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937

Robert Lepage 走進羅伯特·勒帕吉

Robert Lepage: An Introduction

Robert Lepag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Robert Lepage.jpg

Lepage at the European première of Cirque du Soleil's Totem in Amsterdam, October 2010
Robert LepageCC OQ (born December 12, 1957) is a playwright, actor, film director, and stage director, one of Canada's most honoured theatre artists.




 走進羅伯特·勒帕吉:與芮內特·克爾特對話(與有“鬼才”之稱的加拿大劇場名導、機器神公司掌門人羅伯特

作者:【德】瑞內特·克爾特
出版社:北京: 金城
出版日期:2013

推薦語錄:

芮內特·克爾特是自由戲劇和舞蹈批評家,她發表過多部作品,是《法蘭克福報》《南德意誌報》等報刊的專欄,該書由她與羅伯特·勒帕吉的談話組成。國內引進過很多羅伯特·勒帕吉的電影,該書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很多國家出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加拿大最知名的戲劇導演、視覺藝術家羅伯特·勒帕吉的主要藝術論著,由德國自由戲劇和舞蹈批評家芮內特·克爾特發問,羅伯特·勒帕吉作答。在二人的對談中,勒帕吉講述了自己的藝術之路和成長中的心路曆程。這位加拿大最偉大導演兼製片對於藝術始終如一的追求,對於戲劇中各種可能的探索在書中展露無遺。 勒帕吉把戲劇創作上的高科技與最古老的講述故事的藝術結合起來,其導演創作手法把二維空間的繪畫遠遠地拋在後麵。從他的作品裏,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化概念中的典型例子:我們和周圍世界的關係,以及我們和生活環境中所產生的藝術的關係。

作者簡介:

芮內特·克爾特(RenateKlett),劇作家,曾擔任德國國際戲劇節項目總監和藝術總監,並曾以文化記者的身份在巴黎、倫敦、紐約和羅馬等地居住多年。目前她在柏林工作,是《法蘭克福彙報》《南德意誌報》《新蘇黎世人報》《法蘭克福評論報》和《法蘭克福日報》等多家報刊的戲劇舞蹈類特約評論家。
羅伯特·勒帕吉(Robert Lepage),生於1957 年,加拿大魁北克省。1985年他憑借執導戲劇《龍之三部曲》一舉成名;其後陸續創作了著名舞台劇《莎士比亞係列》(1992—1994)、時長達數小時之久的《太田川的七條支流》(1994)和《眾聲喧嘩》(2007)以及獨幕劇《捕月》(2000)和《安徒生計劃》(2005)等多部作品。他共執導過五部大熒幕作品(包括《告解室》、《捕月》、《無能無不能》等)。此外他還是彼得·加布裏埃爾全球巡演和太陽馬戲團K?秀的總設計。1993 年,他執掌了先鋒戲劇公司機器神。由於他在戲劇方麵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勒帕吉獲得了包括加拿大國家勳章和2007年歐洲戲劇大獎在內的諸多榮譽。

目錄:

001 第一次談話 布魯塞爾,2007 年4 月2 日
065 第二次談話 布魯塞爾,2007 年4 月3 日
117 第三次談話 特內裏費,2007 年4 月20 日
165 第四次談話 蒙特利爾,2008 年6 月4 日
210 作品編年表
276 人物簡介

內容試閱:

(勒帕吉和我努力了好久想把攝像機打開,可我們兩個人對這玩意都有點束手無策。)
克爾特:沒想到您也對高科技產品如此的不在行,這倒是讓我聊以自慰了。不過還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啊。
勒帕吉:很好笑吧,但我真的對這些東西完全不通。我隻會寫寫電子郵件,電腦的那些功能裏,我會用的不超過百分之五。我真的確確實實對電腦一竅不通,我發誓。
克爾特:那您是怎麼在您的表演裏融入那麼多高科技效果的呢?
勒帕吉:這些事自然有專家們會去負責,我隻需要告訴他們我的想法,然後他們會負責構思和細節的實現。確實有過一段時間,這些特效是我自己負責完成的。但是這一行的技術發展實在太快了,所以我幹脆就在某個時候停下了追趕的腳步。
克爾特:在您以前的作品中,您使用的技術特效就像手工製作的一樣:雖然使用的方法並不複雜,但效果卻出奇的好。甚至在《太田川的七條支流》一片中依然
如此。所有的效果看起來都是那麼“高”科技,但是隻要一去後台參觀,就會發現那些都是“低”科技。
勒帕吉:啊哈,低科技!這就像威廉姆· 肯特裏奇(WilliamKentridge)在他的幻想主義作品中采用的“手工低科技”一樣。就像電影剛誕生那會,每當影片裏的火車駛入車站時,影院裏的觀眾都有種感覺,好像火車真的向著他們直衝過來了似的。其實這就是視覺和習慣性思維在作祟的關係。《安徒生計劃》這部劇的特效就是個很典型的例子:我隻是用了一台投影儀而已——當然,怎麼使用它才是最關鍵的。
克爾特:這些我們接下去還會再談到的。現在還是先按照順序,從您的生平開始吧,同意麼?
勒帕吉:同意!呃,我是1957 年12 月12 日在魁北克市出生的。作為一個60 年代出生的小孩,我的文化背景和魁北克20 世紀60年代的環境自然聯係在一起。
我的父親曾是一名出租車司機,母親是個家庭主婦。兩個人都經曆過戰爭,當時我的母親在軍隊中服役——這點我在《龍之三部曲》中曾有提及,我的父親則在海軍服役。他們都是法裔加拿大人,但都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因為我母親當時隨軍駐紮在倫敦,而海軍中幾乎人人都能說英語。所以對他們來說,孩子以後會說一口好的英語就顯得非常重要。這也算是那個特殊時代留給我們的一點特殊饋贈,畢竟當時在魁北克學習英語並不是一件很時興的事情。就這樣,我在雙語的環境下一天天長大了,當然我還是對法語更為熟悉。
克爾特:您有一個哥哥和兩個姐妹。
勒帕吉:因為我的母親曾多次流產,她一度以為自己已經無法再生育了,所以在哈利法克斯(Halifax)的海軍基地駐紮的時候,我的父母收養了兩個孩子:我的哥哥大衛(David)和我的姐姐安妮(Anne)。安妮在去年剛剛去世。但不久之後,當父母回到魁北克時,我和妹妹琳達(Lynda)出生了。於是家裏本來平衡的氣氛開始變得有些微妙,因為被收養的孩子們開始感到自己是“外人”,而我們兩個才是家裏的“自己人”。但其實我們並不覺得是這樣——當我們降生到這個家庭時,他們早就已經在那裏了,所以對於我們來說,他們“身上流著和我們同樣的血”。但畢竟還存在著另外一道裂縫,那就是語言。他們以前念的是英語授課的學校,所以來了魁北克之後理所當然還是上的英語學校,而與此同時我和琳達念的卻是法語學校。表麵看來,我們家是一個典型的法裔加拿大人家庭,但當我們看電視時,卻經常因為是看法語節目還是英語節目而爭吵不休。事實上,我們想看的是同一個節目,隻是播放語言不同罷了。
克爾特:相比起講英語的孩子,你們這些講法語的孩子會覺得高他們一等麼?
勒帕吉:完全沒有。雖然魁北克是個法語族裔人口占多數的地區,但是作為少數派的英語係族群還是頗具影響力的。因為加拿大畢竟曾是英國殖民地,直到20
世紀60 年代,魁北克才爭取到法語區的地位,在那之前經過了很長時間。並且在1970年還發生了被稱為“十月危機”(Oktoberkrise)的暴力事件,這是一次很嚴重的政治危機,自那之後,所有的一切都與以前不一樣了。我的父母把英國女王視為“我們的皇後”,雖然他們說的語言是法語。這就像一種60年代流行的傳染病,也是我日後作品中經常觸及到的一個主題:文化的認同感——總在變化,或交融或分離,難以琢磨。
克爾特:那您是怎麼長大的呢?
勒帕吉:我的家庭情況很簡單,簡單到不需要花很多語言去描述:貧窮,但是簡樸。哥哥和我睡一個房間,兩個姐妹睡在另一個房間。我的哥哥和我相差七歲,就像《捕月》一片中演繹的那樣,我們用書架把床一分為二。當時我才剛剛七歲,而我的哥哥已經開始對《花花公子》一類的雜誌感興趣。不過幸運的是,他很早就開始接觸與藝術相關的工作。(在那之前)我們的家庭和文藝這一行幾乎是完全絕緣的,但是他開始畫畫、攝影,並帶回一大堆藝術書籍。於是擺在我們兩個人的床之間的書架很快成了我的百寶箱。我不但能在那上麵找到《花花公子》雜誌、搖滾樂唱片,也找到了古典音樂和保羅·薩特( Jean-PaulSartre)的書。我把所有的這些都從書架上偷偷地搜羅了下來,但我發現,相較我的年紀而言,理解這些東西都太勉強了。因此我很佩服我的哥哥,但是橫亙在我們之間有個很現實的鴻溝,就是年齡差距。一個十四歲的孩子和一個七歲的孩子很難找到共同語言。直到後來,我長大了一些,我們才開始交流。但很快,為了學習攝影,他從家裏搬了出去,並且最終成了一名教授攝影的老師。現在他定居在渥太華。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