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44

周學普 《哥德對話錄》《浮士德》 《赫爾曼與陀羅特亞》

$
0
0

Hermann and Dorothea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en.wikipedia.org/wiki/Hermann_and_Dorothea

Hermann and Dorothea is an epic poem, an idyll, written by German writer Johann Wolfgang von ... Goethe's work is set around 1792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rench ... Immer bist du doch, Vater, so ungerecht gegen den Sohn! und So wird am  ...

赫尔曼陀罗特亚-商务印书馆-歌德--周学普-1937年版- (歌德作《赫爾曼與陀羅特亞》周學普譯, 台北:文星,1964: 有台版代序言:哥德的敘事詩 (9頁))


《19世紀音樂史》Musikgeschichte des 19. Jahrhunderts by Georg Knepler,王昭仁譯,北京:人民音樂,2002,p.488:

誰能否認,他心潮澎湃,
純潔的血脈跳動在他自由的胸懷,
當初升的太陽射出第一絲光輝,
當人們聽到普遍應該享有的人權,
聽到那鼓舞人心的自由,聽到那值得讚美的平等!
這時候,每個人都希望能夠獨立生活,
那束縛著許多國家的枷鎖,
那為懶惰和自私控制的枷鎖似乎就會打開。


周學普的翻譯 ( 《赫爾曼與陀羅特亞》頁97-98):

誰能否認:當初看見了新的太陽上升,
聽人說人人共通的的人權,
聽人說鼓舞人心的自由,說可讚美的平等
就覺得心兒高起,
自由的胸部被純潔的血脈衝震!
那時候人人都希望能夠自由自主地生活;
那時候似乎快要解開了----
那條束縛許多國家而由偷懶和自利執在手中的粗繩。


(老年和青年的價值相互開示)  遮幾兩為者都欣喜永恆的循環 在生命之中完成生命  (歌德)


如其好奇心不以強烈的魔力引誘人,
那麼你說,人怎麼會領會
世間的種種物事多麼美妙地互相關連維繫?因為他先企求新的東西,
然後勤勉不倦地把有益的東西尋覓;
最後貪求能使他變成高貴的真善的事理。---周學普譯 《赫爾曼與陀羅特亞》頁15





歌德- 中華百科全書

2003年10月20日 ...主要作品為心靈劇和譬喻小說:他索(Torquato Tasso)、伊菲格尼亞(Iphigenie auf Tauris)、赫爾曼與陀羅特亞(Herrmann und Dorothea)和威廉. .


修正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周學普(1899-),號嵐海,台灣德國文學研究者、德語教師、翻譯家,原籍浙江嵊州市。
早年留學日本京都,學習德國語言文學(日本語稱獨逸語文)專業,京都帝國大學畢業。
1946年應留日同鄉許壽裳邀到台灣,任臺灣省編譯館名著編譯組編纂,1947年編譯館撤廢,轉任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教授,教德語26年,退休。
譯出《浮士德》、《少年維特的煩惱》、《愛力》等歌德名著多部及《歌德對話錄》。
通行的《野玫瑰》(歌德詩,舒伯特曲)漢語譯詞就是他的手筆。


葛茲
哥德對話錄 by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Book )
6 editions published between 1963 and 2008 in Chinese and held by 11 libraries worldwide
 漢譯先有德文教授周學普先生的選譯本  《哥德對話錄》商務1936臺灣商務1963,上海教育2001........相當好: 內文上頭有小字摘要 又有索引(含注解)   
 哥德尤對中國文化深致贊嘆,嘗言中國已有高度優美文學作品之際德人祖先尚在樹林中討生活云。詳艾克曼著,周學普譯,「哥德對話錄」(臺北﹕商務印書館),頁一一九一二○。


歌德對話集

周學普譯序

愛克爾曼所著的《哥德對話錄》三卷是自從發表以來被視為研究哥德的珍貴的名著,與哥德的自傳《詩與真實》(Dichtung und Wahrheit)同為研究哥德者必讀之書。著者愛克爾曼是一八二三年以後哥德的親信的隨從 者,哥德是具有強盛的創作慾和活動力的偉人,而愛克爾曼是敏感溫閒精細的文士。所以愛克爾曼所記的哥德晚年的談話,不是學者或文藝批評家所寫的客觀的評 論,而是仰慕師長的門人謙虛誠敬地記述的言行錄;但他在這書中並不是和中國的許多理學家的語錄那樣專述師長的論仁義王道格物致知等等的迂闊枯燥的理論,而 是以優美輕清的文字描述哥德的日常的生活的動靜神態,以及應事接物,隨意發揮的談話的。所以此書除了作為哥德的內面的和外面的生活的寫照有特殊的意義以 外,也是一種極富有情趣風韻的德國的優美的散文。愛克爾曼的這種不朽的浩瀚的傑作,世界的各文明國都有譯本,我以為我們無論從什麼立場上批評哥德,這書的 翻譯,對於我國的讀書界總之是必要的罷。我不揣簡陋,於譯成了哥德的《浮士德》和《鐵手騎士葛茲》之後,因興味上的關聯,在前一個寒假的一個月內完成了這 種翻譯。

現在作為簡單的介紹,將著者的生涯,本書的成立和內容略述如下:

約翰·彼得·愛克爾曼(Johann Peter Eckermann)在本書的緒言裡載有詳細的自傳。他於一七九二年生於漢堡東南的留納堡(Lueneburg)的小邑文森(Winsen)。 父親是貧窮的小販,母親是個織工。他小時為人牧牛,連受小學教育的機會都沒有。十四歲時為鄉里的有力者所賞識,得與上流社會的子弟同習法文,拉丁文,音樂 等;十六歲受堅信禮後,做某司法官的書記生,其後四年間輾轉服務於兩三個官廳;一八一三年做志願兵而參加自由戰爭,翌年歸鄉。從軍中得欣賞荷蘭的名畫的機 會,打算做個畫家,而為才能和境遇所不許;乃入漢諾威邦的陸軍部任事,生活得以安定。但好學心切,二十五歲進漢諾威高級中學,學習古語;又得二三保護者的 援助,一八二○年進格丁根大學,學法律。

他以前從軍中讀了愛國詩人德沃陀爾·克爾納爾(Theodor Koerner) 的詩集《琴與劍》,被喚起了作詩的興味,因更博覽德國種種的文學的傑作,尤耽讀哥德的作品。在格丁根求學數年之後,對於法律的研究漸漸生厭,乃決心以文筆 立身。一八二二年三十歲時離開格丁根,僑居漢諾威郊外,著《文學論,尤其是關於哥德》。他以前曾經以處女詩集贈與他素所欽敬的哥德;此次為了這種新著的出 版,希望由哥德介紹於有名的出版家科達(Cotta​​印行,因此於一八二三年五月末冒暑徒步到魏瑪爾訪問哥德。哥德非常歡迎他,留他住在魏瑪爾。他以後就成為哥德的門人和秘書,直至一八三二年哥德逝世為止,幾乎常在哥德的身邊。
哥德曾經說過:“他是個溫雅,敏感,明達的人。”又說:“精神極其純潔正直的他,天天在增廣知識和眼界,對於我的事情都很感興味而鼓勵我,無論何時,我總覺得是個難得的人。”老耄的哥德能夠完成了《詩和真實》以及《浮士德》,也多賴愛克爾曼贊助鼓勵的。

愛克爾曼,如同前面已經說過,不是富於創作力的怎麼偉大的天才,而是較為被動的謙虛溫和的文士。他勤勉好學,而有玩弓箭和養小鳥等等多方面的嗜好。我們在《與哥德的談話》裡可以看出:他有瞭如何善於領會體味別人的無論什麼高深的言論的特異的才能。

他在哥德死後,還在魏瑪爾住了二十餘年,一八五四年逝世,享年六十二。

如同他自己在兩篇序文裡說明,他把和哥德親近的九年之間的哥德的言行隨時精細地記述,雖然其中--尤其是第三卷,有些是依不甚確實的記憶而補充,或把好幾次聽過的話湊合而成的,但無不是虛心忠實的敘述。哥德自己也閱讀了一部分的稿子,說是“很好”,並且囑他於他死後發表此書。

又他的序文裡也有說明:第三卷之中有一部分是用以後的一位大公爵卡爾·亞歷山大的師傅桫萊的記錄補充的。

一八三六年由萊比錫的勃洛克蒿斯(Blockhaus)書店刊行《一八二三至一八三二年之間與哥德的談話》上下兩卷,一八四三年出了補遺一卷。

愛克爾曼說:“我想,這種對話之中不但有關於人生,藝術和科學的許多說明和許多貴重的教訓,而且這樣的日常生活的素描對於人們已經從哥德的種種作品而想像著的面容的調整上會特別有所貢獻罷。”

“又在另一方面,我並不以為內面的哥德就此被充分地表現著。有人把這個偉人比做隨不同的方向而放不同的色彩的多方面的金剛石,是極妥當的。所以如同他因處境的不同和相對的人的不同而顯得不同那樣,我在我的場合,不妨極謙遜地說這是我的哥德罷……”

這些話裡流露著著者的寫作的主意和純情。

哥德是莎士比亞般多方面的活動的偉人,他精敏地觀察,深刻地思想,剛毅地行動,黽勉地進取,將修養所得的非常豐富的經驗雄渾地表現為具有完美高雅的形式的詩文;因此他的作品,彷彿大自然一般宏遠深廣繁複,讀者與之相接,只驚歎其如萬彙在其中生息爭競而演行著無窮的變化那樣光 華絢爛,而不能窺測其被如何運心締造而成的經歷。此書以圓熟期的晚年的哥德的閒適的日常生活為背景,敘述他的過去和現在的動靜,思想,感情,應事接物的態 度,關於人生,科學,藝術,政治,宗教等的見解,以及許多作品的成立和內容,使吾人明白他的時代的情形,他從各方面受瞭如何的影響,形成了怎樣的世界觀和 人生觀,他的思想如何演變,他如何始終不懈地刻苦進取,他有瞭如何的優點或缺點,精神上有瞭如何的矛盾和煩悶,他的作品是由如何的快樂和辛酸的經驗而寫成 的。因此此書不僅使讀者由哥德受到知識和思想上的教益。而且彷彿和哥德晤談,直接與其感情相接觸,而察知其內面的生活。所以此書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引人入 勝的魔力。

但原書是數十萬言的巨著,其中含有現今已被忘卻的人物,書籍的批評,色彩學等的過於詳細的說明,或太偏於專門的乏味的冗長的談話等等,對於一般的讀者,不免過於煩累;一九一二年柏林的弗利茲·海特爾(Fritz Heidel)書店的《書友叢書》之第三種格爾哈爾特·梅列安(Gergardt Merian)氏所編成的選本,簡單而扼要,本譯文便是依據這種選本譯成的。
                                  譯者識
                                       一九三六年三月五日於青島。
浮士德 by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Book )
7 editions published between 1936 and 1988 in Chinese and held by 7 libraries worldwide

 我因讀某本文化史之作,其中提到()艾克曼[Johann Peter Eckermann]辑录『歌德谈话录』,我發現它是大陸的中學指定課外書,所以大陸有近十本的翻譯,不過我有的全譯本,卻是著名的朱先生翻譯的大異其趣……
再怎樣差的全譯本一定有優點,我從一首引Faust的詩中發現它在談語言,可能相關…..所以我去找綠原翻譯的『浮士德』(北京:人民文學版),發現「因為正是在沒有意義的地方,塞進一個詞兒總來得及。」(p.57)好像有希望……

再找周學普翻譯的"浮士德"(台北:志文),得啦!「因為就在概念缺乏的地方,在適當的時機也會有言語出來。」(1995-96行,頁132)。
綠原翻譯的『浮士德』有注哥德的對於語言是否信任之問題,不過他翻譯得比較怪。周學普的翻譯無注,可是似乎比較正確。

我為什麼這樣大費周章考古?因為Deming 著作的每章章首之引言都有深意。所以他認為W. A. Shewhart1938年的著作或「統計的品管」(SQC),就是所謂的Total Quality Control,日本人不必再引入新名詞……(約1962


 觀陳寬仁照王晃三老師在新加坡大玩巨蟒繞頸之三張照片

你聽,你可留在家裡,
將重要的事情辦理。
請翻閱羊皮書的古籍,
依照書上的方法將生命的要素蒐集,   6990
仔細地將這個和那個配合調劑。
你不僅要考慮「什麼?」
更要考慮「怎樣?」的問題。
同時我將遊歷世界的一部分,
也許能把加於i字上的一點予以尋覓。
那麼做就能達到我們的偉大目的。
如此的努力當然能獲得很豐富的利益:
黃金、名譽、聲望、健康的壽命。
還有學問和道德等東西。

-----哥德{浮士德}周學普
*****




少年維特的煩惱 by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Book )
4 editions published between 1975 and 1990 in Chinese and held by 6 libraries worldwide
愛力 by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Book )
1 edition published in 1959 in Chinese and held by 3 libraries worldwide
仇之戀 by Gottfried Keller( Book )?
1 edition published in 1929 in Chinese and held by 2 libraries worldwide
德國短篇小說集( Book )
1 edition published in 1956 in Chinese and held by 2 libraries worldwide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44