣留下更多的史料。本書除了附錄兩篇曾經發表過的舊文外,正文共收錄十篇文章,都是二○一一年以來我在台灣所發表的近作。前四篇匯集成第一部「思台灣」,內容是側重政治面,談台灣近代史和人物:首先以〈日治時代台灣的政治運動〉一篇,回顧台灣政治運動的發展史,瞭解台灣在外來政權的殖民統治下,領導階層是如何與統治者進行互動。〈洪元煌的政治生涯〉介紹橫跨清領、日治及國民黨三個時代的中部士紳洪元煌,他的一生相當多彩。可以說他像個「御用紳士」,但從另一種角度看,卻又像民族鬪士。〈張漢裕教授的信和《蔡培火全集》〉是回顧我與蔡培火先生的女婿張漢裕教授間的書信來往,得於認識他學者之風格。第四篇〈在國外看台灣〉是去(二○一三)年接受廖振富教授的訪談正文,內容主要是介紹我在加拿大的經歷與生活,加上我對現在台灣的看法。

  第二部「憶往事」收錄六篇文章,雜談個人的往事:〈從兩張漫畫談起世風與時代〉由報紙上看到的兩則漫畫,報告台僑融化於當地社會之狀況,並申論加拿大政治領首旳風範,與二十一世紀的新時代領導人應當具有的特質。〈知遇之恩——記李毓濱姑丈〉、〈美國的吳厝庄〉、〈整理債務與母親的訪美〉三篇,是回憶在我海外生活的過程中,對我影響極大的親人與摯友。〈讀者的反應和我的回思〉是自一九九二年出版第一本專著《懷樹又懷人》後,二十多年來所收到的讀者迴響中,最值得與讀者分享的六篇,對「如何看書」這個問題來說,可以提供不少的啟發和參考。最後一篇〈追憶一九四七年的環島之行〉是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後不久,隨家父莊垂勝先生進行環島旅行的回憶,除了是一篇個人遊記外,或也可算是讓後人理解二二八事件後,台灣社會的一般情況。總的來說,這本書想表達海外台灣人之心思。供國內讀者參考。

胡慧玲-林莊生: 1992年舊信

http://blog.roodo.com/michaelcarolina/archives/25846040.html

  莊垂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將書名Google一下有更多資訊. 包括:懷樹又懷人- 台灣大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Taiwan

 以及
 【台灣文學評論】十一卷一期
一本穿越歷史時空的經典──《新版 懷樹又懷人》校對雜感 /曹永洋

  時間真快,1992年由自立報系出版的林莊生著《懷樹又懷人》,今由真理大學台灣文學資料館刊行新版。這本出版後同年獲新聞局金鼎獎的好書,竟已弱冠成年,20年間只售出1400本。我和作者在千禧年春有一面之雅,可是和他見面之前我們通過信,讀過這本書,而且知道其尊翁和我的恩師徐復觀教授交往很深,所以初晤時仍覺好像是熟諳已久的兄長。

  校對這本書時,再度喚醒並清楚看出作者的經營與用心,正如作者副標題點明這是寫「父親莊垂勝他的朋友及那個時代」。第一部〈父親與我〉,由父親的身世、作者的成長、求學、出國到父親病逝。第二部〈父親的朋友〉,包括9位登上舞台的朱石峰、洪炎秋、許文葵、黃春成、陳滿盈、徐復觀、葉榮鐘、蔡培火、林獻堂,加上日本人岸田秋彥共計10人。因為作者的本行是「農藝」學,二次大戰結束,他是受過8年日本教育的15歲少年,31歲出國,6年後取得威斯康辛大學農學博士,作者能自如運用的語言有日語、中文與英文。第一次閱讀林莊生這本著作時,對這位當時定居加拿大渥太華已近30年的作者,能寫這樣優遊從容,極有風格的文體,真的感到嘖嘖稱奇。不過等讀者看到作者的尊翁和出現在萬斗六「大同農園」代表中部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其學養、器識、操守、人格和堅持的信念與原則,就如同撥開雲霧,了然於心。


****我11月6日去郵局劃撥買5本  16日晨收到包裝仔細的新版《懷樹又懷人》. 此版有"人名索引"和"後記"等都很不錯.
 附索引的優點很多. 譬如說我查神田喜一郎 他的《陳維英先生太谷巢聯集》序言是很寶貴的----
"任教台北帝國大學時期的神田喜一郎之研究"…………………張寶三 323
神田喜一郎先生傳【張寶三撰述 】是否談及此師生情誼? 待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956

Trending Articles


Vimeo 10.7.1 by Vimeo.com, Inc.


UPDATE SC IDOL: TWO BECOME ONE


KASAMBAHAY BILL IN THE HOUSE


Girasoles para colorear


Presence Quotes – Positive Quotes


EASY COME, EASY GO


Love with Heart Breaking Quotes


Re:Mutton Pies (lleechef)


Ka longiing longsem kaba skhem bad kaba khlain ka pynlong kein ia ka...


Vimeo 10.7.0 by Vimeo.com, Inc.


FORECLOSURE OF REAL ESTATE MORTGAGE


FORTUITOUS EVENT


Pokemon para colorear


Sapos para colorear


Smile Quotes


Letting Go Quotes


Love Song lyrics that marks your Heart


RE: Mutton Pies (frankie241)


Hato lada ym dei namar ka jingpyrshah jong U JJM Nichols Roy (Bah Joy) ngin...


Long Distance Relationship Tagalog Love Qu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